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什么,贾敏没说出来。但黛玉和林如海却心知肚明。
唐贵妃管着迎春,养着小公主,林家与唐贵妃有交情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叫荣国府的人知晓,不然又得凭添事端。
“娘也太小瞧人了,若不是今天说起了嬷嬷的事,您看我何曾对人说起过?”
也就是黛玉自小没像旁的大家小姐被圈在家里,时常出府闲逛。不然她和唐琅认识的理由还真的站不住脚。
林如海和贾敏点头,也没再叮嘱黛玉什么。
嬷嬷的事情说完了,贾敏又说起了陪嫁庄子的事。
林如海的意思是他就这两个孩子,多给黛玉陪嫁一些也使得。黛玉对那些也实在是不怎么上心,于是这爷俩都将这事交给贾敏定夺。
反正不生气的时候贾敏是个合格的亲娘。
(→_→)
黛玉和林如海用信任的眼光就嫁妆这事都推给贾敏后,林如海又带着黛玉去捣腾一些所谓的精致的淘气。
哦不,是雅事。
林家是读书人家,赵家也是书香门第。
读书人都喜欢一些雅事,林如海想趁着黛玉没出嫁的时候多培养黛玉一些这方面的爱好和才能。
像是自己弄个笔墨纸砚,再或是刻个章,弄个奇石盆景,做个扇面什么的。
真正的读书人,可不是光读书的事。
光读书,那是书呆子。君子六艺,琴棋书画,哪样都不能不涉猎。
于是抛开正在俗着的贾敏,爷俩叫丫头送了分茶的茶具过来。
分茶又叫水丹青,就是用茶水来作画的意思。始于唐朝,兴于宋代。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正是林如海最喜爱的一本书。
林如海将这本《大观茶论》给了黛玉,爷俩分坐案几两边,玩的可有意趣。
贾敏将单子递给一旁的丫头,叫她按着单子列出来的庄子和铺子找地契,然后拿着原契去官府办过户后,便走到林家父女身边,不远不近的坐在那里笑看着。
作者有话要说: 大家晚安~
.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人生无处不青山、snowdancer 10瓶;西风独自凉 5瓶;宛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30章
贾敏也会分茶, 也是成亲后跟林如海学的。
勋贵人家和真正的书香人家还是有差距的。
真正的贵族, 三代看吃,四代看穿,五代看诗书。从开国封爵算起, 林如海也已经是第五代了。所以林如海闲时将这些雅事教给贾敏绰绰有余。
爆发户一般的荣国府跟林家一比,就真的差了一段底蕴。
十几岁出嫁, 娘家教上一部分,剩下的一切习惯和手段大多都是婆婆言传身教以及婆家行事方式的潜移默化。所以随着时间流逝,贾敏在很多事情上的看法和处置手段都已经跟荣国府大相径庭了。
想到荣国府里的那些事和老太太那些诛心的算计,贾敏的心再次冷硬了下来。她…没有娘家。
深吸一口气, 贾敏歪着头看着学着学着就耍赖的黛玉, 莞尔一笑。
罢了,难得时光闲散,岁月无争, 何必总让那些事情影响心情呢。
.
全国泰半的的税银和地方进贡的贡品都要从通州进京都, 所以重阳节一过, 转运使衙门又忙了起来。
林如海在家没闲两天就又不着家了,不过哪怕他出门办公,也记得给黛玉置办一些嫁妆。
遇到孤本, 古董, 一些珍贵摆件, 也都叫人打包给黛玉送回来。或者黛玉赏玩,或叫贾敏放到嫁妆里。
黛玉的待嫁日子过得仍是没什么起伏,有一针没一线的绣着嫁妆。有送进来的赏花帖子什么的, 不到黛玉手里都被贾敏拦了下来。
贾敏也不怎么出门去,尤其是入秋后太上皇的身体突然急速败落下来后。京城和通州的气氛都变得紧张和冷凝了起来。
这个时候,有心赌一把的,都暗戳戳的干了要命的勾当。没那个心思,只想安稳度日的,则都夹着尾巴缩了起来。
林家这里,林如海和贾敏早就没了更上一层楼的雄心壮志,俩口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平平安安,长命百岁的庇护儿女。
尤其是贾敏,她太知道有父母在的娘家和没有父母的娘家是不一样的。
柳尨那边到是受到了一波隐晦的拉拢,不过柳尨是什么人,他还能明知道前面有坑就还往里面跳?
荣庆帝的帝位也许在某些人眼里可能没那么稳,但在知道了连荣庆帝能活多少年的妖精这里,却是没有任何需要质疑的地方。
柳尨用他开了外挂的人生走着他的仕途。在自己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提醒赵英父子注意脚下的雷。
赵家真不希望什么从龙之功。
早前在殿试的时候,柳尨提及的那个成立六水部的事情,因最近太上皇病重,无心朝事,也不跟荣庆帝叫板了后,也被荣庆帝提上了日程。
成立水部,其实是触动了朝里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赞同者少,反对者多。
当皇帝的就有一种执拗和执着,越是有人反对,就越是想要做。就连脑袋有坑的建文帝都能一条道跑到黑,更何况荣庆帝这种的了。
荣庆帝也是个心黑手狠的,他直接拿成立水部为铒,以重用拉拢为由推着一帮之前隐约站队,如今又似墙头草的朝臣的头阵为他冲锋陷阵。
成立水部虽然是柳尨提出来的,但柳尨却不会做那个出头的椽子,暗搓搓的坑人才是他最喜欢干的事。
于是在荣庆帝见柳尨的时候,柳尨直接摆出一副年轻人没办差经验的样子出来,倒叫荣庆帝不敢直接将这么件事交给柳尨了。
不及弱冠的少年状元,还需要历练和学习呐。
╮(╯▽╰)╭
就在大事磨擦,小事不断的情况下,太上皇在这一年的冬日驾崩了。
知道太上皇驾崩的消息时,贾敏双手合一的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这老不死的,终于咽气了。
为啥这么说呢。
国不可一日无君,但也不能长时间的天有二日,国有二君呀。
在贾敏和很多人的眼里,太上皇多活一天,很多事情就有可能会发生。
如今太上皇驾崩了,他们也不用再受夹板气,天天担心顺姑情逆嫂意的。更不用时刻害怕成为这一场皇权谋算中的牺牲品。
再一个,贾敏对于太上皇在这个时候驾崩,还挺高兴的。抿唇心忖了一句‘不愧是太上皇,连死都会挑时间’。
太上皇驾崩,凡诰命等皆要入朝随班按爵守制。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三月不得婚嫁。
林赵两家是没有爵位,但却都有诰命。好在林如海非京官,贾敏不需要像京城里那些诰命大冬天的去随班守制。
遭罪着呢。
官宦人家不算庶民,所以哪怕没有爵位也得遵守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这一条。
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也就是这一年不能办婚宴喜事。
正好在黛玉备嫁的时候,而不是定了成亲的日子和成亲以后备孕的时候。
不然,多耽误正事。
(→_→)
好吧,这想法很贾敏。
但不得不说,太上皇死在这个时候,确实不会耽误黛玉什么事。
就是宫里那些今年新进宫的美人们要哭倒长城了。
太上皇驾崩后,荣庆帝为了刷一波好感,主动要求按制守三年孝。
新鲜的美人,过上三年还怎么新鲜得起来?
三年后说不定又要选秀,介时还得有一批比她们还要新鲜水嫩的妹子们进宫来。想一想,连跟太上皇一起去了的心都有了。
大臣们都不同意荣庆帝要为太上皇守三年孝的事,觉得天子以月带年守上三个月便足见孝心。然荣庆帝都不这么想。
孝道大于天的时代,他在孝道上给自己贴上一层金光,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尤其是这两年被太上皇偏宠过的儿子们也得跟他一样守孝。
大兄弟们,都给咱老子守孝去吧。
朕有朝政不能离宫,你们就结伴去皇陵守上三年呗。
至于你们的儿子,朕的那些大侄子,朕准备将宫中的皇子所收拾出来,接到宫里和朕的儿子一起给咱老子守孝抄经书。
放心,绝对一视同仁。
早晚抄经书,然后白天跟着皇子在宫里书房上课。朕保证就算是再忙,也会每天都检查他们的课业和经书哒。
(ˉ▽ ̄~)
总之一句话,荣庆帝拿着守孝和孝道当武器,给他的那些兄弟们来了套组合拳。
要是连给亲老子守孝都不想过,那你特么还有什么理由和资格跟朕抢皇位。
太上皇一死,荣庆帝就来了这么一手。诸王气得咬牙切齿,却因为荣庆帝下手太快,不得不受磨搓。
除此之外,荣庆帝还听了某人的建议,准备在三年后将太上皇后宫的那些有子有女的太妃们放出宫和儿女团聚的。
理由则是什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然了,荣庆帝也说了,给这些太妃养老本是他的责任。因此哪怕是这些太妃出宫了,太妃们的一切份例都由宫里出。
在本朝皇帝死后,为了不传出新帝和太妃们的某些流言蜚语。太妃们一般都要送到洛阳行宫养老。
如今荣庆帝将无子太妃们送到洛阳行宫,将那些有子有女的太妃和诸王爷的儿子们都留在京城宫里,不得不说,这也是种手段。
荣庆帝明晃晃的告诉那些皇子王爷,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敢扎翅就别怪兄弟我大义灭亲了。
荣庆帝的动作太快,圣旨又发的及时,打了他兄弟们一个措手不及。也让这些人不得不按着荣庆帝的意思行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