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在撒娇吗?
无双脑子里刚冒出一个问号,就被人堵住了嘴。
一番亲吻,罗衫已被人解了开。
在还有精神走神的前一刻,无双在想,他真的很喜欢在书房这种地方啊!
.
次日,魏王带着无双去了昌河公主府。
对于他们的到来,昌河公主意外又格外高兴。
“长得真像昜儿幼时。”
见昌河公主也这么夸,无双想难道祚儿真像他小时候?
三人说了一通闲话,无双心里还在想怎么开口询问,谁知魏王已经开口了。
“怎么问起这些事来了?”
魏王道:“有些事,需要知道些旧事才能分辨出。”
昌河公主见他如此说,便知道想来有些事他目前只是推断,还不足以道与外人知晓,不过她也没有遮掩,便一边回忆一边道:“关于我与皇兄的母妃,因为我当时太小,而母妃去得太早,本宫并不知晓太多的事,只知道母妃还在世时,极为得父皇宠爱,不光封了贵妃,还在有皇后的情况下被封了皇贵妃,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可母妃也是红颜薄命……”
“母妃死后,那时我还没记事,因为德妃无子,我和皇兄就被父皇给了德妃,也是如今的太后抚养。当时胡太妃并不是妃位,是丽嫔,安王从小就体弱多病,丽嫔为了照顾他,很少在人前露脸,但当时随着一众皇子年纪渐长,宫里也斗得厉害,丽嫔能护着安王在宫里不沾染任何是非,不得不说也是个本事人。”
当时宫里的情形就像现在宫里一样,甚至比现在争斗得更为激烈,因为成年皇子要比现在多。而且当时有皇后有太子,只因太子不贤后来被废,以至于变成了下面的皇子人人都有机会,所以争得更是激烈。
这般情形下,丽嫔母子就有点突兀了,可安王喜文又多病,即使出宫建府后,也从不与朝臣来往,更不结党营私,反而跟每个成年皇子的关系都不错。
一个不参与夺嫡的皇子,自然深受许多皇子的欢迎,毕竟有竞争关系的兄弟不好亲近,又想人前显得自己兄友弟恭,安王就是最好的工具人。
“当时安王被人戏称为贤王,因为不管哪个皇子被父皇申斥了,他都会去求情,也因此惹得父皇对他极为冷淡。”
可恰恰也是这样,当时好几个皇子都受过安王的人情,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如今的太和帝。
“皇兄也十分怜惜这个皇弟,觉得他智勇过人,偏偏被身子拖累。本人心性又闲云野鹤,寄情于山水间,后来皇兄登基后,去行宫别苑,都会叫上安王伴驾。”
说是伴驾,其实更是想让安王松快松快。因为大梁的规矩是若无圣谕,亲王不准随意离京。
魏王目光一闪:“那太和三年,安王可在玉泉宫?”
玉泉宫就是晋王滞留了近十二年的行宫。
“太和三年?过去这么多年,谁还记得那时的事,不过我记得安王病死之前,在玉泉宫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昌河公主想了想又道:“我倒又想起一桩旧事,也不记得是听谁说的了,说丽嫔还未成主位前,曾在母妃宫里住过一阵子,怀了安王以后才搬出来。”
无双的脑子已经跟不上魏王的节奏的,可哪怕她一时还没想明白,也感觉到这其中有大内容。
之后是普通叙话,中午魏王和无双还留在公主府里用了午膳,用罢后才离开。
回去的路上,上了马车无双就忍不住问道:“殿下,太和三年和玉泉宫有什么问题?”
“晋王就是太和四年在玉泉宫出生的。”
这句话不禁让无双倒吸一口冷气:“殿下,你是怀疑?”
“也只是怀疑,如今从明面上看,晋王和胡太妃及安王并无任何牵扯,两者甚至没有任何交际。会让本王怀疑,也不过是做事的手法。”
当年席芙之死,一开始魏王是怀疑秦王,所以纪昜出现后,便要去杀秦王。可等事情过去之后,魏王再细想,总觉得有许多突兀之处,就如同无双所想,一个做了坏事的人,会说自己做了坏事吗?
于是他又怀疑到和秦王一向‘很好’的晋王身上。
及至他回京,公主别庄那次,再是香山受袭。尤其是香山受袭,因为秦王摆了晋王一道,彻底让晋王暴露出来了,再来就是慈宁宫血燕被动了手脚。
看似对方深谋远虑,还找了明惠郡主做替死鬼。可即使是这等手段,也遮掩不了一个问题,对方下手下得太肆无忌惮,似乎在告诉众人,你们猜吧找吧查吧,反正把天翻过来,也找不到我身上。
下手之人的作风与当年席芙之死如同一辙,疯狂、无忌。魏王和这些兄弟斗了多年,还算了解他们的作风,绝没有如此疯狂的,会这么疯狂且肆无忌惮,反而更像个局外人。
因为是局外人,所以猜不到他头上,因为是局外人,他根本不在乎你们怎么查,因为你们绝对查不到。人但凡做事必有原因,若是没有任何牵扯,谁又会想到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身上?
晋王绝称不上是局外人,相反他比任何人都要在乎齿序,他不厌其烦地人前人后以兄长自居,哪怕下面这些弟弟们从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过。
所以魏王对晋王一直是怀疑,但怀疑得并不确定。
但若下手之人不是晋王,而是胡太妃就很好理解了。一个在宫里待了悠长岁月、历经两朝的宫妃,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和太后交情深厚的宫妃,她能在里面做多少?
想想魏王就有种不寒而栗之感,也因此他回去后就命手下的人动了起来,主要是查当年安王之事,查当年生下晋王的那个宫女。
第104章 第102章
102
魏王让人去查, 还真让他查出了些东西。
远的安王不提,但若是细究晋王,就能发现他身上有好几处疑点。
晋王回宫时已经快十二岁了, 他明明受太和帝冷对,被视如敝屣地遗留在行宫, 偏偏他竟然识字还读过书。
当时这事谁都不知道,晋王突然归来, 由于他年纪的缘故,因此招来很多妃嫔的敌视,于是这些人就故意给晋王设了个陷阱,不提他可能不识字的事, 直接让他去上书房读书, 还让太和帝当场考校一众皇子们。
本是想让晋王丢脸,谁知晋王竟然识字还读书不差,事后众人才知原来晋王会读书,是行宫里有个老太监看他可怜,才教他的。
还有当时晋王回宫,是太后提出的。
太后如何能在事情过去如此之久, 想起这个遗留在外的皇子?太后非太和帝亲娘,素来处事谨慎, 不该管的一律不管,她明知太和帝厌弃此子,为何冒着得罪太和帝的风险提了此事?
因为人是太后弄回宫的, 回来没多久,晋王就遇上这样的事, 虽表面上无人说起, 但太后何等老辣眼光, 自然看出是故意针对晋王,因此还十分怜悯晋王,因为有太后的怜爱,让晋王迅速在宫里站稳了脚跟。
这里面值得琢磨的事实在太多,魏王就盯着这几处查。
不光查当年那个老太监,还查当年在行宫照顾晋王的人,以及与他来往频繁之人。还别说,真让魏王查出了些东西。
那个老太监虽如今已经死了,但行宫对其中服侍的宫人都有记档,这太监曾在胡太妃的宫里服侍过,后来因为犯错,被从宫里贬斥到了行宫。
除此之外,魏王还找了行宫里的老人,问晋王当年在行宫之事。
据说,当年那个宫女在生下晋王后,就难产死了。当时晋王尚在襁褓,又惹了陛下厌弃,可到底是个皇子,行宫的管事太监也不敢轻忽,就找了个奶娘和一个老嬷嬷照顾他。
这个奶娘就是晋王的乳母,后来还随晋王回了宫,如今在晋王府。至于那个老嬷嬷,如今人也死了,但通过她的记档来查,对方竟和胡太妃安王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这关系十分隐晦且错综复杂,但若是提前有了目标,那缕关系就十分清晰了。
一个可能是巧合,难道两个也是巧合?
而且安王在晋王出生前后,确实在玉泉宫养病养了一年多,据说是因为玉泉宫的汤泉对养病有奇效,太和帝特意恩准安王在此养病。
除过这些,并没有查到其他有用的消息。
大概对方早已安排,除了这个老嬷嬷和老太监,晋王早年在行宫,一切行为举止都十分符合被遗弃在行宫的皇子,人十分孤僻,和其他人接触的并不多。
如果只是这两点,其实并不足以拿来当做证据。而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晋王是安王之子,就牵不出背后的胡太妃。
“能不能滴血验亲?晋王的乳母,她会不会知道一些事?还有安王府就没有其他人了,胡太妃可还有家人?”无双问道。
“胡太妃乃胡家旁枝所出,胡家当年牵扯进英王谋逆案,被削官流放。安王当年自诩身体孱弱,不想害人,一直未曾娶妻,也未曾生子。他死了后,安王府就被收回了。至于那个乳母,本王已经让人查去了,暂时还没查出对方的来历。”
不过无双说的滴血验亲,也给了魏王一些思路。
他去找了宋游,问滴血验亲的有效之法。
其实滴血验亲不准,寻常百姓不知,但皇家和一些富贵人家却是知道的,魏王来就是想寻求更准确的方法。
“古书有记载滴骨验亲之法,这种方法少为人知,但我曾试过,这种方法也不准。尸骸长埋于地下,经过多年的腐化,骸骨早已腐朽,任何人的血液都能渗入。”
宋游看着漫不经心,说的却是曾拿过死人骨头做试验的吓人话,不过他平时就有许多异于常人之举,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能搞出这种试验。
“殿下为何会问这些?难道殿下怀疑王妃所生之子不是殿下的……”
剩下的话没说完,因为魏王淡淡的说了句,替无双接生的是褚云珍。宋游当即不吱声了,还问魏王还没有事,没有事他要去忙去了之类。
魏王冷笑一声,走了。
临走之前对宋游说,让他不要跑,褚云珍并不知他在此处,但他若是跑出京城,那就不能保证了。
正收拾着背篓的宋游,当即吓得把东西往地上一扔,也不跑了。
.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晋王秦王等人,在收到京城送来的信后,都在想法子把手中的差事结束,也好赶回京城。
只可惜他们都低估了事情难缠的程度。
秦王和汉王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徐州,两人都忙着防汛之事,秦王多了个赈灾,想着这事并不复杂,为了立功,秦王和汉王还不约而同地发作了当地河道衙门,斥责他们渎职,又大包大揽将巡视河道之事揽下。
殊不知恰恰是这样,让二人身陷麻烦之中。历来河道、盐政、漕运被称之为三个油水最大的衙门,河工废弛糜烂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这些河工小吏多为世传,俗话说铁打的吏,流水的官,监管河道的总督是一茬换过一茬,下面的河工河吏却不曾换过。
二人本是立功心切,故意抓了错处来发作,未曾想捅了马蜂窝,总之是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下面那些小官小吏利用二人不懂河道防汛之事,将二人弄得灰头土脸。
若只是完成任务就回,其实也就罢,偏偏二人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了,至今还陷身在泥沼中。人家扔个饵下去,就让他们觉得这次总算抓到把柄了,定要一扫河道不正之风气,此事若拿回京中不是大功一件?
查到一半收到京中来信,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回了辛苦几个月白瞎,不回京中又实在催得急,于是自然要寻得两全之法,这边催那边脱,只想赶紧拿下功劳再归。
至于赵王,那就是更不用说,边疆之事历来复杂,其中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加上离京城又远,等收到信已是一个多月以后,而收到信后一时半会也走不了,局势实在危机,这一走就不是有没有功劳了,而是会不会被追责。
唯独来去自由还属晋王。
之前也说了,他这个差事十分简单,就算办成了也没什么大功劳,属于聊胜于无。因此,晋王一直关注着京中动向,所以现今京中局势如何还属他最清楚。
可恰恰正是清楚,晋王也知晓就算自己回去了,没有其他人在,他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于是他也没赶回去,而是给离他近的秦王、汉王都去了信,问他们什么时候归。
其实秦王和汉王没急着归,不就是想到晋王会先回去,不管他回去做什么,只要能给魏王增添点麻烦,拖着他们回去就行。万万没想到晋王因为一贯处事都喜用‘藏’字诀,此时也陷入这个惯性思维中,根本就没急着回去,反而给他们来了信。
也因此当太和帝在朝堂上正式提出立魏王为太子,并用雷霆手段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之法,当朝定下此事,又迅速发下圣旨,收到消息后晋王秦王等人直接懵了。
这一切简直发生得太快,根本让人目不暇接。
收到消息的他们哪还敢拖延,都拼了命的往回赶。
可就在他们还在半路上,又收到一个可以称之为晴天霹雳的消息——太和帝要禅位给太子。
第105章 第103章
10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