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数,金银可是没数。”
双屿有锦衣卫,这些岛上可没有。
寻到东西,天知地知,还不是随指挥说了算。
“所以本官才说,这份人情不小。”
送两箱茶砖,言是从走私商人处缴获,分明是在告诉他,无论搜到什么东西,都可以截留,一概不过问。
若是能抓到谢十六,功劳更不会小。
得罪人的事,转手办得这么漂亮,熊指挥使自问,九成是做不到。
“这样的心计手段……真该当面见见,好歹结个善缘。”
打定主意,熊指挥念头立转。
先时只想走个过场,趁机捞些好处,现下却是一心搜寻海匪下落,更遣人返回卫所,传他命令,调来更多海船,搜查附近岛屿。
“指挥使,这么大动作,恐会惊动府州官衙,若是府尹问起,该如何应对?”
“怕什么。”熊指挥使哼笑,“只要能逮住谢十六,就是泼天功劳。老子受了这些年鸟气,也该松快松快了。”
谢十六落网,凡和他有过牵扯的官员,都是自身难保。必定是忙着奔走告饶,谁还能顾得上他?
钱财到手,功劳不小。
这些年的窝火憋气,总算有了发泄渠道。
“本官早就知道,兔子尾巴长不了。匪就是匪,披张商皮也改不掉。现下怎么样?说本官不识时务,本官倒要看看,这些识时务的都怎么死!”
正德元年,五月壬寅,盘踞双屿多年的谢十六,被官兵掀翻老巢。
同月,刘瑾入宁波府,联络当地镇守太监,大肆收取官员钱财。更手持名单,凡名单上的官员,表礼不许少于三百两。
敢不从命,立即有东厂番子上门,持天子密旨,抄家拆房。每每能抄出多箱金银,少者百余,多者千两,巨者上万。
“咱家奉皇命南下,看不起咱家,三瓜两枣就想打发,没那么容易!”
当地官员被逼得没法,上疏请天子严惩奸宦。
奏疏递送入京,却如石沉大海,半点水花不见。
刘瑾得知消息,愈发嚣张,三百两直接升到五百两,专门盯着府衙,自府尹以下,一个都不落,全都给咱家交钱!
众人无法,只能乖乖交钱。上疏弹劾的官员,更要加倍。
先前只是放血,如今却是割肉。
说理不通,动武不成,只能认栽。
况且,近些时日,光顾着应付刘公公,回过神来才发现,双屿的海匪竟被剿了。
谢十六不知下落,钱仓所的兵船,倾巢出动,满世界找窝藏的海匪,闹得附近岛屿鸡犬不宁,县城中的青皮混混得知消息,都收敛起来,老实不少。
还有传言,锦衣卫搜集到官员受贿的证据,将要递送入京,交天子法办。
这个关头,没人愿意横生枝节,再惹一重麻烦。
刘公公一边收钱,一边感叹,满怀壮志而来,却没遇上有价值的挑战,当真是寂寞。
杨瓒在江浙剿匪,风生水起。
远在倭国的明朝使团,终于开采出第一批矿石。
为隐藏消息,严嵩当真招募一群当地人,砍伐粗壮树木,掏空内部,全部装入银矿石,送上海船。
当地大名得到武器,立刻出兵,给宿敌迎头一击,取得大胜。
“万分感谢上使!”
逞过威风,拿下一块地盘,石见大名满面感激,恨不能抱住谢丕和严嵩的大腿,打死也不放开。
处理两批残次兵器,谢郎中登船归国。
严嵩立在岸边,目送官船走远,回身对上狗皮膏药似的倭人,只能仰头慨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为国为民,严给谏拼了。
谢状元出使,杨探花剿匪,动静都不小。但两者加起来,也没有顾榜眼闹出的事影响大。
顾晣臣在朝鲜活动两月,朝鲜国君竟被推翻!
见到朝鲜送回的官文,礼部官员揉了两遍眼睛,才确认自己没看错。
联想起江南和倭国传回的消息,忽生出跟不上时代,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当回家种田的感慨。
第一百零四章 感激涕零
朝鲜册封世子,国君即位,皆需派遣使臣,奏请明朝皇帝敕封,否则便是名不正言不顺。
按照后世的话讲,不被官方承认。
李氏朝鲜向明朝称臣,年年纳贡。请封的世子国君,两个巴掌数不过来。国君废位之请,还是首次。
当然,官文上不会如此写明。
明摆着是大臣联合起来,逼国君退位,交出印玺,迎其弟入景福宫。体现在文字上,则变成“世子夭亡,国君哀恸成疾,以致身不能动,无法处理政事。知己不能为,国内一干事等,俱托于弟。”
奏请最后,几乎字字泣血。
“臣痼疾难愈,政事承托亲弟。请上国允臣之请,许臣退位,册臣弟为朝鲜国君。则国事不怠,百姓不忧,亲情不失。”
顾晣臣的密信,先奏请抵达神京。
礼部官员知晓内情,再看奏请内容,只能连连摇头。
印玺交出,人圈禁在内宫,国事一概由臣子处置,辞位奏疏都是他人代写。一国之君落到这个地步,作为旁观者,不晓得该可怜,还是觉得可笑。
奏请送到,自然不能压下。
通政司盖上官印,递送礼部。礼部看过,当日交送内阁。经三位相公审议,方送入乾清宫。其上附有内阁意见,三个字:暂不许。
“国君之尊,非同小可,岂是说废就废。”
驱动者是顾晣臣,动手的却是朝鲜大臣。据言先王妃嫔也起到不小作用。
这种情况下,事情能缓不能急,势必要压一压,再行恩准。
“废君之事未有先例,不可轻率。”
父子禅位早有先例,敕书极好下达。
兄弟夺权,难免让群臣忆起旧事,英宗皇帝同郕王的夺门之变,仍如一根刺,扎在老臣心里。
只不过,英宗之事,牵涉到土木堡之变,又有新旧文武争权,从本质上,便同朝鲜废君不同。且郕王临危受命,于国有莫大贡献,朝鲜新君不过是好读书,听话而已,如何能一概而论。
最终,天子同内阁达成一致,驳回奏请。
“俟旧主卒,方可封。”
甭管是否掌握国政权柄,得群臣拥戴,只要没有明朝敕封,住进景福宫,也是名不正言不顺。
同样的,没有明朝下旨,废王仍是朝鲜名义上的统治者。新君和大臣,始终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囚禁在宫内已是极限。流放乃至处死,想都不要想,更没人敢冒险。
翌日朝议,朱厚照当殿驳回朝鲜奏请。
“敕朝鲜,王丧乃封。”
彼时,顾晣臣仍在朝鲜。以“国权动荡”之故,被朝鲜新君和大臣苦苦挽留,超过启程日期,仍没有动身。
“还请上使多留两日。”
于朝鲜君臣而言,顾晣臣就是主心骨,是定海神针,万不能让他归国。为此,更增派二十余名护卫,明言保护,实际做何打算,彼此心知肚明。
“忘恩负义的小人!”
从头到尾参与此事,王忠知晓内情,对朝鲜君臣的观感降到谷底。
没有顾司业“支持”,政变能够成功?李怿能登上国主之位?
今为朝廷不下敕封,竟将使臣队伍扣下,视作人质。如此忘恩负义,狼心狗肺的小人,当初就不该帮忙!
王忠愤气填膺,提起朝鲜君臣,即攘袂扼腕,破口大骂,恨不能当面捶一顿,出了这口郁气。
论战斗力,王给谏绝对不低。经验虽少,揍趴两三对手,绝对不成问题。
对比王忠的焦躁愤怒,顾晣臣始终气定神闲,似不将此等负义之举放在心上。
“王给谏稍安勿躁。”
说话时,倒出一杯清茶,推到王忠面前,笑道:“喝茶。”
王忠眉间皱成川字,这个时候喝茶?
哪有闲心!
“朝廷反应,在本官预料之中。”
什么?
听闻此言,王忠愣住,愤怒之色渐减。
“顾司业早有预料?”
顾晣臣点头。
“国朝臣子请致仕,仍会几遭驳回。国君废位,岂能一蹴而就,初请便允。”
放下茶盏,顾晣臣悠然道:“你且看,朝鲜请封新君,朝廷至少驳回两次。“顾司业早已料到?”
王忠陷入沉思。
“如此,我等仍要留在朝鲜?”
“少则半月,多则三月。”
“司业不计较?”
“计较什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