选定样式之后,就是制样板。审核确定之后,才开始正式的制作。
古琴的声音,来自箱体震荡产生的共鸣,所以要达到最好的效果,面板和底板的厚薄,内部的槽沟处理,都需要斫琴师根据自身经验来掌握。这也是最重要的步骤,文艺的说,每一把古琴都是不同的,而这个步骤就能决定古琴的灵魂。
因为是正式节目,自然不能像直播那样从头到尾拍摄,剪辑起来,节奏上会更快一些。同时穿插着五位嘉宾的制作过程,有种紧迫刺激的感觉。
在快节奏的剪切之中,唐迎的箱体制作完成,进入下一个步骤,灰胎。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出现了一条红色的加粗弹幕。
——一把古琴制作短则几个月长则两三年吧?这个女嘉宾一周就能做好,真不是来哗众取宠的?
作者有话要说: 3000收藏的加更,很久没加更了所以还多了七百字,么么哒~
☆、第79章 秘密武器
这条弹幕如此显眼, 即使满屏幕都是字, 也让人不能忽视。
网络上多段子手, 也多有急智的人, 因此对唐迎有好感的观众倒是迅速反应过来,开始反驳。
——麻烦红字动动脑子好吗, 这五位嘉宾要做的东西都不是一周能做好的,明显是节目组故意设置的障碍, 肯定有办法解决。
——千工床也要做两三年, 王师傅岂不是要哭晕了→_→
——施师傅那个楼船两三年都不一定做得出来吧, 就算是以前朝廷出钱出人也要很久,何况他一个人?
沈知期本来还义愤填膺, 看到大家反驳得这么有理有据, 也就放心了。世界上还是聪明明理的人更多,至于少许智障,这个世界需要他们来衬托正常人的正常, 也就不用太在意了。
但她还是转头去看唐迎,生怕她的心情会受到影响。
不过唐迎面上仍旧是淡淡的, 大部分时候她都是这样, 看不出喜怒。不过沈知期跟她相处的时间长了, 多少知道这是因为她的确不在意,便笑着问,“要不我们把弹幕关了?”
“不用。”唐迎摇头,“既然上了节目,就少不了被人评论, 关掉了不是也在吗?”
这倒是,再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看对方说什么,也好提前有个准备。相信这事儿不会在弹幕这边就完了,后续估计还会继续发酵酝酿。关了倒是清净了,但也失去了一个了解对手的机会。
再说,看直播弹幕就是一种氛围,为了一个差评就关掉,未免因小失大。
就像弹幕上说的那样,其实节目组定下一周的时间,本来就有考验的意思,毕竟这是综艺节目,不是纪录片,要的就是那种克服困难的紧张感。所以不止唐迎时间紧张,大家的时间都不充裕。
所以也有一部分观众被那条弹幕影响,他们倒不是觉得唐迎肯定做不到,而是好奇她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
因为古琴是用木材制成,而木材质地松软,放置久了之后还容易开裂,因此为了保护琴胎、避免开裂,箱体制作完成之后,要经过灰胎这个工序。
所谓灰胎,与福建脱胎瓷器所用工艺“夹纻”相同。乃是先在木胎上裱褙一层夏布——也就是细麻布,也称纻布。然后再用调和了特制鹿角灰的大漆一层一层刷上,形成厚厚的漆胎。
漆在古琴制作工艺之中,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大漆,又叫国漆,是天然木漆,将漆树皮割开,流出来的漆液过滤之后,就是清漆。虽然现代工业已经能够生产出无数种化工漆,却无法取代大漆在传统工艺之中的作用。
灰胎不但能够保护琴体,对古琴特殊的音色也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要上多少层灰胎,则需由木胎来决定,从初灰到中灰到细灰,少到四五层,多到二三十层都有。
每一层灰胎上完之后,要放置阴干,打磨找平,然后再上下一层。
这就是制琴工艺之中最为耗时的步骤,最精细的可达数月之久。
不过唐迎这是在节目里,当然不可能有那么长的时间。所幸节目组这边从节目效果的角度考虑,也允许他们采用折中的办法解决问题。比如施师傅和王师傅做的就是船和床的等比例缩小版模型,而唐迎也在上灰胎时,拿出了自己的底牌。
节目组只对他们所用的原料做了限制,其他方面则没有要求。这个天工阁又是唐迎亲自设计,沈知期负责修建,所以她十分顺利的得到了一间经过特别设计、安装了很多机器,专门用于阴干的房间。
这就是她的秘密武器了。
影响漆的干燥速度的条件,无非是温度和湿度,所以只要打开机器,让房间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在自己需要的程度,就能极大的提高干燥速度。再加上灰胎之中添加了易挥发的化学溶剂,放入房间里只要一两个小时就能干透,可以继续下一个步骤。
这个解决办法,也是弹幕上大多数人没想到的。因此看到唐迎完美将之解决,都十分兴奋。
——现代科学的胜利233333
——感觉之前那个黑子估计脸都肿了【没想到吧.jpg
——开了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传统和现代的结合,莫名感觉有点爽是怎么回事?
很显然,唐迎这种做法,也是其他人都没想到的。不但主持人很震惊,其他四位本来在低头忙碌的嘉宾也都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过来参观了一波。
主持人见他们脸上的表情复杂,立刻抓住机会上前采访。
施师傅的表情很复杂,像是激动,又像是惋惜,最终什么都没说。
方师傅最干脆,摇头叹道,“我们年纪大了,思维固化,不像年轻人这么容易接受新东西啦!”
王师傅表示还是有点不太能接受,这手艺活儿怎么还能这么做呢?他并且有些担忧的说,“这自然风干的木材更不容易脱胶,能保存更久。以前也不是没有人想走捷径,结果东西放了一阵就坏了,这是砸自己的招牌!”
“话也不能这么说,”旗帜鲜明的表达对唐迎的支持的,只有沉迷根雕的秦师傅,“任何一种改良,都要经过千百次的试验。那爱迪生发明电灯,试了一千六百多种材料呢!而且他用的也不是现在的钨丝,是碳化竹丝。怎么能因为自己失败了,就将改良斥为捷径呢?”
在这几位嘉宾之中,秦师傅可能是最纯粹的一个了。他沉迷自己的技艺,也认为一切有益的、为技艺服务的改良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确实有效。
“要是当时的人都认为碳化竹丝是最好的,也就没有后来的钨丝灯了。”最后,他这样说。
这段采访唐迎是不知道的,直到现在才看到,闻言在惊讶之外,还有些欣喜。那是一种漫漫长路踽踽独行时忽然看到同路人的振奋,即使最后并不同路而行,但知道还有这样坚持的人,便已足够。
屏幕前的观众显然也对秦师傅的话很赞同,纷纷出言支持。
——秦师傅是明白人!
——就是啊,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本质上都是工具。人类发明工具,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