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还有何事需问?”
分毫不给人面子,刘健冷哼一声,再不做停留,转身就走。
安慰众人两句,李东阳亦未多留。他担心的不是两道圣旨,而是皇庄。
撤掉设立的关卡,不再向往来商贾收取货税,看似寻常,内中实藏有大玄机。
“皇庄,官衙,官道,陆运。”
一边走,李东阳一边思量。
天子以身作则,严格拘束皇庄管事太监,不许大肆盘剥。有圣旨为令,当地官衙必仿效而行,减免杂税,否则将有违背皇命之嫌。
宁晋等县有官道通往京师,贯通南北。
消息传出,各地行商必将蜂拥而至。
究其根本,各地官府盘剥甚巨,水路尚好,商队行走陆路,单是各项杂税就占据成本多半。逐年挤压之下,利润不断缩减。大商贾尚能支撑,行商多是小本买卖,不赔钱就算好的。
此项皇命一出,可以想见,皇庄所在的州县必当聚集各地商贩。
南北货物流通,各色人等聚集,酒楼客栈、食铺茶肆多会随之而起,鳞次栉比。
几县之地,都将日渐繁华。
行到文渊阁前,李东阳没有急着推开门,而是立在廊下,唤来一名书吏。
“去工部,取北直隶保定等府舆图送来。”
“是。”
书吏领命退下,摸不清李阁老的意图,却没有多问。
李东阳步入室内,见刘健谢迁正翻阅奏疏,偶尔交谈,多言及两道圣旨,少有涉及皇庄,不免摇头。
丢了西瓜捡芝麻。
忽视紧要未决之事,关注能预期结果的细枝末节,该说两位同僚久居高位,思虑已成定势,还是自己杞人忧天,想得太多?
李东阳同刘健颔首,行到桌案后,随意翻开一份奏疏,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自正月初一到上元节前,各府州县衙封笔,不报送公文。摆在桌案上的多是积压的琐事,或御史台六科递送的弹劾讽谏。
看到奏疏上的文字,李东阳连连皱眉。
屠勋刚正有余,老练不足。比起前任左、都御使,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想到先后卒去的史琳戴珊,李东阳莫名升起一个念头,幸亏走得早,不然到话,见到都察院这个样,必定气得七窍生烟,恨不能捶死几个。
忆起两位都御使年轻时的生猛,李东阳下意识捶了捶肩膀。
想当年,李阁老也曾打遍六部无敌手。
凭借祖上行伍出身,敢挑衅李大学士,不血溅五步,也会落得个鼻青脸肿。
“老了啊。”
李东阳突发感慨,引来刘健谢迁奇怪一瞥。
正要开口询问,被敲门声好打断。
几名书吏抬着木箱走进室内,向三位阁老见礼。
“禀李阁老,北直隶各府舆图皆在此。”
“好,下去吧。”
“是。”
书吏退出值房,李东阳打开木箱,并未取出全部舆图,而是翻阅图边备注,抽出几张,铺在桌案上。
仔细看会发现,这几张舆图俱为皇庄所在。
太原,晋王府
刘良女跪在地上,看着宫人嘴巴张合,如五雷轰顶。
“怎么,可是高兴傻了?”
团领窄袖小葵花衫,珠络缝金带红裙,刺着小金花的宫鞋,再次挑起刘良女的下巴。
宫人垂首,鬓梳闪动银光,圆珠耳饰轻轻摇晃,微眯起的双眸满含嘲讽。
“以为救了王爷,便能一步登天?”宫人浅笑,笑意却未达眼底,“区区舞女,连王府端茶倒水的奴婢都不如,能配给一个乐工,也算是天大的造化。怎么,还不谢王妃恩典?”
刘良女咬着嘴唇,瑟瑟发抖,似恐惧到极致。
“早揭穿了画皮,还要装样?”宫人踩在刘良女的肩上,木质的鞋底,在宫缎上留下清晰印痕,“也不打盆水照照自己是个什么东西,配不配穿这身宫裙!”
“奴婢,奴婢……”
“得了。”
宫人收回脚,见到鞋面的眼泪,不禁皱眉。
新制好的宫鞋,又不能穿了。
“杨乐工同你也是旧识,在西苑中就对你多番照顾。前日求了王妃,王妃做主将你赏了他。赶紧收拾起来,今天就搬出偏殿。”
见刘良女跪地垂泪,不出言争辩,乖乖磕头,宫人眉间皱得更深。
本以为这贱婢会嚷着叫王爷,也好借机处置,落个干净,在王妃面前有个交代。
没想到……真是认命了?
如果不是,此女更不能留!
宫人惊疑不定,当真起了杀心。
无奈,此女到底救过王爷,不好擅加处置。先将她移出偏殿,总有动手的时候。
存心殿暖阁内,晋王坐在椅上,面色不愉。
晋王妃笑靥如花,亲自斟茶,送到晋王面前。
“王爷,妾兄长升了镇边城所指挥佥事,日前来信报喜。”
“哦?”
晋王神情稍缓。
“镇边城所,指挥可是郭牧?”
“正是。”晋王妃微侧首,素手托着杯盏,管葱似的玉指,鲜红的蔻丹,如预料中,吸引住晋王的视线。
“咳!”
晋王咳嗽一声,先前冷脸,现下要转圜,难免有些拉不下面子。
晋王妃好似没有看到,仍是在笑。对移出偏殿的刘良女只字不提。
一个玩意,惹得王爷当面来问,当真是活得太长。能留个全尸,也是看在救过王爷的份上。
不过,西苑那么大,地方又有些偏,偏偏是她撞上大运?
心头微动,王妃面上笑意更深。
第七十八章 坑无止境
退朝之后,杨瓒随众人一同离宫。
刚过金水桥,即被一名急匆匆赶来的中官唤住。因看着有些面生,仔细打量两眼,杨瓒方才认出,是曾在弘文馆中见过的韦敏。
“杨侍读慢行一步,天子召见。”
现如今,韦敏升任正五品监丞,任耀武营监枪官,在内官监中说一不二,除掌印太监之外,两个少监见了他,都要有几分客气。
闻天子召见,杨瓒正身而立,面向乾清宫方向行礼。
韦敏候在一旁,待杨瓒起身,笑着道:“杨侍读请随咱家来。”
“劳烦韦公公。”
“不敢。”
自金水桥到乾清宫有一段路。
两人一边走,一边闲叙几句,竟有几分投缘。
“咱家本是代掌印做事,现下已不在弘文馆,调入乾清宫伺候。”
“恭喜韦公公。”
“不敢。”心下得意,表情中难免带出几分,“能近前伺候天子,是咱家的造化。”
说话间,迎面遇上一辆小车,为两名宫人及数名中官簇拥着,沿宫墙走过。
看到车顶盖着的青布,辨认出到领车中官的服色,韦敏眼神闪了闪,低声对杨瓒道:“杨侍读且靠这边。”
杨瓒侧身,目光落在车身,带有几许疑惑。
这样规格的车舆,他还是第一次见。
宫城之内行车,多以人力牵拉。
天子的步辇肩舆他最为熟悉,其次是在登基大典上见到的玉辂。无一例外,都是大红赤金,不盖油绢,行在御道上,包铜镶金的云板房窗格外耀眼。
今日见这辆小车,比肩舆尚小一圈。木窗紧闭,无雨仍四面垂挂布帘,上为平顶,四角无任何挂饰,只从外部看,很难猜出乘车的是何许人。
中官宫人不可能,天子和两宫更不可能。
不等杨瓒细想,小车已经远去。看方向,直往奉天门。
出宫?
“杨侍读,”见杨瓒停住,韦敏出声道,“过去的是那行人,在万春宫伺候。”
万春宫,天子的后宫?
杨瓒恍然,当即收回目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