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
“本就是族里惹出来的祸,还要小辈来周全。我这个做伯父的,当真是臊得没脸!”
“大哥快别这么说,族里也是为四郎好。”
“好?”族长摇头,“旁的不说,单是孙家那个闺女,里里外外惹出多少麻烦。”
提到孙家,杨枞不由皱紧眉头,闭上了嘴。
“四郎体谅他十叔一家,不做计较,做长辈的可不能偏着良心说话。”
“大哥……”
族长抬起手,止住杨枞。
“还是见识少,揣着私心。幸亏这事没成,要是成了,麻烦更大。”
谁家没有亲戚,找不出摽梅之年的姑娘?
同为杨姓,多一层“姻亲”更能拉近关系。日后为儿孙辈谋个出身,寻个差事,也更好开口。
将亲戚家的姑娘说给人做妾,必会被戳脊梁骨。但考虑到儿孙的前途,拼着脸面不要,总要赌上一赌。
族长叹了口气,道:“孙家的事闹出来,未必全是祸事。有了这场风波,知道好坏的都得仔细想想。”
就算不吃教训,有他和族里老人压着,也不敢乱生心思。
杨枞点点头,“大哥想的周到。”
“说到底,是我为保存十弟的颜面,没早点处置,委屈了四郎。”
这次过后,一族之内,再不会有人揣着私心给杨瓒保媒。外人敢打主意,也会被族人举着扫把扫出去。
就此而言,杨瓒也算因祸得福,了却“半桩”心事。
至于拆牌坊,建族学,族长有九分赞成,余下还要询问族中老人意见。
“的确是晦气。”
要是旁的地方,还要多思量。偏在祠堂前,进出都要经过,留着这块牌坊,当真是让人心里膈应。
“这事说明白,老人们多会点头。”族长道。
“再有,办族学是好事,该族里出钱。建在哪,收多少人,都由老人商量。和里长说好,有亲戚邻里寻上门,好说便罢,胡搅蛮缠,自有处说理。”
“大哥,这办学的银两,还是……”
“不必多说。”
打断杨枞的话,族长道:“这不是一家的事,关乎全族,你得听我的。回去同四郎说,他有心,做伯父的很是欣慰。等族学建好,延请有真才实学的儒师,才是紧要。这是都得仰赖他,族人可没那个本事。”
杨枞无奈,只能点头。
“一切都听大哥安排。”
“这就对了。”族长话锋一转,又道,“常日里不见廉娃,就算带着孝,也不能不出门。五岁大的娃子,又没个兄弟,当心拘坏了。”
“大郎没了,我又一直病着,有心无力。”
“这可不成。”族长皱眉,道,“长成立不起来的性子,没得后悔。”
“这事我也想过。”杨枞道,“好在四郎记着兄弟,和我说,翻年就给廉娃启蒙。”
“四郎给廉娃启蒙?”
“对。”
“这是要把廉娃带去京城?”
杨枞顿时一愣。
他之前怎么没想到?
“去京城也好。”
“四郎孝顺。”族长笑道,“廉娃带去,八成也要接你去享福。将来,咱们这些乡下泥腿子,见着了都要叫声老太爷。”
杨枞张开嘴,不知说什么才好。
年轻时,大哥就是喜好说笑的性子。近些年扳正不少,没料想,今日又拿兄弟取笑。
族长几个儿子立在一旁,想笑不敢笑,憋得满脸通红。
族长媳妇和几个儿媳都在隔屋。听到杨枞的话,三个儿媳抱着孩子,齐齐看向婆婆。
“都看我作甚?”
“娘,”小儿媳最是泼辣,也投婆婆的缘,大胆开口道,“四郎是文曲星下凡,能给娃儿启蒙,可是天大的福运。”
“娘,不求和廉娃一样,哪怕教给孩子几个字,也是好的。”
“娘,您和爹说说?”
“这又不是什么难事,有爹开口,四郎总该点头。”
三个儿媳你一言我一语,族长媳妇被说动七分。
“容我想想,再和你爹商量。”
“哎,都听娘的。”
三个儿媳互相看看,都是满怀期待,盼望事情能成。
事情谈完,族长让长子杨珁送杨枞归家。
“天黑路滑,好生扶着你三叔。”
“是。”
族长的几个儿子,只有老六杨玘继承他早年的性子,能说会道。余下都是闷葫芦,心思不缺,嘴却不怎么利落。
值得安慰的是,手脚勤快,都能吃苦。甭管什么年头,家里从不缺粮食。
送走杨枞,族长坐在榻上,思量该怎么和老人开口。
族长媳妇走进来,拨亮烛火,将几个儿媳的心思道出。
“你瞧着这事怎么样?”
族长揉了揉眼皮,道:“廉娃是他亲兄弟的骨血,又聪明伶俐,四郎自会带在身边。咱家这几个孩子,未必是那块料子,等族学办起来再启蒙不迟。”
“可是……”
“你就没想想,咱们开口,四郎抹不开答应了,旁人听说也求上门,四郎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答应是累了自己,不答应必要得罪族人。
左右都是为难。
“是我想差了。这事的确不妥当。”
“咱们杨氏,苦了几代,好容易翻身,有了盼头。”族长道,“没有四郎,闫家把咱们害得绝户,都没处伸冤。才过几天安生日子,不能忘了前头的教训。你和几个媳妇都说说,也和族里媳妇、外嫁的闺女讲明,凡是敢起私心,给四郎找麻烦,别怪我这做长辈的不讲情面!”
族长媳妇点头答应,再不提让杨瓒为孙子启蒙一事。
杨枞回到家中,将族长的态度告知杨瓒。
“得族里老人点头,才能决定。”
“劳烦爹爹,是儿之过。”
杨枞摇头,道:“大事上我帮不得你,族里这些事,好歹还能说上几句话。”
“爹,儿惭愧。”
“你孝顺,我知道。”杨枞道,“你杨叔家的事,我有个念头,你看是妥当……”
要说的事情太多,父子俩都没有睡意。临到子时,方才各自歇息。
翌日,鸡鸣三声,院门便被敲响,族长家的两个儿子亲自来请。
“三叔,四郎,可起身了?”
临到正月,开祠堂不是小事。需得早作准备,才不会出岔子。
“起来了。”
杨瓒早早醒来,整备妥当,亲自奉水伺候杨枞洗漱。杨玘兄弟来时,两人已用过米粥。
“三叔起得早。”
见杨瓒穿着儒衫,杨玘不由道:“四郎为何不着官服?也好让祖宗看看。”
杨瓒摇头苦笑。
在大明朝,事事有讲究,车轿不能随便坐,衣服同样不能乱穿。
朝服,公服,乃至常服,凡是朝廷发下,穿着都有严格规定。天子赏赐的麒麟服更不能随便穿,连腰带都不能随便系。
敢不守规矩,言官的口水能淹死他。
“官服岂是能随便穿的?”
瞪了弟弟一眼,杨珁和杨瓒说起祭祀安排,巨细靡遗,不漏一句。
“家父正同老人商量,开祠堂之前先拆牌坊。”
牌坊建在祠堂正面,不想穿行,只能绕路。多少代人,向来没有这个规矩。
“先拆牌坊?”
“对。”杨玘逮住机会,插嘴道,“两块石基都是我和大哥打下,要拆,也得咱们兄弟动手。”
杨瓒转头看向杨枞,见后者点头,才同杨珁兄弟道:“一切听族中安排。”
天尚未大亮,杨枞父子已随杨珁兄弟动身,先往族长家,再往祠堂。
彼时,族中老人多已聚到一处,商议拆掉牌坊,开办族学之事。
多数人同意杨瓒的提议。只是今后是否再建,还要另论。
“事情不好耽搁,等四郎一到,就去祠堂。”
“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