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杨瓒预料,朱厚照当殿发下敕谕,“除国子监助教周成武学掌事,发大理寺究查贪墨之事。查证属实,当依律严办。”
“陛下圣明!”
谢丕顾晣臣齐呼万岁。
黄祭酒心有不甘,仍要据理力争。同列的太常寺少卿犹豫两秒,再想拦,已是来不及了。
黄祭酒高举朝笏,自仁宗年间讲起,条陈各项规章,并举实例,只为禀明,纵要处置周成,以司业掌武学实不可为,请天子收回成命!
周成不堪用,国子监还有其他助教。
助教不成,还有博士厅的博士。再不行,咬咬牙,监丞也可。
唯有司业,万万不行!
“陛下,祖宗规矩不可废啊!”
黄祭酒声泪俱下,不肯罢休。
谢丕和顾晣臣同时握拳,心生怒意。
群臣都在观望,想看一看,这位少年天子是否会顾念“老臣”,改变主意。
“黄卿家之言,确有几分道理。”
话入耳,谢丕和顾晣臣都是心头一震,正要出列,忽见杨瓒微微侧首,向两人摇了摇头。
思及杨瓒对天子的了解,两人互看一眼,停住脚步。
“陛下,此事实不可行,还请收回圣命!”
黄祭酒豁出去,跪在地上,声嘶力竭。
无论如何,都要让天子回心转意。
朱厚照沉默片刻,没有顺着黄祭酒的话说,而是道:“听卿之言,当饱谙本朝律令。”
话题转换得有些快,黄祭酒有些发愣。
“南京刑部左侍郎三乞年老致仕,朕已准奏。”朱厚照话不停歇,语气带着嘲讽,“卿既深知条律,为人刚正,不徇私情,当可为之。”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刑部左侍郎,正三品。
一跃两品,堪谓拔升。
黄祭酒却全无半点喜意,跪在地上,人已经傻了。
自太宗皇帝迁都,南京六部名存实废,远离权利中心。说句不好听的话,已成为文臣武将养老之地。
逢新帝登基,正是大展拳脚之时,忽然被迁至南京,同发配无异。
两京迁调,本该吏部发下官文。但天子金口玉言,吏部官员也不会想不开,站出来驳斥。对黄祭酒有几分佩服,正跃跃欲试的言官,也纷纷偃旗息鼓,不敢出声。
黄祭酒孤零零的跪在地上,无人帮扶。经中官提醒,方才额头触地,叩谢圣恩。
正要退回队列,天子忽又出声。
“黄卿家既入刑部,当端肃言行,约束家人,方不负朕意。”
“臣遵旨。”
再次叩首,黄祭酒起身退回队伍。低着头,握紧朝笏,面如死灰。
丹陛之上,朱厚照以袖遮掩,半块豆糕进嘴。
锦衣卫早有密报,京城大火时,杨先生的家人求助,被祭酒府的门房关在大门外。为防火火势蔓延,更直接推到院墙,对邻家见死不救。
朱厚照早想处置,奈何事情繁杂,锦衣卫又被朝官盯死,不好轻动。
如今倒好,自己送上门,撞上枪口,朱厚照自然不会客气。
人送到南京,官途无望。再寻个错处,夺印罢官,轻而易举。
想到锦衣卫的秘报,朱厚照就气得肝疼。
一个从四品的国子监祭酒,藏在府内的金银竟达数万!单靠俸禄,八辈子不吃不喝,也积攒不下。
靠着朝廷恩典,大肆贪墨收礼,当真是胆大包天!
博学广闻,刚正为人,两袖清风?
清风个鬼!
有了黄祭酒这只“出头鸟”,谢丕和顾晣臣掌事武学,再无人提出质疑。学中规矩更改,条陈上禀,内阁兵部加印,比想象中更为顺利。
群臣摸出门道,国子监和武学的变故,实出天子之意,不想和黄祭酒作伴去南京,最好不提一字。
此事暂罢,户部尚书韩文出列,重提盐引商税。
“弘治十八年五月发盐引,今太仓积银二十万,请发宣府大同充为军饷。”
同意者自是附议,反对者当即出列争辩。
很快,文臣吵成一锅粥,武将闲在一旁做布景,试图插言,往往被三言两语喷回去。抹去喷到脸上的唾沫星子,压下火气,继续装背景。
“今天正月至今,山崩地洞,暴雨洪灾,未见停歇。国朝开立重地亦遭地动,灾民无算,怎可不加以赈济?”
“陛下垂统之始,宽心仁爱,立言抚育万民。今诏墨未干,何能弃黎民于不顾!”
“赈灾是为要务,太仓银不可动!”
“鞑靼退兵月余,饷银或者延至明年……”
“不可!”
“万万不可!”
群臣争执不下,朱厚照始终没出声。
每次户部提起库银,天子内库都要缩水。不是赈济灾民,就是充实军饷。少则千两,多则万两,连太宗皇帝时的箱银都开了锁。
朱厚照登基不到六个月,承运库的库银就少去三成。偶有填补,实是杯水车薪,眼瞅着窟窿越来越大,填补不上,不怪守库的太监抹眼泪。
“大行皇帝丧葬用度已简之又简。陛下登位,两宫行徽号大典,均自内库出金。”
“明年正月,陛下大婚,依定例,各项典仪需用金五千。”
“自陛下登位以来,给赏内外官员人等,填补军饷灾银,达八十万两有奇。”
“顺天府查抄之银,半数归于户部。功臣庄田征银积欠四十余万,至今未见分毫。”
“库中所积不多,万望陛下深虑。”
中官的话,加上见底的库房,终于让朱厚照警醒。
不能继续被户部和光禄寺牵着鼻子走,否则内库见底,必要追悔莫及。
户部没钱,能向天子哭穷。
天子成了穷光蛋,只能自己想办法。
朝堂之上,群臣吵了半个多时辰,始终不见天子表态。
太仓的二十万两白银没有入库,韩尚书不好过,盯着军饷灾银的文武同样心焦。
往昔经验,这个时候,天子本该出声,正好顺杆爬上,请内库发银。
今天实是奇怪,无论怎么吵,天子都不出声。打着内库主意的朝官只能闭上嘴,不着痕迹退出“战场”。
正主不出声,目的达不成,吵出花来也没用。
自始至终,杨瓒都垂首站在一旁,作壁上观。
朝廷缺钱是实情。但再缺钱,也不该总盯着天子内库。
天子出钱填补军饷,赈济灾民,实非长久之计。归根结底,这些钱都该出自户部和光禄寺。
不能履行职责,税粮库银年年减少,不思改正之法,总盯着天子内库算怎么回事?
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到头来,天子一个人出钱,充作军饷,赈济灾民,本该负责的朝官却是吃相难看,不办人事。
六部之内,户部已被架上柴堆,点火就着。
因京卫操演之事,兵部贪墨显露端倪,刘大夏病在床上,两次上疏乞致仕,都被驳了回去。
这个当头,刘尚书绝不能离开兵部。
余下四部,吏部有马文升坐镇,压着部中官员,不许多搀和盐引库银。礼部和刑部吵得热闹,御史和六科更是战斗力十足。
左右都御使几番出言,都没能压住。
吵到最后,左都御史戴珊当殿吐血,脸色青白昏倒在地,不省人事。
刹那间,奉天殿中一片静寂。
右都御使史琳当先上前,不敢轻动戴珊,只能焦急道:“廷珍兄?”
朱厚照顾不得规矩,大声道:“退朝,传太医!”
戴珊被送回府中之后,天子两番遣中官问询。院正院判亲至,仍未能将其救醒。
两日之后,戴府门前挂起白幡。
刘健等闻讯,皆是大惊。
史琳同戴珊最契,本已痼疾在身,遇好友骤逝,又添一层新病,御医诊过,亦是束手无策。
“天命如此,生老病死,药石难医。”
弘治十八年十二月,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先后撒手人寰。
太仓库银之事未决,武学之事方兴,奏疏堆成小山,内阁忙得不可开交。朱厚照只能再升午朝,并由三日一朝改为两日一朝。
如此,仍有多事未决。
连续几日忙到深夜,朱厚照的脾气愈发暴躁,张太后欲借千秋节见兄弟一面,都没能如愿。
“舅舅为父皇守陵,怎能擅离!”
张太后赌气回到清宁宫,连千秋节都不欲再办。
御史闻听风声,当即上疏直谏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