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旨官员面带嘲色,道:“下官另奉旨意,查盘大同、万全等处边储。就此告辞,诸位莫送。”
话落,袍袖一挥,视帐中将领如无物,转身离开。
走得有些急,未过帐帘,差点撞上杨瓒。
见其着绯色官服,腰束金带,面容异常年轻,脚步立时顿住。想起京城所闻,四字脱口而出:“你是杨瓒?”
杨瓒挑眉,上下打量这位,看到对方的官补,眉头挑得更高。
没料错,这位应是科道御史,正七品。
都察院里没见过,八成是派至地方,这两月方才归京。能手捧敕令,应是入内阁之眼,有几分实才。
不过,这鼻孔观人的习惯,实在不可取。
天生眼斜还是怎么着?
明晃晃的蔑视,当他看不出来?
心神微动,手指擦过腰间,抬起头,肃然神情,沉声道:“本官确是杨瓒。尔乃何人?区区七品,见到本官竟不行礼?”
此言一出,帐中几人都是脸色奇怪,嘴角扭曲。
镇虏营中,谁不晓得,杨御史平易近人。
挽起袖子铲雪,抄起长剑御敌。寻常兵卒都没见他打过官腔。这样横眉立目,严声喝问,实在少有。
这几个青袍的文官,鼻孔朝天,自以为清高。遇到兵卒,蔑视之意不加遮掩,见有伤兵抬过,竟以袖掩鼻,当真面目可憎。
能被杨瓒收拾一顿,必能大快人心。
众人等着看好戏,唯有顾卿,视线扫过两人脚下,嘴角闪过一丝笑纹。
“下官都察院监察御史刘庆,见过大人。”
品级摆在面前,刘御史不得不低头。
“监察御史?”杨瓒负手,任由对方弯腰,半点没有还礼的意思,“外放何道?”
“回大人,广东。”
“广东?”
杨瓒笑了,广东好啊。
“本官闻知,当地有文武簠簋不修,受赇枉法。更有地方衙门贪墨成风,酷吏盘剥害民,你可知晓?”
“回大人,下官知晓,亦曾上疏朝廷,严查不法之人。”
说到这里,刘庆猛地抬头,直视杨瓒,一字一句道:“下官受圣人教化,食朝廷俸禄,负监察之责。遇不法之人,无论品级,不论出身,必追查到底,俱列罪状,上达天听!”
“恩。”杨瓒点头,似未听出弦外之音,赞同道,“尔能持身守正,嫉恶如仇,甚好。”
“佥宪过奖。”
“不过,”杨瓒话锋一转,“不敬御赐之物,冒犯上官,以尔之见,当如何论处?”
刘庆愕然,看向杨瓒,嘴巴开合,难以出声。
翻脸速度,竟如此之快?
“怎么,刘柱史不知道?”
杨瓒好整以暇,等着回答。
刘庆自认胸有千机,事实当前也无可争辩。遇上官未行礼,确不应该。不敬御赐之物,却是从何说起?
杨瓒笑了,示意刘庆低头。
大红色的剑穗,半截躺在雪上,半截被刘御史踩在脚下。再看杨瓒腰间,剑柄之上,只余拇指长的断绳,空荡荡随风飘动。
刘庆脸色变了。
杨瓒叹息一声,极是惋惜的拂过剑柄。
“此剑乃天子所赐。”
翻译过来,甭管剑穗是不是后来绑上,如此大咧咧踩在脚下,当真好吗?
刘御史脸色青白,嘴唇颤抖。
杨瓒不禁摇头,所以说,走路看天,鼻孔观人,当真不可取。
十几双眼睛看着,刘御史无从抵赖。
严格按照律令,就地摘去乌纱,除去官袍,打上十杖二十杖都是轻的。
最后,是杨瓒念及同僚情谊,不追究前时冒犯,宽容大度,放对方一马。
刘庆表情扭曲,仍要拱手感谢,自请面京城而跪,五拜叩首,并上疏自陈过失。
“国朝之法,庙堂之规,不可轻废!下官身为御史,更不可违背,必当严守法度,以身作则!”
“刘柱史实乃正直之人,本官佩服。”
“杨佥宪过奖。”
五拜之后,刘庆一身狼狈,灰溜溜离开。
纵然咬牙,也不敢再置一词,唯恐被杨瓒坑害。
三人走远,中军大帐忽传一阵大笑。
杨瓒转过头,目光扫过,险些晃花眼。
不得不感叹,文官看脸,武官养眼,着实是美好。
大笑之后,张总戎重现愁容。
杨瓒先是不解,待看过敕令内容,不由得眉间蹙紧。
许别部内附。
休战停兵。
以护卫送别部额勒进京。
仅这三条,足以让浴血拼杀的边军心冷。
京城内
朱厚照坐在乾清宫,想起日前早朝,文武以先帝施压,怒火难抑。
猛然起身,挥袖扫过奏疏,抓住桌沿,竟将整张御案掀翻。
第一百四十四章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面对群臣,退一步不是有商有量,海阔天空,而是得寸进尺,步步紧逼,该当如何?
朱厚照的选择很简单,直接犯熊。
子曰:父没三年,观其行,无改于父之道。
圣人学说,宋儒注释,一个“孝”字压下,朱厚照避无可避,银牙咬碎,也只能妥协。
弘治八年起,朝廷对草原的态度便是“优抚”。
凡部落内附,无论怀揣什么心思,一概接纳。
去年十二月,鞑靼叩边,兵犯蓟州。
京卫边军打了胜仗,朱厚照接到战报,兴奋得整夜睡不着,在内殿蹦高。动静太大,差点被皇后拎着领子,一把丢上矮榻。
翌日早朝,少年天子情绪高涨,兴致勃勃计划,再来一场御前献俘。趁新年祭祀之时,报知先帝,告慰祖宗。
哪承想,没等开口,就被群臣泼了一瓢冷水。
先帝之策,在于优抚。
兵祸不祥。
今贼虏幡然悔悟,得饶人处且饶人,彰显仁道。
如改先帝之策,善与不善,尽皆不孝!
奉天殿中,文武滔滔不绝。
朱厚照嘴唇发抖,手脚冰凉,脑袋嗡嗡作响。
群臣终于找回弘治年间的风光,头顶圣人牌匾,手举宋儒经典,旁征博引,字字有据。少年天子怒发冲冠,双眼冒火,硬是没有办法反驳。
怎么说?
先帝之策不对,对草原鞑靼理当拳打脚踢,打死一个算一个?
如果真这么说,奉天殿中怕会立即撞柱几个。
三位阁老眼观鼻鼻观心,似两不相帮。
这种沉默的态度,其实已在向天子表明,他们更倾向朝臣,希望继续弘治朝所行之道。
究其根本,弘治帝下旨优抚,提议施行都需经内阁。今上登位不到两年,就要大刀阔斧进行更改,别说刘健谢迁,李东阳都有些皱眉。
三人所想,非是完全压制天子,而是国库存银,府库存粮,以及边军战力。
依递至文渊阁的奏疏,此战虽胜,也是惨胜。
鞑靼四千骑兵叩边,耗去蓟州全部兵力,还要加上四千京卫,以及营州两屯。如狼烟不息,再起战事,万全、大同、太原、宁夏等边镇都将告急。
天子承续大统,政未见兴,战事频起,实非祥兆。
明知会惹来天子恼怒,三人仍达成一致,这一次,不能再任由陛下“胡闹”。
连续数日,坐在龙椅上,朱厚照气得七窍生烟。几乎是抖着手,在圣旨上盖印。
退朝之后,砸毁半个西暖阁,仍不解气。
坐在御阶上,手托下巴,呼呼喘着粗气。
正在瞪眼憋闷,想捋袖揎拳,到暖阁前挥几个胳膊,丘聚弯腰进殿,送上东厂的条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