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表情肃然,就差明着说,这一群都是白眼狼。
“我知。”顾晣臣轻笑道,“李怿此人,年不及弱冠。好学问不假,性格却有些懦弱,遇事优柔寡断。小事还罢,大事不决,必引起争端。”
王忠不语,隐隐陷入沉思。
顾晣臣继续道:“此番被拥立登位,必为臣子压制。新贵旧臣争权夺利,国君无能,不能压服,君臣必将生出嫌弃,且朝堂之上,党争之祸不远。”
王忠蹙眉。
“朝鲜君臣不睦,臣子不和,恐将生乱。”
“乱即乱,与我等何干?”
换句话说,朝鲜内部争权,耗费所有精力,才没心思精力七想八想。对大明而言,算是好事。
“王给谏以为如何?”
王忠:“……”
他果然够傻,所以才没考中一甲?
朝鲜乱起,明朝自可做壁上观。看哪方实力增强,动动手,即能让棋局再生变化,重新陷入僵持。
“李隆在位,大臣纵有矛盾,亦会克制。”
顾晣臣压低声音,道:“李怿登位,最大威胁去除,政见不合者再无顾忌,矛盾定将激化。”
现下,功臣不和,已初露端倪。待朝廷敕封新君,矛盾必将达到顶点,不出人命不会罢休。
王忠沉默了。
“敕封下达前,危局仍存。朝鲜强留我等,正合本官之意。”
顾晣臣声音更低,却如铜凿,一下下楔进王忠脑海。
“李隆不死,朝鲜群臣不安,李怿更将终日惴惴。如能请下敕封,任何条件都会答应。”
“条件?”
“条件。”
又倒一盏清茶,顾晣臣端起不饮,只轻轻嗅着茶香。
不为压榨出更多价值,他哪有闲心留在这里。
三十名卫军,五名锦衣卫,一路砍杀出去,王宫守卫根本无力招架。遑论朝鲜君臣苦等朝廷敕封,纵能抵挡,十有八九也不敢还手。
“朝鲜虽无金银,却丰产稻谷,人参等药材亦是不错。”顾晣臣微垂眼眸,指尖摩挲着杯口,“国内天灾频发,北地多府连年歉收。灾民嗷嗷,府库放粮亦是杯水车薪。”
话没说完,王忠已领会其意。
“以朝鲜之粮填补?”
“对。”
顾晣臣轻笑,道:“朝鲜一年三贡,多是无用之物,反请赏金银绸缎,何等厚颜!”
送出两匹驽马,就敢要这要那,更赖在四夷馆不走,混吃混喝,不吃得满嘴流油,绝不启程归国。
此等现象,换做殿试前的顾晣臣,多不会留意。即使留意,仅会皱眉,不会设法找补。
偏杨瓒横空出世,挥舞起铁锹,连挖数坑,一个比一个深。
顾晣臣走路不当心,踉踉跄跄,被坑了一次又一次。浅坑崴脚,遇到深坑,掉进去,短时间爬不上来。
没有阳明先生的弹跳力,顾榜眼只能另辟蹊径,在坑底挖掘,继续前行。
被坑了这么多次,继续青松一般正直,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同武学训导打过交道,在弘文馆中讨论时政经济,顾榜眼的世界观开始扭曲,事业观直接被刷成卷帘门,不得不重新规划。
换做以前的顾晣臣,再不顺眼,也不会暗中策划,推翻一国之君。更不会顺便挖好深坑,趁机压榨。
现下……
按照杨探花之言,顾榜眼犹觉力量不够,坑不够深,埋不了几个人。
为保计划顺利,干脆拉过王忠,共同挥舞铁锹,挖深数米。
晓以国家大义,说以黎民疾苦,顺便提一提彼此的品级,王忠是石头脑袋,也会被砸出缝隙。
于是乎,王忠彻底觉悟,这么好的机会,不坑白不坑。
“司业大才,下官唯司业马首是瞻。”
“善。“
顾正使和王副使达成一致,被朝鲜君臣“强行”扣下,留做人质。
朝鲜新君再次派遣使臣,向明朝纳贡,请求敕封。
不出意外,贡品收下,奏请二度驳回。
朝鲜君臣慌了,李怿更是愁得瘦了一圈。
明朝一天不下敕封,他这个国君便做得不安稳。如果有朝臣摇摆,重新拥戴李隆,他的下场绝不会好。
最糟糕的,流放到偏远海岛,死得不明不白,连墓碑都不会有。
“你们倒是想想办法!”
李怿焦急,拥立他的大臣更急。
迫于无奈,不得不摆低姿态,向明朝使臣求救。
两次上门,都被护卫拦住,碰了一鼻子灰。第三次,送上三颗五十年的人参,才见到顾晣臣。
走进室内,在朝鲜说一不二,呼风唤雨的拥立功臣,差点没哭出来。
为见顾正使一面,家底都要搬空,他们容易吗!
一身青色官服,顾晣臣表情严肃,再不见往日和气。
几名朝鲜大臣心中惴惴,挤出笑脸,小心道明来意。
足足两刻,顾晣臣没有出声。室内气氛愈发压抑,几人额头滚落汗珠。
“上使,小臣前番冒犯,实是迫不得已,已经知错。”
几人姿态摆得更低,为让顾晣臣点头,都是拼出脸面,不要老命。
以顾晣臣预料,朝廷不会一直抻着朝鲜。毕竟,新君已经握权,压着敕封,并无任何好处。
见几人汗湿脸颊,年龄大的,嘴唇都开发发白,终于大发慈悲,开口道:“本官也有些为难。”
难为,即不是不可为?
几人眼睛发亮,同时生出希望。
“上使,还请上使相助!”
抛出鱼饵,顾晣臣端起茶盏,任凭对方苦求,不再出声。
最后,一名姓柳的大臣看出端倪,试探道,只要能请下敕封,无论上使提出什么条件,他们都会答应。
话不会如此直白,意思却是八九不离十。
众人先是一愣,很快反应过来,纷纷附和。
“诸位许诺,晋城大君可知?”
不提国君,只以晋城大君相称,无异于提醒,封与不封,绝对是天壤之别。
几名大臣同时一凛,请求敕封的决心愈发坚定。
“上使放心,小臣来之前,已经请示。”
“哦。”
顾晣臣颔首,神情放缓,道:“既如此,事情可为。”
简单六个字,如拨开重重云雾。
朝鲜大臣同时松了一口气,分毫不知,顾正使已磨利长刀,正等着宰杀剔肉。
正德元年,六月下旬,朝鲜三度派遣官员,以纳贡名义入京,向明朝请求敕封。
这一次,纳贡队伍的规模远超以往。
三十多辆大车排成长列,满满堆着稻谷药材,上等皮毛,珍惜木材。另有十匹从女真处市来的健马,一对雪白的海东青。
两名锦衣卫随队伍还京,携官文密信,直往北镇抚司。
当日,朝鲜使臣被安置在四夷馆,请敕封的奏疏再次递送内阁。
内阁看过,没再附上请驳回的条子。
仔细读过顾晣臣的密信,朱厚照翻阅纳贡的单子,终于满意。
“算尔等识相。”
为求来敕封,朝鲜君臣下了血本,倾全国之力,将每年的贡品翻了几番。更写在奏疏里,二十年不变!
按照顾晣臣提示,只一年,水花都溅不起,多几年,才能表达诚意。
公平不公平,朝鲜君臣已无暇去想。新君正位,才是最紧迫之事。
稻谷万石,给!
百枝人参,只要不限年份,两百也给!
药材百箱,木材千斤,全部没问题。数量不够,拆房子也给!
顾榜眼老神在在,由浅入深,一刀接着一刀割肉放血。
朝鲜君臣瘦成麻杆,仍要感激涕零。
毕竟,能被割肉也是好事。连割肉的价值都没有,才真是要命。
粮食药材送入国库,一分敕令终于颁至四夷馆。
“允李怿嗣位,赐其妻诰命。”
丘聚等了许久,朝鲜使臣仍跪在地上,石头一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