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九公主捂住嘴巴,一双大眼睛中满是不可置信。
“才五岁的孩子,他们怎么下得去手……父皇,这简直太可怕了。”
石头反驳道:“在那些人眼里,这算不上什么。我们酒泉最大的地头蛇周千户,因为觊觎王伯家祖传酿酒方子,派人强抢不说,还打算王伯一条腿。还好皇上派来了晏镇抚,前阵晏镇抚抓获周千户,在府衙面前公开审理,受害的酒泉百姓一人一口唾沫差点没把他淹死。”
庆隆帝眉头皱得几乎能夹起一只蚊子,扭头他看向晏衡:“此言当真?”
晏衡面色沉重,向前一步跪在地上:“石头家大火乃是臣亲眼所见,其侄断指后连发高烧,如今尚未脱离生命危险。至于周千户一事,臣向陛下请罪。周千户为害酒泉多年,积威颇重,以至于他都已下狱,提起他酒泉百姓仍是噤若寒蝉。为了稳住他,臣收了他贿赂的十一万两银子,其中五万两被臣自作主张发给了曾经受害的酒泉民众。臣公然贪污受贿,实在是罪该万死。”
庆隆帝怒道:“贪污受贿,的确罪不可恕。”
九公主惊讶:“父皇!”
安抚地看了九公主一眼,庆隆帝继续说道:“然而事急从权,爱卿所为不过是权宜之计,两相抵消算不得罪过。爱卿保住账册,又为酒泉百姓伸冤,此举实在是大功一件。只是账册?”
长舒一口气,晏衡缓缓说道:“账册一直被臣妥善保管,凉州同僚允臣翻看官衙往年账册。历时一个多月,臣妻终于做出了一本对比账册。”
庆隆帝看向卫嫤:“这样说来,账册乃是出自晏夫人手笔?”
卫嫤正想着那六万两贿赂之事,听晏衡这样提起,她终于明白参拜完黄庙后,卫妈妈所说塑金身之事顺其自然又是何意。
凉州贪腐实在是太严重,报上去后庆隆帝总会重视。而作为晏衡走马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到时周千户之事肯定会被人提及,自然而然也能引出那十一万两的贿赂。到那时候,她可以堂而皇之地捐掉这一大笔银子。
正想得入神,猛地被庆隆帝点到,她突然意识到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这些大额银票她一直都随身携带,这次虽然逃出来的急,但总算没被烧毁。掏下荷包,她从中抽出两张银票。
“回皇上的话,确实是臣妇所做,这其中舅舅也帮了不少忙。”
说完她将银票举过头顶:“幽州大火全因臣妇房中账册而起,账册又始于酒泉。这是周千户家人当日行贿时剩余银票,当日周老夫人送来的,便是一张五万两,六张一万两,臣妇一家丝毫未动。借此举,臣妇想将银两上缴,用于火灾后幽州城一些建筑的修整,救济火灾中伤亡的百姓。”
卫嫤思维虽然有点跳,但熟悉这一套的官场之人很容易听明白。
这下不仅是楚刺史,连袁刺史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晏镇抚运气也太好了点,本来板上钉钉的特大贪污案,机缘巧合之下却变成天大的好事。抓恶霸周千户是一份功劳,平民愤又得民心不说,周千户多年贪污来的银两,又借着这场火灾全都洒了出去,为他在皇上跟前赚足了爱民如子的贤臣印象。
袁刺史很难不去羡慕嫉妒恨,晏镇抚运道也太好了点。不对,是他娶得媳妇够好。结交得了公主、算得了账册,最后还能急中生智在这种场合给夫婿刷印象分。怪不得晏镇抚待她如珠似宝,一日三餐亲自下厨不说,后宅琐事也全包,要他有个这样如花似玉又能干的媳妇,他也愿意做这些。
从卫嫤身上,袁刺史头一次意识到,千万不能小瞧女人。
不仅是袁刺史,连庆隆帝也对阿怡这位“最好的朋友”刮目相看。从晏夫人身上,他隐隐看到了自己这一辈子最满意的女人——淑妃的影子。同样的容貌娇艳而不媚俗,同样的举止大方,同样的处事周全。阿怡眼光不错。
“贪官家产用于赈灾?这倒是个好主意。”
这话说出来,已经足够明确表达庆隆帝意思。“贪官”两字,更是刺激着在场所有人的神经,或多或少他们都贪过。
“多谢皇上。”
再次将银票高举过头顶,卫嫤长舒一口气。虽然这样一来,这笔银子无法捐给黄庙塑金身。但捐给受灾百姓,远比寺庙里一尊金子做的佛像意义更大。能救更多人不说,也能博得庆隆帝好感。
至于跟晏衡商量好的,要为韦氏捐一座金身,日后有的是功夫,她慢慢赚银子就是。
在卫嫤思考的同时,被石头惨状与周千户残暴连番震慑的庆隆帝终于下定决心,撕开这太平盛世里面的腐肉。他命西巡队伍原地扎营,御林军上去参与救火。同时,他又命端王回京,亲查吏部这些年拨往西北款项的原始账册。
☆、第103章 无心插柳
尽管文武百官轮番相劝,庆隆帝还是在幽州城外扎帐篷住了下来。皇帝都住在帐篷里,其余人就算官职再高,平日再养尊处优,这会也得乖乖过上游牧生活。
不仅如此,他们还得时刻面临火灾危险。卫嫤所言幽州城下有浅层天然气田之事,不知何时已传遍整个营地。虽然对“天然气”三个字有些陌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理解其意。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跟幽州盛产的煤一样可以烧火,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突然从他们所住帐子地下着起来。
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一群养尊处优的官员完全调动起积极性。拿出自己全部本事,调动军队和城内居民一起灭火,甚至连幽州城外的村民和牧民也被召集起来。
庆隆帝苍老的心得到了些许安慰,他遴选的大越官员还是有本事的。算起来他还有点识人之明,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
“哎。”
喝一杯茶庆隆帝感慨着,伴驾的淑妃目光从棋盘上移开,柔声安慰道:“照这样下去,大火很快就会被熄灭,其实这场火也不是全无好处,皇上就放宽心。”
“有什么好处?”
淑妃看了眼那张棋盘,笑道:“来之前宫中就有传闻,幽州行宫闹鬼,现在闹鬼一说总能除去。”
庆隆帝皱起眉头,身为君王他也借天命做过不少事,鬼神之说他比大越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某地现奇石祥瑞,不过是当地官员牵强附会讨他欢心罢了。明知如此他却不能拒绝,因为百姓信这个,凭借祥瑞他们可以笃信皇帝是天命所归。
君权神授也许能唬得住天下所有人,但唯独唬不了被神授的帝王本身。有没有感应到天命,有没有见过神仙,没有人比皇帝本人更清楚。
“鬼火?不过是有心之人装神弄鬼罢了。淑妃说得没错,这场大火刚好可以揪出一些人的鬼蜮心思。”
淑妃淡笑道:“我可没那么说过,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皇上竟能想到那么远。”
庆隆帝颇有深意地看着淑妃,最有分寸、最会润物细无声的总是她。
淑妃拨弄下发髻,举手投足间难言大气,却丝毫不显硬气,反而妩媚十足。
“父皇,”
人未到声先到,九公主提着个坛子从外面走进来。
“外面有蒙古人赶着勒勒车来救火,顺道给幽州城房子被烧坏的百姓发奶茶和奶砖。大老远我闻到香味,也要了点过来。奶茶可好喝了,比我在宫里面喝得味道还要好,父皇母妃也一块尝尝。”
说完一大长串话,九公主终于走到庆隆帝身前。打开坛子,一股混合着茶香的奶香味扑面而来。
庆隆帝深吸一口,点头道:“的确是香。”
九公主一双大眼睛笑得眯起来,红扑扑的脸上还带着奔跑时的汗水。顺手从桌上拿来茶杯,她弯腰打上半碗,双手捧过去:“刚我喝了一大碗,感觉今天中午不用吃饭了。”
庆隆帝接过来,嘴沾在碗边上眼看就要喝下去,旁边响起一道尖细虚弱的声音:“皇上,您倒是让奴才先试试毒。”
三思手里攥着一根银针,望着跃跃欲试的帝王和满脸期待的九公主,原本理直气壮的试毒一事,如今也多了三分心虚。
见她这幅模样,九公主扬唇一笑:“多亏三思提醒,我都忘了这回事,今天就让我来试一下。“
从三思手里接过银针,九公主直接往瓦罐里插去。
等候的间隙,庆隆帝却是想都没想,就着九公主捧过去的碗,一仰脖子灌了下去,而后他满脸回味。
“别说,这味道还真不错,淑妃也尝一尝。”
“父皇!”
九公主惊讶,即便她自己先前喝过,这会也有些忐忑。虽然同是一锅里舀出来的,但她看好多话本中写过,下毒的方式有很多种。□□有可能抹在瓦罐里面,涂在勺子上,或者干脆与父皇御帐茶碗中本身带有的无毒害东西形成一种混毒,总之五花八门让人简直无法安心生活。
她本人无所谓,但从小母妃就告诉她,父皇身兼天下社稷安危,宁肯小心点麻烦点也不能露出任何可乘之机。
几乎是颤抖地提起银针,看到上面陡变的颜色,她身形踉跄,声音几乎快哭出来:“变……变色了,父皇你感觉怎么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变色了?
御帐中所有人脸色一变,三思冲到九公主跟前,就连平日一直稳重的淑妃,这会也腾地一下弹起来。
乾清宫总管与后宫第一宠妃几乎是同时冲到九公主面前,紧张地看向她手中银针,待看清楚如何变色后,两人皆是哭笑不得。
三思呼天抢地:“九公主殿下,老奴这条命被你折腾去一半。”
淑妃无可奈何地看着女儿:“阿怡怎么还这么冒失,银针不过沾点奶茶的乳白色。”
九公主本来就够紧张,将银针从黑漆漆的坛子中提出来,眼见下面接触到牛奶的那部分不复金属色泽,黑洞洞的没多去看她就已经吓傻了。
被母妃一骂,她再仔细看过去,可不是沾在银针表面的奶茶。随着她提出来,奶茶向下滑去,露出银针本来闪亮的颜色。
明明一点都没变色。
抱着陶瓷罐子,九公主满脸庆幸:“真的没变色,父皇这下准没事,真的是太好了。”
庆隆帝满脸疼宠地看着憨憨的女儿:“牛乳和茶,两样东西都有解毒之效。一般毒物想往里面掺都难,喝一点肯定没事,阿怡不用那么紧张。”
听到父皇声音,九公主长舒一口气:“我就说嘛,给我打奶茶的牧民是个蒙古人,她可是因为感激才来这接济汉人,怎么可能会害父皇。”
“因为感激?”
九公主点头:“父皇你没听人说?我也是刚听说的,晏镇抚来凉州路上被瓦剌马贼伏击过,是一户牧民救了他。以那牧民身份本来应该天葬,但晏镇抚却坚持报恩,连夜赶路将他带到凉州,请得道高僧为其主持火葬。”
庆隆帝当然知道这事,正因收到幽州刺史上奏的折子,想着西北战事焦灼,连年来如无底洞般吞银子,他才起了西巡的心思。
“不仅如此,火葬后晏镇抚还自掏腰包捐了好大一笔香油钱,为那位救他们的蒙古汉子祈福,甚至他还负责照料汉子妻儿。火葬当日恰好是得道高僧讲经之时,又恰逢秋收后的互市,来幽州城购置过冬所需物资的牧民格外多,听讲经的人也多,好些人都看到这一幕。他们不认识晏镇抚,但却认得出他那一身大越官袍。经由此事,好多蒙古人开始感念父皇这些年的仁政,他们觉得大越人也不错。蒙古人天生热情好客,听说幽州城失火,就赶着勒勒车,带着自家制的奶茶来接济汉人。”
越说九公主眼睛越亮,说到最后她崇拜地看着庆隆帝:“父皇好厉害呢!小时候听师傅讲课,先前那么多朝代,从没有一位君主能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真心归顺,父皇竟然做到了。这就是……哦我想起那句诗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被女儿崇拜地看着,听她嘴中真诚的夸赞,为帝几十载,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庆隆帝,这会心情之激动,丝毫不比当年初临帝位之时弱。
蒙古人感念他的仁政,他们愿意把汉人当同胞,愿意在危难之际伸出援手。这让他被一本账册和幽州大火,揭开执政几十年,看似繁花锦绣实则腐烂不堪的江山后那颗千疮百孔的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安慰。这些年兢兢业业的勤政没有白费,哪怕只有教化蒙古人这一条,也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激动之下,抢过阿怡手中坛子,对在嘴上他咕嘟嘟一饮而尽。
“父皇,蒙古人来救火的勒勒车里灌满了奶茶,这会还剩下很多,您慢点喝。”
喝完半坛子奶茶,打了个饱嗝,庆隆帝心情稍稍平静下来,而后他想起了阿怡话中提到的另一个人。
“阿怡是说,此事跟晏镇抚有关?”
阿怡迟疑下:“他们都这么说,但我觉得应该是阿嫤功劳比较大。晏镇抚出身贫寒,阿嫤却有很多嫁妆银子。”
这话说得也有道理,庆隆帝豪爽道:“那就两个人一起赏。”
☆、第104章 代指挥使
自打将账册呈给庆隆帝后,卫嫤就被孤立了。
虽然只有一天时间,但这种感觉还是特别明显。所有前来见驾的凉州官家夫人都投身救火一事,明明人手不够用,但每当她见缝插针地想帮忙做点什么,总会有人一脸惊讶地扑过来,把活给抢过去。
比如现在,蒙古牧民赶着勒勒车过来,给凉州受灾的百姓发放奶茶。
提着水桶一脸一身黑灰的救火百姓在勒勒车前排成长队,一碗奶茶加一块奶酪,营养丰富能量充足,绝对是犒劳疲惫了一上午的人们的最佳奖赏。
眼见队伍越排越长,卫嫤打开勒勒车另一端的口子,示意一部分人去这边排队。
很快有眼尖的百姓排到她跟前,卫嫤穿得是绑袖的骑马装,干起活来特别利索。拿着舀子舀满一整碗奶茶,美艳端庄的脸上扬起一抹甜笑,从她手里接过食物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幼,心情都会不自觉变好,回以她发自内心的笑容。
一勺接一勺,眼见要破五勺向十勺的最新成就发起冲击,旁边突然响起倒抽凉气的声音。
“天呐,晏夫人怎么能干这些琐碎之事?”
卫嫤余光一扫,见到一位有些面熟但又叫不上名字的官家夫人过来。她似乎是凉州府衙一位书吏的夫人,屡次宴会一直坐在不起眼的角落。
然而这位先前泥菩萨般安静坐在一个角落,眉目平静从不多吸引人注意力的夫人,此刻却一副天塌了的表情。伸过手,她动作利落地要抢她手里舀子。
“这位夫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