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啊!”
“陛下乃天子,龙体向来康健,龙精虎猛, 立太子也就罢,如今又要禅位给太子, 老臣等实在舍不得陛下。”
见太和帝实在没有动容之色,又有大臣拿江山社稷来说事:“陛下忽然立太子, 忽然又要禅位,朝中动荡,时局不稳,实在不能如此匆忙, 陛下哪怕不看着朝廷, 也要看看江山社稷。”
那话意俨然是,就算你想禅位,你也等等啊,连着搞事,这是想要翻天覆地啊。
“田大人所言甚是,还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而后行。”
太和帝神色动容、惆怅、感慨万千, 良久才叹了口气,道:“诸位大人都是大梁的中流砥柱, 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其实以前诸位大人让朕立太子的话,朕不是没听进去, 只是朕不知如何抉择,朕不舍、不忍, 总想寻得两全之法, 勿要让朕的儿子经历嘉成年间的夺嫡之惨烈。”
这是太和帝自继位以来, 第一次在人前谈论当年诸王夺嫡之事。
“朕经历过,才懂得这也是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时刻。朕总想着朕的儿子也许不会,总是抱着侥幸心,可随着时间过去,朕才发现这一切都是奢望,皇子成年,即使是他不动心思,总有无数人在背后推着他往前。”
说到这里时,太和帝往下面扫视了一圈。
问心无愧之人自是稳如泰山,那些问心有愧之人,免不得又往下低了低头。
“其实也是朕想岔了!”太和帝长出一口气道,“此事越拖只会越乱,不光宫里乱,朝堂上也乱,所以朕才想来修正朕之前犯下的错误,朕为何先立太子又打算禅位,你们都是朝中老臣,辅佐朕多年,应该懂朕的意思才是。”
太子终究是太子,只要他一天没登基,他就是太子。只要没登基,就还有斡旋的余地,例如把这个太子弄死,或者让太子失宠、失德,总之把太子弄下去后,大家自然又回到同一起点,再次竞争。
那太和帝立这个太子还有什么意义?
如果立太子还不能让你们死心,那直接传位如何?彻底绝了你们的心思。
毕竟大梁遵循嫡长制度,只要太子登基,哪怕他哪天死了,皇位也只会是他的儿子继承,而不会是兄弟。
太和帝的话令人深思,见大多数人都沉默着,即使有人有异议,也不敢在此时出声。
“你们都退下吧,朕说的话你们都好好想想。”
一众大臣鱼贯退出大殿,临走前望了望太和帝沉着的脸庞,心想这次陛下是动真格的了。
.
就是让他们以为在动真格。
时间倒回一个多月前。
魏王对无双说,他会去问问太和帝有关安王之事,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真去了。
到时,太和帝正在用膳。
见魏王来了,就留他一同用膳。
这是多年来,父子二人第一次在如此氛围下相处。太和帝也看出魏王找自己是有事,便让一旁服侍的人都下去了。
食不言寝不语,用膳时二人都没有说话。
太和帝用膳历来节俭,无需摆满一桌,无需多昂贵难得的食材,只是普普通通六个热菜,两个凉菜,一个汤锅。
听着似乎不少,但对一个坐拥天下的皇帝来说,算得上是节俭了。而且太和帝一个人用膳时,从不用大盘大碗,每碟菜的菜量不过是普通的一半,如此一来,既不显寡淡,又避免铺张浪费。
这个习性曾被很多宫妃效仿,魏王似乎也并不陌生他这种用膳的方式,与太和帝一样,面前放着一碗粳米饭,默默地吃着。
其实若是无双在就能发现,魏王用膳的姿势和太和帝简直一样,宛如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也似。
吃罢了饭,放下筷子。
若在平时,会有内侍适时为太和帝递上擦嘴的帕子,可现在人都被遣下去了,太和帝抬起了手才想起来。
正想收回,手边被人递了一块帕子,正是魏王递过来的。
太和帝接过来,擦了擦嘴,放下道:“找朕有什么事?”
魏王又回到他侧面去坐下,道:“儿臣想向父皇打听一些安王的事。”
“为何会打听安王?”
显然比起无双,魏王要缜密的多,脑子也要够用的多。无双没办法避开自己重活去说清楚这些事,但魏王可以。
他轻描淡写地说自己查晋王,查出了些端倪,这些端倪似乎与安王与胡太妃有些牵扯。他说了那个教晋王识字读书的老太监,又说了那个打从晋王出生就照顾他的老嬷嬷。
……
所以说聪明人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
看似魏王言语莽撞,上来就直奔主题,但他说起主要内容时,却只是轻描淡写几句。
说话的最高境界不是舌辩群雄,而是怎么用简简单单一两句话,勾动对方的心思,让对方帮你补足你想知道的事,又或是用一两句话就扎中对方内心深处最忌讳人知晓的存在。
太和帝为何厌恶晋王?
不光是因为那次的事造成了他和宸妃的隔阂,也是因为那个宫女的出现戳破一直以来他和宸妃之间的假象。
宸妃自打进宫后,一直受他专宠,他花了很多时间才擒获她的芳心,他几乎忘了自己还有皇后还有其他妃嫔,宸妃也似乎忘了他是个帝王。
可醉酒误认临幸了宫女一事,却毁掉了这一切。
宸妃是个真诚而感情热烈的女子,敢爱敢恨,她生气了就是生气了,吃醋了就是吃醋了,从不在人前遮掩。
太和帝何曾见过这般女子,一直以来女子出现在太和帝面前,都是恭顺婉约的,都是不嫉不妒,可她却明晃晃告诉他,她吃醋了,她不希望他有别的女人。
两人因此大吵一架,虽事后误会冰释,却也留下了隐患和裂痕。
两个初识情为何物的人学着相互退让,彼此包容,太和帝身为皇帝,无法专宠于她,但他尽力给她最好的。她知晓他是皇帝,在以后的岁月里也慢慢学会容忍,学会视而不见。
可隐患还在伤口也还在,两人因为一个宫女闹别扭的事,怎可能瞒过其他宫妃,于是专门针对宸妃的手段接踵而来。
一两句挑唆的话,一两个小举动,一个小小的局,就足以让身处异乡表面刚烈实则内心敏感的她一次次心伤。
这些伤一点点累积在她看似明媚的笑颜之下,宸妃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正常,越来越暴躁易怒,情绪波动越来越大,渐渐宫里有了宸妃疯癫之说。
扯得有些远了。
但这恰恰是太和帝为何厌恶晋王,十多年都不招他回宫的主要原因。宸妃疯了后,他每次去探望她,都会想起那个宫女,自然就迁怒了晋王。
还有一个让他一直如噎在喉的原因是,那次表面上似乎是他酒醉认错人,才临幸了那宫女,但其实是他被下了药。
事后太和帝查过,什么也没查到,似乎那药就是凭空而来,这药也不是那宫女所下,她也只是巧合下出现,被他认错强要了。
如此的窝火憋屈!
……
这件事少有人知,却是藏在太和帝内心深处的一根刺。
也所以魏王只是简短几句话,就让太和帝想了很多。
“你怀疑晋王来历,觉得是和安王有关?”
太和帝说得还算含蓄,若是不含蓄的,大概就是你怀疑晋王不是朕的种,是安王的种?
“若是无关,为何两个和安王有千丝万缕关系的宫人,竟会同去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婴孩?一个可以说是巧合,两个还能算是巧合?”
即使不说这些巧合,晋王刚回宫时的表现,也惊诧了许多人,这其中也包含了太和帝。
大概就是你觉得他平平无奇,谁知他让你一再诧异。
一次诧异两次诧异……当年晋王回宫后,为了站稳脚跟,可是在人前展现出不同一般的天资,让人们都感叹奕皇子竟如此聪慧过人,
尤其是那些文臣。
晋王为何身边能聚集一群文臣,对他推崇至极?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从晋王十多岁就对他十分推崇的,晋王的才名也是从此时就打下的。
可此事若是细想,就会让人有一种突兀之感,一个行宫的老太监何德何能能教出这样的神童?
太和帝生为皇帝,坐拥辽阔江山,见过听说过很多所谓的神童,这些神童从不会出身普通农户家,多是望族世家名门之后,多是在极少时,就有家中长辈作为引导,为其启蒙,听、读、看的多,才能小小年纪就能吟诗作赋,通背四书五经。
一个只在内书堂学过几个字的老太监,绝不可能把幼年时的晋王教成那样,不过当时晋王也给出理由,说他会读书识字后,就经常往行宫的藏书阁里跑。
这些事当时不显,但也说了,凡事经不起猜疑经不起细想,一旦细想就会觉得处处都是疑点。
“还有武定侯。若儿臣了解无误,当年武定侯和安王的关系极好,安王死时,武定侯大恸,还病了一阵子。”
太和帝失态一动,手旁的筷子被撞落了。
听见声响,冯喜忙快步走了进来,“殿下……”
太和帝站起来道:“把这些撤了。朕和魏王去书房说话,不用让人跟过来。”
……
所以说,有些事是经不起细想的。
太和帝当年用武定侯,何尝不是因为武定侯和安王关系极好,有安王给他作保。
当年初登基的他,帝位尚未坐稳,却外有西境之祸,内还有诸王遗留的党羽为他添堵生难,他苦于手中无放心武将可用,正发愁时,安王为他荐了武定侯。
可以这么说,武定侯就是这么才崛起的,后来更一举成了太和帝的心腹,并提督了五军营。
一去这么多年过去,太和帝以为武定侯是把女儿嫁给晋王后,才慢慢生了异心。如今看来,倒是他想错了,也许人家一开始就存着异心?
太和帝甚至想到当年武定侯要把女儿嫁给晋王时的情形。
当时武定侯来找他,说女儿不懂事,对晋王一见倾心,他才厚着脸皮来找陛下,太和帝当时并未多想,还当是小女儿家的事。
“你怎会查到安王头上?”太和帝有些艰涩道,“难道是……”
其实魏王今日直接来找太和帝说这些,并不明智。
所谓天家无父子,并不是说说而已,父疑子,子疑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通过晋王之事就能看出太和帝对亲儿子们的态度,与其说是父子,不如说更像君臣。
可之前也说了,连冯喜都低估了魏王和太和帝的相处模式,这种模式其实并不是魏王所为,恰恰是纪昜的意见。
当初回京的第一日见到太和帝后,纪昜就与魏王说,你这么跟他相处不成,你应该怎么怎么做。
实际上纪昜教的没错,儿子对父亲就应该是有什么就说什么,虽然被魏王执行时打了些折,但也让太和帝宛如重回到魏王幼年时期,那个儿子还跟父皇很亲密无间的时候。
“那次有人在慈宁宫动手脚,儿子就猜疑上了。当日儿子把王妃托付于太后,就是断定后宫无人敢在慈宁宫下手,谁知却被狠狠地打脸。但这恰恰也透露出一种讯息,动手之人乃狂悖之辈,不然何至于胆大包天,还敢明着栽赃陷害给常明惠?
“明知常明惠乃太后逆鳞,还敢如此动手,说明她从没有把太后放进眼里,她也并不在意事发后,太后会不会震怒,会不会查到自己身上,显然这不是后宫嫔妃所为。既然不是后宫嫔妃,他们几人不借用后宫嫔妃之手,不可能把手伸到慈宁宫,所以……”
所以魏王猜到局外人的身上。
当然这是太和帝顺着话想的,他还在想,既然是局外人,又能如此轻易在太后宫里动手,必然是经常出入慈宁宫,并对慈宁宫十分了解才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