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对这个方面,可能比较敏感吧。当时许盈沫说起这个题材,我就很激动,也听她说了一些c国传统艺术所面临的困境。那时候我们还不熟,只见过一两面。但我认为,文化保护是不分国界的,如果能帮忙,我也很愿意尽自己的力量。”
.
这次大家又沉寂了,只不过,是心头有些滋味莫名。
人家外国人都知道要来保护传统文化,这实在是一件令自己人感到羞愧的事情。
而且,朴水正这一番发言,发散开来,如果这个纪录片,没有获奖的话——
不正是说明了,连评委会在内,对这些日渐式微的传统艺术文化,都不放在心上么?
许盈沫接过话筒:“没错,我当时也是抱着,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感受一下我们的文化传承,从他们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孙教授有点后悔自己先前的提问了,本来是想为难他们,谁知道反而被他们借题发挥,扯得这么正义,说的话让不少人都沉默了。
.
宋老爷子止住yy,趁机出面把有利话题拐过来:“我看你们的纪录片,你们关注的一些细节、视角,很有意思,发人深思。请讲一下,你们做这个纪录片时,主创团队的想法吧。”
他这句话,在帮助她们引导局面,于是许盈沫把在宋老头儿家里说的心里话,对着台前所有人,再次讲述了一遍。
“拍《日出的琴声》,是一个很偶然的契机。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公园里闲坐,看到一位拉二胡的老人,向我们走来,他拉了几首曲子,生怕自己拉的不好,有些战战兢兢的。”
“我感到他爱二胡,也给我们讲了很多二胡的故事。想到当今很多音乐节,在演奏大厅里,身着华服的人,弹着钢琴,拉着小提琴,西方的乐器成为了高雅的象征,而传统民乐发展步履维艰,我忽然觉得有点心痛。”
“那时候初步确定了这个题材,这位老人又给我们推荐了他的琴友,一位有家传绝学的古琴老人。其后我查了很多资料,沿着古琴延伸开来,也就注意到了传统音乐的没落。”
“在座各位老师,大概都有点了解吧,曾经我们的华夏正声,引以为傲的雅乐,如今在国内已经荡然无存。唐代燕乐在日本,如今他们自称正统雅乐。明代雅乐在韩国,他们依然用于各类祭典。唯独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复原,追寻迷失。”
“这样的遗忘和没落,成为了我想关注的重点,当然,传统音乐这个课题太大,而我能力有限,所以我通过古琴、二胡两个角度,切入视点。”
“他们俩,代表的不仅仅是民间老艺人,也是传承文化的老一辈。现在传承面临断层,他们却没有放弃希望——他们耄耋之年尚在坚持,我们还年轻,为什么没有继承的勇气和信仰呢?”
我们还年轻,为什么没有继承的勇气和信仰呢?
一句话,字字叩响,敲在每个听众的心头。
宋老爷子坐在评审台下方,这些话,和这三个女孩来家里拜访时,说的不太一样,却更深入人心。
很多人懂得在舞台上煽情的方式,他知道,这个小女孩一定用了,但这话煽的不是小情,而是大义。
他记得当初,听到她们的想法后,自己的决定。
他要争取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奖,而是文化界人们的一个态度。
这个作品获奖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获奖的象征意义——宋老头儿是个有信仰的人,为了信仰而付出时,他是心无旁骛的,有着不惜一切的执着。
.
下面的专业观众团,已经有人自发地响起了掌声。不仅仅是那个h国人说的话,也是为了整个团队秉持的精神。
他们在这个团队身上,看到了第一个团队没有的——信仰。而这个无形的存在,却可以成为一部作品的灵魂。
.
许盈沫手里捏着汗,她刚刚临时发挥,加上了最后这段话,只希望能够以此,打动那些专业观众——
主持人上台,微笑道:“我也为你们团队的精神而感动了。那么现在,请大家用你们的评分标准,给他们一个公正的分数吧。”
一行六个人站到了台前,再一次给众人造成了视觉冲击。
女性观众这边,有母性的喜欢水兵这样的阳光开朗帅少年(水兵:真是日了),有玛丽苏情节梦的,喜欢朴水正这样的h范儿欧巴(高校里这样品位的老师不多)。
而男性观众这边,欣赏的就更加多元化了。喜欢清纯佳人邻家妹妹的,看赵婷;喜欢时尚摩登洋气漂亮的,看何润萱;喜欢古典婉约精致柔美的,看许盈沫;喜欢妩媚妖娆婀娜多姿的,看容妩……
大家本来以为是来看三个纪录片的,结果重点都跑偏到了俊男美女身上。
专业观众团的打分,顿时豪情百丈。冲着这些长得漂亮却有追求的年轻人,冲着他们的理念信仰和坚持,这个逼也要给满分啊!
《旗袍》创作团队:这他妈就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啊!长得好看有信仰就很牛逼吗?
最终评分结果,终于尘埃落定。除了《医院里的黎明》团队,其他人都提起心。
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每个人都渴望获奖,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更是对他们付出心血的肯定。从事艺术之人,往往要的就是一个肯定,一个尊重。
主持人:“《日出的琴声》,专家评审成绩:76分。”
《旗袍》组微笑了起来,这一刻,胜利终于落在了他们身上。他们的专家评审成绩,足足92分,比《日出的琴声》高了16分。这16分是后台实力的体现,靠观众团的评分,怎么可能弥补?
要知道,他们专业观众评分,也是高达74分,除非许盈沫他们,能让专业观众把评分打到90分以上,否则,绝无可能有胜出的希望!
.
听到这个成绩,基本上结果已经尘埃落定。孙教授松了口气,和几个人交换了目光;宋老头儿蹙眉,摇头叹息,微微闭上眼睛。
失败了。
赵婷的心紧了起来,她就知道,谢斯哲没有来,确实是很失策的事情,他也许不会刻意动用人脉,但他本人坐在这里,总有评委认得出他,冲他外公的面子,也不能给个76分这样低的成绩啊!
这是摆明了压分啊!
为什么偏偏这样的场合,他不在……
赵婷生起一种信任、依赖都被斩断了的感觉。
.
她真的很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得到这个奖。虽然,从小到大,她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理应对这些看淡了。
但她记得,决赛前,许盈沫说的话。
“我想大家一起捧个奖杯,我们都是主创,荣誉不分你我,也不计较得失。”
“也许我们将来终归各有家庭,各有生活,各有轨迹,会不可避免的,掺杂一些无奈的私心……”
然而至少,我们有过比别人更加纯粹的感情,没有任何算计,没有任何攀比。
将来我们的孩子,也会在我们的谈笑声中,拉着彼此的手,好好度过他们交付信任的年轻岁月。
虽然想的很远,但是,那未来遥远的一幕,让赵婷动容了。维持着清纯甜美的形象这么久,她也会对那褪却了面具的真实友谊感到向往。
.
她们的低落,并没有影响主持人继续读数:“《日出的琴声》,观众团评审成绩:90分。”
所有高兴的、忧愁的,这时候都是蓦然一愣。
“折合总成绩:83分!”
站在礼台另一边,《旗袍》创作团队震惊了。他们千算万算,没有想到,许盈沫她们,竟然会史无前例的,拉到专业观众90分!
就算在以前的纪录片大赛上,最高分也不过是88、89分。要知道,让基本一团散沙的专业观众,而且是不同领域、不同审美、不同喜好的专业观众,打到90分的高分,是多么不可能的一件事。
他们难以置信的目光,投向隔壁团——这不可能!
“看来啊,本届的纪录片大赛真是赛况激烈,现在,诞生了两个第一名——”主持人对这个结果也有些意外,这时候杀出个并列第一,以前都没有这样的先例啊。
但是,获奖方是定好了的,所以这时候,只要以专家评审的成绩为准,《旗袍》就可以顺利获奖。
下面的评委团也在交流这个问题,究竟是专家评委成绩为准?还是专业观众评分为准?抑或是,两个作品,重新来pk第三次?
这时候,姗姗来迟的人也终于赶到了会场,小刘开车一路风驰电掣,门口见到他的证明后放行,礼堂里,众位评委正讨论的面红脖子粗,一个青年优雅从容地走
第52章
谢斯哲今天临时遇到的事情——说来还是蹊跷,远在国外的一个叔叔,原本约好下个月来造访,昨天却忽然提前预约,来拜会谢家人。
因为是世交,也不容怠慢,他处理完这边的事情,顾不得休息,又赶往会场。
计划从打乱的一刻起,他便心如明镜。
于是,远在地球另一边的女孩,接到了他在路上的电话。陆蔓琪语调轻快:“堂叔的拜访确实是临时决定的,我只是提议。”
谢斯哲笑了:“决赛的情况,你了解吗?”
“你没有让我帮忙,所以评选的事情,我没有插手,都是组委会自己拿主意。陆家只是股东,并非领导。”她淡淡道。
我只是想看看,离了你,她们又能做到哪一步罢了。
谢斯哲与她相识二十年,很了解对方。陆蔓琪说没有插手,那就确实没有管这件事。组委会水深,陆蔓琪又不干涉,她们几个人,在决赛上会遭遇多少困难,可想而知。
他很少有这样挂念一件事的时候。好在到了会场,这边评选还未结束,正在关键时刻。
—
看到谢斯哲赶到时,赵婷心里着实松了口气。
这群人里只有她看的最清楚,有的人不需要说什么,出现在这里,本身就可以让一些人收敛。
果然台下那些评委,先前还吵得沸沸扬扬面红耳赤,有的坚持要以【专家评审成绩】作为获奖依据,有的则说重新pk一轮,但当谢斯哲来了以后,有几个认出他的评委噤声了,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
wtf,也就是说,先前他们压了谢斯哲团队的分?钟老首长知道这个比赛吗?他会不会其实也有关注?
我屮艸芔茻!
而且这分压的还不是一般的低,三个纪录片里,《日出的琴声》评委给的是最低分!可是与此相反的是,在100名来自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观众团里,给出的评分却是最高的。
到底是哪边有猫腻?
到底是哪边更客观?
尤其是谢斯哲还【特意】跟一个认出他的评委颔首致意,那潜台词不要更明显了,我和她们是一伙的,您不看僧面看佛面。
.
作为承办方的a台,听到有评委私下询问,也有点慌了,因为初选作品报送的时候,只报几个核心主创的名单,真正有后台的都会提前打好招呼,《日出的琴声》则十分低调,他们自然以为是小透明,拿来垫一下咯。
尼玛啊,有你们这么釜底抽薪的吗,都要决赛完了,来个重磅人物,你一张王牌捏手里不肯打出来,牌都快走完了再亮给我们看,牌输了怪哦咯?
……还真怪我_(:3ゝ∠)_。
内-幕公然做到人家面前,实在太难看,于是组委会赶紧一番讨论,拿了个方案出来。这次是真公平起见——评委专家们和专业观众们全部一人一票,搞不记名投票式推选,谁票数高谁得奖。要比,大家就堂堂正正的比,最简单的道理。
最原始的民主,这样的处理结果却引发了《旗袍》组主创人员的不满,这一年他们呕心沥血,获奖胜利在望,临到关键环节,组委会竟然再搞个投票出来?《日出的琴声》本来就是专业观众呼声高,人家占了100人的优势呢,我们这边不到20个评委,其中还有三分之一不站队,怎么跟对面比?
相反是赵婷这边,听到这个评奖方式反而松了口气。
之前内定了名额的文化机构提出抗议:“对于这个投票方式,我们不愿接受。比赛本来就是以专家意见为重,为什么还要加赛?”
团队也在后台闹起来了,另外两个组旁观看好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