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之前发布过通告,让全市中小学的学生放学后尽早回家,不要在校外逗留,你们还记得吗?”
“对啊,怎么了?”
周娅同桌接话:“学校也转发了通知,还让我们每个人拿回家给家长看,要签名上交。”
这一提起,众人显然也有印象。
据说,这是因为市内最近发生了一起绑架案,具体案件涉及的是哪个学校、哪个学生,没有公开。
纪律委员点点头,“那起绑架事件就发生在我们学校。”
言简意赅。
却不亚于炸出惊涛骇浪!
闻言,所有人当场愣住。
这就好比听到一则枪杀案,发生在国外,和在自家楼下的小区超市,那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一群人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国际学校内,除外籍人士的子女外,本地学生大多出身中产家庭,他们父母作为知名律师、企业高管、银行家等的社会精英人士,年收入至少百万以上,否则无法为子女支付高昂学费。
正因为家境优渥,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比,他们是最容易被歹匪盯上的“肥羊”,时常被父母教育不能轻信陌生人。
而这样的事情,竟然就发生在身边!他们不由胆战心惊,连忙追问:“是谁,谁被绑架了?”
“什么时候的事?”
“我都不知道!”
“老师都没告诉我们。”
个个在催促:“快点说啊!”
纪委眼神指了下,讲台边上的空位。
“就她。”
“……”
同学们惊疑不定。
诧异到极点,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好半天,有人喃喃道:“真的假的?”
他们难以置信。
纪委被质疑,不耐烦地啧了声,“骗你们干嘛。我爸是开律师事务所的,这起案件受人委托,起诉涉案团伙至少二十年有期徒刑。他跟合伙人最近都在忙着处理这起官司,一个多星期没回家,这是我妈告诉我的。”
只不过她妈当时严厉警告,案件涉密不准对外声张,她却忘了这茬。
作者有话说:
第105章 、剑与花5
这场绑架勒索案,在半天内解救出人质,影响范围有限,为了保护受害学生的身份,从警方到教育局,都没有对此大肆宣张。
校方为了避免造成学生和家长不必要的恐慌,只以书面形式提醒,放学后及时将孩子接回家中,不要在校内或校外长时间逗留,并未公开是本校学生遇害。
老师们也在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发现六点之后仍留在校内的学生,以电话或短信提醒家长接走。
但他们并不知道的是,在成年人眼中,需要被呵护的温室花朵们,并没有那么纯洁而无害。
十几岁的少年人们背地口口相传,已然知晓。
当时学生携带手机的现象十分普遍,流行手机是iphone6系列,微信、q.q群内普遍活跃,随便推个名片,组个群聊,人传人,相熟、不熟的聊上两句,八卦秘密能迅速拉近同龄人间的距离。
眨眼间,消息从班级蔓延到年级,甚至是整所学校。
逢人开口第一句便是:
“哎,你知不知道最近校内发生的那件事?”
“哪件?”
“就初中部的那个。”
“?”
“什么啊?”
“天呐,不是吧——”
对方表示惊讶:“这么大的事你没听过?!”
友人瞬间被提起好奇心。
“到底是什么?”
“快说,别吊我胃口!”
“……”
同样的对话形式和内容,在无数人的手机里重复。
学生群体间,一经泄露,所有人不约而同地和朋友交换消息,几番流转,在短短两天内,他们都得知教育局颁布最新公告中,那个绑架案中的受害者,便是本校初二5班的女生。
从姓名、长相、年龄、成绩、家庭……被悉数挖了个干干净净。
传到后面,性质已经变味了。
从最初发现危险竟在身边的担忧、后怕,慢慢转移成挖掘秘辛的兴奋。
人人争先恐后,分享自己攫取到的信息。
最后,成了一种隐秘、诡癖的狂欢。
他们将猎奇的兴趣,建立在受害者的痛苦上,津津乐道,将其作为谈资——
“不是吧?还有这种事。”
“我真没想到会发生在自己学校??太离谱了!”
“那女的真惨。”
“可不是嘛,过了一晚上才被救出来,换我吓都要吓死了,还能跟个没事人一样上学?”
“听她们班上的人说,这女生请了整整一个月的假。”
“好可怜。”
“人没事吧?”
“哪里没事,弄了浑身的伤,到现在还没好全呢。”
从说话内容上看,倒像是同班的人。
围观者倒吸凉气。
“这么惨?”
“严不严重啊。”
“还好,都是些小伤,就是结痂后看着挺吓人。”
“……”
没隔多久,很快有人提供新讯息:“上月我玩滑板摔骨折,到医院打石膏住了一星期,在医院的住院部看到她了。”
如此巧合的偶遇,引得众人纷纷追问细节。
“记得她身边当时围着好几个人,有护士、医生,还有个挺年轻的,看着像家属。”
“我去之前她就在医院里,等办出院手续那天人还没走,医院一直在给她做检查,好像是因为做了什么手术,担心有后遗症。”
住院、手术、检查,失踪遇害,伤痕累累……总总因素加在一起,不得不叫人深思。
“你们说有没有可能,她那天晚上被人——”
“啊!”
“不会吧?”
“应该不至于。”
那人好像也意识到自己猜测过于大胆,连忙补了句:“我就随口一猜。”
“你们当我没说。”
“这……”
以退为进,反而更加有煽动效果。
女孩们隐隐都有这个揣测,未尝不这么想,一旦经他人之口说出来,更能理所应当地质疑或接受——
“好像……也不是没道理。”
“别说,还真有这个可能。”
她们附和几句,起初只是有个猜测的轮廓,但后面,越分析越觉得可信。
一个十四岁的漂亮女生,在雨夜被绑架失踪,直到第二天才解救出来,之后一直住在医院。
体育课上□□有血迹,又不是生理期,人到医务室后,班主任二话不说,赶紧过去察看,又急忙送回家中。
……
所有细节加起来,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么。
话题歪了几句,总有那么几个人,故意充当理中客。
“哎呀,你们这么背后说人坏话不好。”
“我们哪里说坏话了?”
有人立即反驳:“上面提到的哪个不是事实?”
“她请了一个月的假,一直在住院,什么病要住一个多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