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一些未尽的话没有出口,譬如那几日他也有事要做,譬如等她回来,他有一点话要讲。
但尘埃未落定,事情未明朗,他谨慎惯了,更畏于发出些无法实现的诺言,所以当下不如不说。
他只道:“早点回来。”
两日后,春华门。
少女驱马行在人群中,斗笠压得很低,只露出一截精巧下巴。过关只花了一刻钟,出了城门,她策马扬鞭,身影很快消失于滚滚尘烟。
她没有看到,在熙熙攘攘的人堆里,有一道视线始终凝在她身上。
那是个世上最善潜伏的人,有时候,直到这人走到你面前,你才会发现,原来你以为一直空空如也的暗巷,其实并不空荡。
同一时刻,西市,地下暗道。
墙面猛然泼洒上鲜血,青年微笑着收手,一具躯体应声而倒。
他对身边人吩咐:“带下去,芳园那边怎么说?”
“没有回音。”
“好。”
他转身步入黑暗,连步声都听不见。
第119章 陨如雨(中)
元升三年, 八月初二,晴。
桂树飘香,楸叶金黄, 真正的北风还未横越山脉抵达西京, 但这里已经处处都是秋日气息。
傅蕊喜欢秋,因为在她过往的人生中,这是唯一一个未发生过什么事的季节。天色永远浅淡, 云终日来去,和任何沉重晦涩无关。
她爱过的人死在春末,她的生父在盛夏离开人间。她的长姐第一次在她面前犯病的时候正是严冬,手臂伏在锦被中, 细瘦透白,像雪,鲜血呕出来又灼眼刺目, 像六瓣的骨里红。
所谓天潢贵胄、万金之躯, 在病痛面前也没什么尊严。长姐的指甲几乎掐进傅蕊肌肤, 她听见对方在极度痛苦下, 从牙缝中挤出告诫。
“阿蕊, 这是一条地狱路,而你不必走。”
傅蕊从此再也见不得白雪红梅的景致。
人们总说,多事之秋,多事之秋, 但傅蕊喜欢秋天, 譬如此刻。
园中开满了花,丹桂, 蔷薇, 秋海棠。芳园的主人太怕寂寞, 她喜欢无时无刻的热闹,所以这里终年都有鲜花盛开,仿佛永远不败。
不过,今天倒和往日有所不同,有一些人去了红松围场,她的母亲,她的姐姐,而她独留在京中,可以享受一下短暂的自由。
傅蕊站在一树木芙蓉下,捏着张淡青信笺,片刻后,转身步入廊中。
与此同时。
距离西京五百里之外的凤翔县,芦石书院。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秋,大水,无麦苗。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今日的《春秋》已经讲到尾声,少年们辞别老师,提着书袋三三两两行出门,很快,片刻前还充斥着朗朗书声的厅室,逐渐变得安静空荡。
送走最后一个殷勤讨问的学生,郑先生整理好书册,踱步向外。他记挂着灶上煨着的鸡汤,因此走得并不慢。
然而,他锁门转身后,欲迈开的脚步却停住了。
院子里有一个人。
她戴着斗笠,安静地站在那里,背后是爬满了青藤的石墙,一身青衣几乎和绿意融为一片。
郑先生看不清她斗笠下的面容,却能看清她腰上的刀,他没有动,也没有开口。
“甄先生,”墙下的人先说话了,是清亮年轻的女声,“我在等您。”
“你认错人了,”郑先生淡淡地说,“我姓郑,不姓甄。”
对方说:“不会错,兴平二十年,您叫甄平,在苏州认识了一个姓常的人。”
“我不认识什么姓常的。”
“那您再好好想想,他是岐县人,用双截棍,已经消失了有些年头,您最后一次见到他,他让您保管了一些东西。”
“那是什么东西?”
少女摘下斗笠,露出一张素白面容,她微笑着看他:“我也不知道,而这就是我在站在此处的原因。”
郑先生盯着她的脸:“谁让你来的?”
“一个值得他信任的人。”
又是沉默。
灶房的鸡汤香味已经慢慢传来,再过上一会儿,郑先生的妻子——一个温柔静默的妇人会归家,他并不太想让她看到这场对峙。
“我已经不姓甄很久了。”
顿了顿,男人说:“也不参与这些很久了,你想要的东西,在西郊十五里的荒坡上。”
少女说:“可是我来的一路上,所见都是荒坡。”
郑先生已经听到石墙外传来的脚步声,他沉着声音道:“那里有一棵断了的皂荚树,方圆百里仅此一处,东西就在树下。”
少女又笑了一下,她偏了偏头,似乎也听到了由远及近的步声,她仍在问:“什么时候能去?”
郑先生看到院门已被推开一线,他的声音在发颤:“等天黑。”
木门吱嘎一声开了。
粗布衣裙的妇人抱着一箩秋葵,于石案上放定,莫名问道:“等什么天黑?”
郑先生仍站在原地:“等天黑,这鸡汤滋味会更好。”
妇人嗔了他一眼:“那是自然,已有足足两个时辰。”
她低头忙碌起来,满墙青藤在她身后微微拂动,藤下空无一人。
薄暮已临,很多地方都升起了人世的烟火。
有人喝汤,便有人食蟹。
秋蟹,当下气节的好东西,肥美饱满,白嫩紧实。傅蕊喜欢吃这种精贵玩意儿,但她绝不会自己动手剥。
她在看另一个人剥。
一个非常年轻的男子,清丽俊秀,他的手指比蟹肉还白,剥壳的动作雅致得像在弹琴。
她漫不经心地想,他的确会弹琴,除此之外,还会调香、丹青。就是不知道,这只手在做一些别的事的时候,是不是也这般赏心悦目。
公主就着这些念头,慢慢又喝掉了一杯酒。
就在此时,案上烛火忽然闪烁,周遭陷入昏暗。
不过一瞬间,屋室复又明亮,男子动作依旧,傅蕊视线也依旧,但她看到,飘飞的纱帐后,已经多出一个人。
她盯着那个人影,含住送到嘴边的蟹肉,又饮了口酒后,才道:“今天就这样吧。”
男子微微一怔,随即拿过一方绢帕,为她细细擦拭了手指。
做完这一切,他才躬身告退,身影消失在夜色中。
傅蕊随手拿过一把黄金小钳,在桌沿一下一下地敲,声音不大,在寂夜里却很明显。
光影一暗,她对面终于有人落座。
青年白衣玉冠,唇角含着点笑,眉骨投出阴影,阴影中的双眼似桃花,又似凤翎。
傅蕊说:“子璋。”
江琮颔首:“殿下。”
“玉蟾山一别,已有三月余,”傅蕊懒洋洋地道,“多日不见,你好像有了些变化。”
“有何变化?”
“和上次相比,你似乎有了些值得开心的事。”
“殿下甚敏锐。”
“是因为你那位新夫人?”
“不全是。”
傅蕊盯着光影中的青年,对方亦从容看于她,须臾后,女子忽然发出一声笑。
“真叫我妒忌,”她倒满一杯酒,递到江琮面前,“喝了它。”
江琮谢过,随即仰头饮尽,放下杯盏后,他点评道:“雪里醅在此时喝是最好。”
傅蕊仍是笑:“的确变了,从前的你,不会那么痛快地回答这种问题。”
顿了顿,她问:“今日所来为何?”
江琮温声:“一个月前的某一晚,白鹭楼,我曾见过殿下。”
傅蕊唔了一声:“一个月前……符子期?”
江琮笑笑:“是他。”
傅蕊了然:“他很年轻,且前途无量,可惜今年初,他那做户部尚书的父亲犯了点事,此事可大可小。”
“大,则满门抄斩,小,则无事发生,”女子眯着眼,“子璋应该晓得,是谁帮了他。”
江琮向她举杯:“自然是您。”
傅蕊亦捏起杯盏:“你所来就是为了这个?”
江琮摇头:“除此之外,我还打听到一些事,关于京郊正在修建的行宫。”
傅蕊凝视着他:“接着讲。”
江琮淡淡地说:“行宫修建至今,已长达半年,负责主持的工部侍郎,倒是十足的刚正不阿,宁愿工期拖延迟缓,也要事事亲力亲为,不假人手。”
“此人这些天,似乎很是让殿下头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