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敏嫌丢人的将贾政的信收了起来。
她亲自收了,不敢再让任何人再看这封信一眼。
等她将信压到箱子底再出来时,黛玉已经和繁哥儿过来了。
繁哥儿被养得胖呼呼,一身小肉疙瘩一看就健康得不得了。
看到这样的孩子,一脸亲近的伸手要娘抱,贾敏三步并两步的找过去,将人抱到怀里。
这么可爱的孩子,一定是她生的。
狠狠的亲了繁哥儿的小脸一下,一抬头就看见黛玉在那里翻白眼。
瞧瞧她那性子,真随了他们老林家的根。
想到这里,贾敏又转头狠狠的瞪了林如海一眼。
你就惯着吧,早晚砸手里。
╮(╯▽╰)╭
担心黛玉嫁不出去的贾敏见人都到齐了,一连声的喊丫头们上晚膳。
通州有码头,南北货都极方便。九月里,正是螃蟹下来的时候。
贾敏叫从扬州那边带回来的厨子按着南边的风味做了几道菜,这会儿子趁热被送了上来。
鲜笋,就着姜爆鸭还有一些螃蟹做的菜肴,摆了一张小圆桌。
一家四口吃饭,繁哥儿还需要人时不时的喂一下,不过餐桌礼仪却一点不错。
饭毕,一家四口分别下去漱口更衣,之后再回到正房去。
说上一会话,林如海便开始拿着朝.廷的俸禄给他儿女当私塾先生了。
黛玉那里还在学四书,繁哥儿虽然还不到启蒙的年纪,到是被林如海拔苗助长着。
林家是书香门第,更注意言传身教。
这就像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个道理。
当老子的要是不读书,只猫在房里玩小老婆,这样人家的儿子想要歹竹出好笋,就跟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个难易程度。
若是家里人都是喜欢读书,讲规矩,重教育的,那么这样人家出来的孩就少有不喜读书的。
繁哥儿还小,林如海要做的就是用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法影响他。
同时,林如海又担心自家儿子真的学成了书呆子,所以时常让贾敏管家的时候带着这孩子。
不通人情世事的书呆子可撑不起一个家,兴旺一个家族。
黛玉的簪花小楷已经写的极好了,如今正美滋滋的想着用簪花小楷将她所有看过的书默写一遍。
林如海笑呵呵的鼓励黛玉加油,到时候专门给她收拾出一间藏书楼,专门放她用簪花小楷写出来的书。
黛玉一听,脸就垮了下来。
……
贾敏坐在一旁,笑着看那爷仨。时不时的喝上一口水果花茶,日子恬静而美好。
“九月中是东府敬大哥哥的生辰,老爷离不开,我又懒怠得动。敬大哥哥既然一心求道,想来也不会将世俗的生辰放在心上。让人收拾了一份寿礼便罢了,老爷觉得可行?”
“你作主便是。”顿了顿,林如海又道,“我记得宁国府的宗妇仿佛是姓秦…”
娘家做事不秘,这种事情怕是早就传得人尽皆知。她早就说过天家的事,如何能掺和。如今一族宗妇竟然还是…贾敏摇了摇头,不敢再想下去。
“老爷怎么会问起蓉哥儿媳妇,可是听到了什么不成?”
“没什么。不过是想着姑娘家的出了门子,哪怕在家时再不得宠,受了委屈,伤了体面,娘家人也不会不管。哪怕爹娘不得势,不是还有叔伯在吗。若都不管,岂不是让人觉得这家的姑娘都没人作主撑腰,可以任人欺凌?”
听到林如海这么说,贾敏心下就咯噔了一声。
是呀,这么浅显的道理谁不知道呢。老爷巴巴说出来,又是什么意思。
上个月参加老太太寿宴,还听说秦氏病了。难道…这病还有什么别的说法不成?
是了,是了,若不是如此,自家老爷又怎么可能会跟她说这些话。
秦氏是皇家女,不管是在玉碟有品级的,还是外面养的,只要她身上留着皇家血脉,那就不能否认她的出身。
皇家人可以漠视,可以冷落,但旁人却不行。不清算倒罢了,但一但清算下来,那罪可就大了。
想到这里,贾敏就着急了。
虽然跟娘家置气,跟老太太闹了脾气,但贾敏如何肯看着娘家自掘坟墓。
“瞧你,天大的事也不在一时半刻,如此这般,倒是我的不是了。”林如海说是偶然想起这事,这才跟贾敏说起来。若知道贾敏会急成这样,他就…明天再说了。
这一晚,指定又睡不好了。
林如海之所以会提点贾敏,让她给贾家通风报信,主要是担心真的怠慢了皇室血脉,他日清算的时候,再波及林家。
林如海现在的心态就是求稳。
这就像现代好多人,总是希望亲戚朋友家的老子孩子都长命百岁,没事别生二胎一样。
平平安安的过日子,少点红白喜事,还能省些钱不是。
现代想的是钱,古人想的就是命了。
朝.廷局势瞬息万变,王子腾又在这当口接了那么个差事,做为荣国府的姻亲,林如海也特么愁的慌。
唉~
夜深了,黛玉领着繁哥儿离开了正房。
繁哥儿回了正房的东厢房,黛玉回了自己的小院。林如海和贾敏这对俩口子和衣躺在床上,一时都有些睡不着。
贾敏是想着如何将这个消息传回娘家,又不跟娘家低头亲近。
林如海想的却是朝.廷里的是是非非以及当今真的病得七死八不活了吗?
他‘远’在通州,就算京城里有皇子按耐不住来个宫变,消息到了他这里,他只等着参加新帝登基的典礼就是了。
不过这皇帝谁都能当,就是甄家出来的那位不行。否则不等甄家被新帝清算,他就得被新上来的承恩候府挤兑打压。
说不定还是新帝清算甄家的理由之一。
和林如海有同样相似担忧的人不少,不过那些人也同样和林如海一样不敢名目张胆讨论当今的身子骨。
当今的身子骨不算太坏,但也并不健康就是了。
虽然折子也能批一些,但大多数时候还是卧养于龙榻之上。
时不时的听着心腹说一些宫里的消息,然后再冷笑几声。
心里具体想了些什么,那些和朝臣们同样迷茫的皇子们也是闹不明白。
太上皇…当今摇了摇头,不到死的那一刻,谁愿意放下手里的天下大权呢。
反正他就是放不下。
可如不放下,以他的身体和精力又着实无法应付沉重的国事。但选谁不选谁,仍旧是个困扰了他许久的难题。
这就是儿子生多了的烦恼,像林家这等就一个儿子的,好赖都是他了。
像王子腾这种没儿子,只有侄子的,也只能认命了。
王子腾带着家小接了圣旨就一路往京城赶,他现在满脑子想的不是接掌西郊大营后一连串的麻烦事,而是王夫人那个糟心的病。
王子腾只有一个闺女,比凤姐儿还小些,如今尚留在父母膝下未曾出阁。
都是王家女儿,王夫人得了那么个怪病,别说她亲闺女受牵连,就是她的侄女也受人家非议。
一家出个名声不好听的女人,阖族姑娘都得跟着受累。此时王子腾想的不是宫里的元春会不会就此一蹶不振。
反正她不振也很多年了。
若是元春能上位,王子腾是不会将亲闺女往宫里送的。如今闺女做亲难了,这送到宫里到底是个出路,只现在却不是送进去的好时机。
“等回了京城…你身体不好,二丫头自请去庙里跪经,咱们也不忍驳了她一片孝心。”
王太太闻言,猛的抬头看自家男人,见自家男人一双眼睛只盯着烛火看,垂下眼,应了一声,“老爷说的是。”
第57章
王太太细细品味了一回,短短一句话, 也就三个意思, 不过每个意思却都不容轻视。
一是现在朝中局势不明, 叫她以养病为由留在府里不出去应酬, 以免一个不慎让王家陷入党争。虽然这种事情,就是躲在家里, 也不一定躲得过去。
二来就是防止二丫头的亲事被人拿来当成跳板, 结一门百害而无一利的亲事, 所以直接打发她去庙里跪经,躲一阵子是非。等大事定了, 抛开那些败下来的党附, 这亲事就好结了。
最后一个意思便是让自己不动声色的传一些二丫头有孝心的话,将来也好有个好前程。
只是也不知道这孝心的名声能不能抵消她姑姑造的孽。
王太太是知道自家这个小姑子是个什么德行的人,得这么个怪病, 那一定是遭了报应。
当年她刚嫁到王家时,可没少受这位小姑子的挤兑。当时婆婆也正好想要拿捏新媳妇,正经过了几年憋屈日子。
想起这些事, 王太太就对王夫人的遭遇 ,感到由衷的喜悦。
呦, 老天爷咋就这么会办事呢。
当然, 当这件事影响了自家闺女的亲事时,那她之前有多高兴,这会儿子就有多愤怒。
我是抱你孩子跳井了咋的,当年坑我, 如今坑我闺女。
恨上加恨,恨得牙根直。
“当年公公就说叫二妹妹嫁到荣国府去。老爷老太太心疼大妹妹,大妹妹又吵着闹着不离开京城……次子媳,是那么好做的?到是二妹妹那里,原先薛家妹夫在时还好些,如今这一走,诺大的家业竟是……”王太太顿了顿,心里对当年这两门亲事一直持反对意见,可她一个儿媳妇又是嫂子能说得了什么。
大的在荣国府被婆婆压了一辈子,这把年纪还顿顿都要立规矩。小的那个,自始自终也没能管过什么家,以前家里家外都是男人在管,如今外面的生意且不说了,只家里,竟只让宝钗那丫头接着。
瞧瞧这都是什么事。
王夫人年轻时,性子就跟凤姐儿没两样,那样的性子如何做得了次子媳妇?到是薛姨妈年轻时有几分憨厚,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憨厚,能做次子媳,却做不了顶门的商家妇。
这些年若不是薛家看王家的势,薛姨妈想要平安生下两个孩子,顺便养大并且没有庶出子女碍眼,那几乎是痴人说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