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在两侧的教习当下明白,学中将要变天。看向周成的目光,有讥讽,有嘲笑,也有几分同情。
独立风中,周成面色惨白,嘴唇颤抖,强撑着才没有当场栽倒,御前失态。
号令起,一百一十九名武臣子弟除掉皮甲,列队上前。有人不畏寒冷,除去上袍,赤着胸膛,弯腰抱紧青石。伴着一声大喝,额角鼓起青筋,青石高高举过头顶。
“好!”
朱厚照大声叫好,将名册递于谢丕,令记下此人姓名出身。
此人之后,又有十数人举起青石,八人行出五步,能行十步者,盖无一人。
不只学中子弟,教习都觉得没有面子。
“陛下,臣等想要一试。”
“准。”
朱厚照正在兴头,见有教习愿意尝试,自然应允。
比起刚及弱冠的武臣子弟,教习多已年过而立,不惑之年亦有三四人。
请命之人最先上前,除去半边衣袖,膀阔腰圆,粗壮的手臂,肌肉虬结。
“起!”
蒲扇般的手掌牢牢扣在青石边缘,巨大的石块,轻易被抬过头顶。
“走!”
又是一声大喝,教习高举着青石,迈开大步。
一步、两步、三步……至第十步,众人齐声叫好。
行过十五步,仍未停下,直至三十步,方现力竭之态。
“好!真勇士也!”
朱厚照召此人上前,问其姓甚名谁,祖籍何处。
“回陛下,微臣江彬,祖籍宣府。袭父职,本戍蔚州卫。因鞑靼犯边,随指挥驰援,因斩首五级,以功升千户。后蒙圣恩升调京卫,现在五军营,不当值时,入武学教习。”
“祖籍宣府?”朱厚照看向杨瓒,笑道,“可是杨先生同乡?”
“回陛下,正是。”
挂着满脸汗水,江彬抱拳笑道:“同杨探花同乡,实是卑职之荣。”
“江千户客气。”
杨瓒颔首,神情淡淡,并不十分热络。
朱厚照又问江彬擅用长兵还是腰刀,知其实为骑军出身,擅用弓弩,能开强弓,对其好感更添几分。
“既能骑射,当为骑军。尔当勤练,日后必有大用。”
闻此言,江彬欣喜若狂。
自边卫调入京师,毫无根基,本以为没有出头之日。未料想喜从天降,鸿运当头,凭着一身力气得天子赏识,青云直上指日可待!
“微臣必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圣恩!”
“起来吧。”
朱厚照心情大好,令“操演”继续。
见江彬得此殊荣,众人俱是眼热,不愿其专美圣前,拼出全力,让朱厚照连连叫好,发出十余枚“勇”字铜牌。
天将擦黑,仍是意犹未尽。至锦衣卫来人,方才不情愿离开武学,返回宫城。
想到又要骑马,杨瓒立刻一个头两个大。
正为难时,乍见停在武学前的马车,尚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至顾卿立在车前,请天子移驾,方才相信,自己没有眼花。
“朕要骑马。”
朱厚照犯熊。
“陛下,”顾卿表情不变,道,“陛下纵马出宫,内阁悉已得知。牟指挥使令臣禀报,两宫亦十分忧心。”
“三位相公知道了?”
“回陛下,是。”
“两宫也忧心朕?”
“是。”
朱厚照扁扁嘴,终究没有再倔。
正要上车,忽然想起什么,道:“长安伯,朕观武学校场中青石甚好,可令人一同带回宫中。”
武学青石?
“臣领命,陛下稍待。”
问明青石所在,顾卿领校尉二人,按刀走进武学大门。
片刻后,顾千户当先,两名校尉抬着青石,快步从学中走出。
行到一辆空车前,校尉力竭,顾千户随意抬起青石,放到车上。观其动作,仿佛抬着的不是百斤青石,而是没什么重量的条木。
当真是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目睹此景,朱厚照瞪圆了眼睛:“长安伯真猛士也!”
杨瓒正上车,不慎一脚踩空,砰一声撞到车板。
揉着额头,面对天子和同侪奇怪的视线,杨侍读讪笑两声,“一时大意。”
待天子坐稳,车队前行,杨瓒靠着车壁,双手抱头,无语泪流。
美人凶猛,今后的日子可还有指望?
第六十五章 矛盾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朱厚照纵马出宫,驾临武学隔日,御史言官当朝直谏,天子言行失体,盖因内侍近臣多出小人。如不严加防范,容小人奸邪肆行,恐蹈前朝之祸。
“乞择谨慎老成,通达谙练者为近侍。询政召内阁府部大臣,翰林院官当值部中,各司其职,以备顾问。”
鉴于日前种种,天子身边必有小人。
中官要换,问政要找对部门。翰林院官本职为“考议制度,校正文书”,做好本职工作为上,余事少言。
天子召见,理当讲学经义,勿要多言政事,北疆军情、海外方物更加不行!
御史慷慨激昂,当殿陈词,就差指着杨瓒的鼻子骂:小人!佞臣!当逐出朝堂!
杨瓒未及反驳,谢丕和顾晣臣先后出列,斥御史妄言,举经义古言,驳斥“翰林官不参政”的谬论。
“吾等在朝为官,岂可见而不言,听而不闻!”
“太宗皇帝言:天子守国之门!为陛下讲解北疆之事,有何不可?”
“八荒六合,天下之大,岂能一目穷尽。坐井观天,不知外邦,何能御敌,何能兴国?”
“不忧国忧民,反究其微末,当真可笑!”
“貌似刚正,实则言出无据,非愚则诬。”
“不知国情,不体民意,妄服獬豸,尸位素餐!”
状元榜眼联手,火力全开,声如惊雷,语如钢针,直将御史骂得体无完肤,哆嗦着嘴唇,脸色青白,再说不出半个字。
眨眨眼,杨侍读万分确认,拉人进坑的确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哪来如此给力的盟友!
骂退御史,两人话锋一转,当殿弹劾国子监助教周成,斥其掌武学期间玩忽职守,屡次贪墨,愧负圣恩。
“每有赏赐必匿家中,货买食茶多以次充好,有教习为证!”
“武臣大诰以外,少讲兵书,代以儒家子经。逢年考核,评定不以武艺战阵,尽为八股文章,堪称奇闻。”
“为将者,当临阵奋勇,保民卫国。学中不讲为国杀敌,反授以仁义。本意虽善,其行却恶。同高皇帝创立武学之意南辕北辙。”
“列子有着: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武学掌事如此,如何为朝廷举送良将。故弘治十三年至今,学中多庸碌,未举一名良将。”
“蒙陛下圣恩,令臣掌武学事。当其职必应其务。为正武学,当垂诸制度,重定考核,为国输才,方不负陛下隆恩!
“臣请除国子监助教周成掌事,查其贪墨之行。肃正学中,闻达朝堂,以儆效尤。”
话落,满朝文武俱惊。
以文制武,延自前宋。
仁宗皇帝之后,天子多重用文臣。从八品国子监助教掌事武学,已成惯例。突然改换规矩,满朝文武都有些适应不良。
不等群臣反应过来,状元榜眼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烧了起来。
文臣不理解,武臣也觉得奇怪。
国子监祭酒上言,请天子收回成命,莫要坏高皇帝治法,乱学中定规。更举出周成上疏,言所列罪名俱子虚乌有。
“周成掌武学以来,俱按条章办事,从不敢懈怠。贪墨之事更是无从言起,请陛下明察!”
事起武学,涉及国子监,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六部六科当为周成说话才是。怎料黄祭酒的条陈尚有附议,周成的自辩,压根没人理会。
推本溯源,不难理解。
谢阁老是谢状元的亲爹。如果前者不同意,内阁不通过,奏疏未必会闻于朝堂,更不会出现在早朝之上。
位列朝堂的都是人精。
黄祭酒是没办法,周成是他推举,又为翁婿,不保不成。
其他人则要思量,为一个从八品助教得罪阁老,是否值得。故而,旁事尚可再论,周成的官途已然走到尽头。
文臣集体沉默,武臣也不会出头。
作为当事人,周成没有上朝的资格,只能求助黄祭酒,请代为上疏,自己留在国子监,焦急等待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