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和太后交好的胡太妃不免进入眼中。
其实太和帝哪里知道,魏王是从无双口中得知了端倪,才逆向去推去查,这番说辞不过是为了让太和帝顺着他的思路去想,以此来隐藏无双在其中的作用。
“再加上这种做事手法,和当年席芙之死手法极像。”
提到当年席芙之死,太和帝不免又愧疚上了心头。
当年事情错综复杂,背后牵扯之人众多,扯出哪一个,都能牵连出众多人。再加上魏王当时发病,太和帝只顾儿子去了,实在无暇多管,就把事情直接压了下去。
可这不代表太和帝暗中没有查。
那席芙因是隆安公主之女,又和四公主和五公主交好,一直是宫中常客,经常出入宫闱之间。
她年纪和晋王、秦王、魏王相仿,又仗着自己美貌,不光和秦王有些私情,竟和晋王私下也有来往。
一个女人牵扯了自己三个儿子,还是隆安公主之女,这事若是被人知晓,就是皇家最大的丑事。
这才是当年为何太和帝把事情压下去,隆安公主忧虑成疾早亡,太和帝在其死后不光没让席芙入玉牒,连妹妹死了都没有追封的原因所在。
“还有儿子听姑母说,当年胡太妃曾在祖母温宪皇后的宫里住过,怀上安王后,才搬去了别的宫殿当了主位。”
每个宫里都有一个主位,主位之下有若干妃嫔,当年胡太妃就是附庸在彼时还是贵妃的温宪皇后的主位之下。
提到这个,太和帝不免脸色又沉了沉。
胡太妃怀上安王那时,他年纪还小,刚记事,只知晓母妃很不高兴,伤心了一阵,但由于胡太妃会做人,即使搬走了,还不忘日日来给贵妃请安,又一副以贵妃为马首是瞻的模样,后来母妃就没有再不高兴了,甚至对她多有照拂。
因为这层关系,他对安王也比其他兄弟亲近。
不过太和帝终究是太和帝,他并未被愤怒冲昏头脑。
“这些事千头万绪,也没有直接的证据,如今还是先从行宫那查,你不管,朕命人去查。”
.
太和帝速度极快,很快就查出了一些事情。
既然查行宫,自然要从行宫的管事太监查起,这管事太监经过这么多年,如今早已不在其位,但幸亏还没死,所以还是从他嘴里问出些东西。
据他所言,当年他之所以安排那两人去照顾刚出生的晋王,并非受了别人收买,而是他手下的一个太监提的人,他也没多想就安排上了。
又去找那个提名给管事太监的人,这人竟然死了,他年纪比管事太监要轻,竟然死在了前头,据说是一次意外摔在湖里淹死的。
线索自此中断。
不过那年迈的管事太监倒说了一件事,说当年安王向他问过刚出生的小皇子,还与他说小皇子可怜,让他多照顾一二,到底是皇兄的皇子,指不定何时就回宫去了。
这也是那几年管事太监一直照料晋王的原因。
虽没有给他太多优待,但也没让他在行宫里吃苦受委屈,甚至晋王说过去藏书阁,也是这管事太监破的例。
其实事情到了现在,太和帝心中已经相信晋王不是自己儿子的事,但他不敢置信这事竟跟安王有关。
当年宸妃发疯一事,太和帝曾多次查过,发现暗中有一只不属于后宫妃嫔的手,似乎在其中做了什么。他以为是他那些兄弟死而不僵,留有余孽还在作祟。
他甚至怀疑过陈王,唯独没有怀疑过已经死了的安王,更没有怀疑上胡太妃。
因为在太和帝心中,安王和胡太妃,一直是自己人。
如果真照魏王所言,胡太妃表面安居在寿康宫,实际上暗中一直兴风作浪,那会不会是对方所为?
还有太后。
当年母妃死后,父皇见只有德妃老实,就把他给了德妃养,晋王当年回宫,是太后所提,他当时碍于太后颜面就答应了。
此时再来想,太后是不是也牵扯再其中?更甚者太后是不是早就和胡太妃联手了?
因为太后无子,所以看中了他做儿子。母妃早死,是不是和太后也有关系?
所以说很多事经不起细想,这几日太和帝表面无事,实则已多日夜里无法安眠。
母妃之死,所爱之死,还有最爱儿子的屡遭磨难,一个不是自己儿子的皇子,深受自己信任的太后如今看起来也疑点重重……
越想,太和帝越觉得心寒、心伤。
举目四望,他身边值得信任的人,竟除了胞妹、魏王,再无他人。
太和帝病了。
当晚秘密宣了太医院院正入宫,次日宣了昌河公主和魏王入宫,也就是这个时候,太和帝定下一个足以震动朝野的大计。
其实也不算是大计,他一直想立魏王为太子,只是这一切促使了事情提早发生,更让他做下了禅位的决定。
.
群臣临走时望太和帝,太和帝又何尝不是在望他们。
等人走后,殿中恢复了宁静。
冯喜走上前来道:“陛下,太后那……”
是啊,太和帝做出禅位决定,惹来群臣震动,大臣们震动,太后又怎可能不过问?
太和帝站起来道:“去慈宁宫。”
……
慈宁宫里,太后忧心忡忡。
“你说皇帝怎会下出这种决定?他龙体尚佳,近多年也未曾听过有什么病痛,立太子也就罢,怎么就想到要禅位了?”
胡太妃坐在她身边,也露出凝重之色。听完,她叹了口气道:“按理说,有些话我不该说。”
“你我还有什么话不能说?”
“太后忘了温宪皇后?”
怎么可能忘!?甚至可以这么说,太后活了一把岁数,能在她心上留有痕迹的人不多,但当年的贵妃也是后来的温宪皇后,却在上面留下了一抹浓墨重彩。
此女就像一场烂漫至极的烟火,给当年的皇宫带来一抹秾艳的色彩。其出身低微,不过是宫中的舞伶,却在和先帝相遇后,迅速得了圣宠,甚至是专宠,这一宠就是十多年,那些年里,后宫其他妃嫔就像一群摆设。
先帝不该破的例,为她破了,不该做的事也为她做了,在有皇后的情况下,封了她做贵妃皇贵妃,甚至这都还嫌不够,还想废后封她做皇后,却遭受群臣极力反对,只能作罢。
只可惜此女命短,生昌河公主时留了病根,没两年就去了。
她死的时候先帝哀恸不已,辍朝七日,在皇后还在的情况下,硬生生顶着群臣反对加封她为皇后,并拟定谥号温宪,以皇后之仪下葬。
温宪皇后死时,后宫之人无不欢庆,有几个傻子可能高兴太过,被先帝发现,先帝震怒,大骂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面目丑陋,并褫夺封号打入冷宫,甚至连家里都受到牵连。
这其中不乏妃位,甚至还有一位皇子,也因此惹怒先帝。
可以这么说,温宪皇后的死,也成就了如今的太后。
如果不是先帝把当时的六皇子给她养,日后六皇子登基成了太和帝,当年的德妃应该跟现在的胡太妃一样是太妃。可能连太妃都做不了,因为她无宠也无子,应该是去守皇陵了,而不是高居太后之位,受天下人奉养。
当年温宪皇后死后,看似先帝对六皇子并不看重,甚至颇多冷待,但看得日子久了就能明白,先帝还记着温宪皇后呢,之后的每一桩事每一步棋,无不是在给六皇子铺路,一直到把他拱上帝王之位。
就跟现在的太和帝做得一模一样。
所以还难理解陛下为何想禅位给魏王吗?
胡太妃口中虽没说,但眼中是这么表述。
太后怔了怔,良久才吐出一口气道:“即是如此,也该考虑群臣的反应,和给朝堂带来的震荡,这连着两桩事,隔得太近也太急了些。”
可不是急吗?
别看胡太妃对太后说的挺好,其实她也不能理解。在她来想,皇帝都是不到临死不放权的,古往今来多少帝王都快死了,还不想挪位置的,为何纪家的男人就是要和人不一样。
可恰恰也是这不一样,彻底让胡太妃急了、慌了、乱了。
她心里既埋怨晋王为何还不归来,又有些绝望的发现就算晋王回来了,也许也无法动摇下了决心的太和帝。
她从没有像此刻这样恨纪家男人的痴情长情,都说帝王多是薄幸人,纪家的男人是薄幸了所有人,只长情那一个。
“所以太后您也该劝一劝陛下,如此作为引来朝堂震荡,实非朝廷之福事。”
大抵是胡太妃一直给太后的印象,都是老实的只知埋头做针线的,少有谈论朝政的时候,她的这一番话让太后不禁侧目。
不过太后也没多想,只当是胡太妃是忧她所忧。
“哀家不一定能劝得了皇帝……”
这时,有人来禀报,陛下来了。
胡太妃忙站起来想离开,可此时已经晚了,太和帝从门外走了进来,她这时再避太难看,只能又坐下来。
“不知母后唤儿臣来是有何事?”
太后叹了口气道:“哀家听说皇帝要禅位给太子,皇帝怎会无缘无故做下如此决定?”
太和帝把说给群臣的那些话,又说了一遍给太后听,大致就是不忍儿子们再争来争去,不如他早下决断,一锤定音,打消他们的心思,免得兄弟阋墙。
太和帝的说法倒让太后有些感同身受,毕竟当年诸王夺嫡的惨烈,她也历历在目。
先帝再是偏向六儿子又有何用,儿子们大了不听爹的话,各自都有各自的势力,哪怕是先帝也有压不住的时候,于是朝堂倾轧,京中乱象一片,各处异动不止。后来太和帝千辛万苦登了基,面对的不光是废弛的朝事,还有诸王余下的党羽,花费了数年,才将朝堂纲纪肃之一清。
“皇帝想法不错,就是稍显急了些。”
太和帝看了低着头的胡太妃一眼,道:“不急,其实朕就是想趁着晋王秦王他们都不在京里,就把事情办了,等事情已成定局,他们也不用胡思乱想了,好好的为人子为人臣,尽心辅佐太子,何愁我大梁不昌盛万年。”
他都如此说了,太后能说什么呢?
胡太妃突然站了起来,惹得太后和太和帝都看了过来。
她略有些局促道:“太后,陛下,妾身才想起宫里还有件事没做,就先回寿康宫了。”
太后也没留她,任她走了。
等人走后,太后道:“她大抵是觉得这些话不该她听,都一把岁数了,处事还是如此小心。”
太和帝笑了笑,没有说话,眼睛却看了冯喜身后的赵全一眼。
赵全悄无声息地下去了。
第106章 第104章
104
太和帝离开慈宁宫, 回到紫宸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