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杨佥宪的条件
刘庆晕倒后,即被大张旗鼓抬出中军大帐。
杨瓒收起金尺,行到帐前,清了清嗓子,大声斥责贼虏侵我国朝之心不死。
城下大败,不念陛下宽容,许其内附,不思感沐天恩,反以怨报德,恩将仇报,假以牧民之口,告边军杀良冒功。更蒙骗监察御史,意图扰乱军心民心,坏边镇隘口。
事情败露,犹不知悔改,反蛤蟆夜哭,锻炼罗织,一口咬定是刘柱史授命。
幸亏张总戎火眼金睛,洞察秋毫,明辨真伪,面指其心恶毒。
“其居心险恶,盅虿之谗,十恶不赦!虽斩不偿其罪。”
“刘柱史为人刚正,忧国忧民。一时不察,被其蒙蔽,实痛心疾首,恨之切骨。直言枉负圣恩,痛悔交加。”
故而,气恨难平以致晕倒,便十分容易理解。
“贼虏之恶,万死难赎!”
杨御史正气浩然,言之凿凿。
滔滔不绝之下,直将贼虏打上万恶标签,该劈十八道天雷,被闪电打成飞灰。
群情激愤,同仇敌忾,通斥贼子可恶,当杀!
日前营中嘈杂,城外起火,一片兵荒马乱,以及刘柱史脸上明晃晃的三道淤痕,都被选择性忽略。
杨佥宪言是贼子居心险恶,蒙蔽监察御史,意图扰乱军心民心,众人一律点头。
杨御史说刘庆被气昏,那就绝不是被抽昏。谁敢提出异议,直接拳头招呼。
镇虏营上下,无论指挥同知,千户百户,还是总旗步卒,都是一同历经厮杀,举刀对抗鞑靼,战场里结成的交情。
有一个算一个,为同袍,为自身,都不会揭穿杨瓒之言。
况且,刘庆两度进营,都是双眼望天,鼻孔对人。其来意不善。众人心知肚明。早对他看不顺眼,憋一口闷气。
现如今,甭管是气昏还是被抽昏,总之是大快人心。
这个情况下,高兴且来不及,没人会深究,也不可能深究。
“刘柱史一心为国,嫉恶如仇,当为我辈楷模!”
军汉不善言辞,说不出个五四三,营中还有主簿文吏,不乏体会上官之意,能言善道者。
不过半日,“刘柱史误信奸贼,险酿成大错”之事,便在镇虏营传播开来。
将官卫卒乃至役夫边民,都晓得这位“刚肠嫉恶”,被贼虏生生气昏过去的监察御史。
真假与否……有关系吗?
众人只需晓得,杨佥宪一心为大家考虑,功劳赏银一概不缺,祸患都被扼杀在萌芽,已然足够。
虚言如何?
指鹿为马又如何?
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用命换来的实惠,被轻飘飘几句话断送,甚至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才该拼死一争,抽刀子杀人!
杀良冒功?
哪来的良?
别部附庸,京卫和营卫不了解,边军却是几番照面,打久了交道。
夏秋放牧,冬春为匪。
抢劫粮食牲畜,杀起人来,眼都不眨一下。
戍卫边塞,见多扬鞭放牧,挥刀杀人的“牧民”。
现下,别部战败,营地被烧,阿尔秃厮随时可能再至,附庸部落失去庇护,乞求内附,不过是权益之举。
等到仇家退走,从大明得到足够的好处,部落恢复元气,九成以上会刀口转向,冲破边军,抢劫边民,举部叛回草原。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例两例。
凡在边塞戍卫五年以上,都能举出先降后叛的白眼狼。提醒新兵,豺狼性恶,改不了吃肉,一时心软必遭反咬。
战场之上不能犹豫,战场之下更不能迟疑。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军汉都能懂得的道理,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却不明白。
不是万不得已,杨瓒也不想撸起袖子,冒险施行此计。稍有不慎,即是举朝为敌。
只能说逼到份上,不想被活活气死,只能抄起家伙开揍。
对手是谁,已不重要。
与顾卿商定之时,杨瓒便知道,第一子落下,再无回头路。
棋局既定,哪怕对上六部九卿,甚至内阁,他都要一步接着一步,继续走下去。
刘庆被抬走,安置在右营一座军帐。
张铭提起长刀,领护卫策马出城,巡逻墙子岭一带,搜寻漏网之鱼。
城外营地被烧,壮丁被万户亦卜剌杀死,妇孺被徐姓商人带往草原,本以为扫清收尾,结果仍被刘柱史找上门来。
这次是个冒牌货,难保下次不是别部牧民。
怀抱侥幸心理,实非聪明之举。
思量一番,张总戎亲自领兵,誓要将镇虏营四周清扫干净。
出城不久,遇到应城伯孙钺。
知晓对方接到敕令,将接替战死的温总戎镇守蓟州。张铭打马上前,一拳捶在孙钺肩上。
“你这杀才,到底遂心!”
孙钺大笑,反捶回去。
“京城的日子,我实在过不惯。朝堂上的那些弯弯绕,见着就心烦。不如仿效先祖,戍卫北疆,为国杀敌!多杀几个鞑靼,将伯颜逐走漠北,才不负皇恩,不愧对先祖留下的这杆长枪!”
“自土木堡之后,贼虏益发猖獗。”
“是啊。”
“那些草场,本都是我朝的州县卫所。”
两人拉住缰绳,向东眺望,磨刀峪之外,本为国朝疆土,却连年被鞑靼蚕食,直逼城下。
洪武、永乐乃至宣宗年间设立的衙门卫所,营台地堡,现都孤立荒原。风吹日晒,为鞑靼马蹄践踏,均成残垣断壁。唯在朔风飞雪中,追忆洪武之威,永乐之盛。
不至朔北,不晓雪冷。
不睹边塞,未感耻寒。
身为功臣武将后代,眼睁睁看着边塞被侵,先祖打下的疆域失于己手,如何不痛心?
偏朝中多是“怀仁”之辈,即便打了胜仗,也要讲究仁义道德,实行优抚,许心怀鬼胎之辈内附。
牧民可怜?
死在“牧民”刀下的边军边民,谁来可怜?
长居京城,看不到北疆,行优抚之策,恰如东郭兼爱豺狼,可笑得令人痛心。
张铭孙钺并马而立,都未出声。
眺望覆盖白雪的草原,胸中似有烈火燃烧,神情却愈发的苍凉。
他们都知道,杨瓒所行实为险策。
但是,为血洒蓟州的千百英魂,为无辜枉死的边民,为堆叠在城下的尸身,终选择站在杨瓒身后。
行之无悔,义无反顾。
朔风起,飞雪渐急。
孙钺打马回营。五日后,他将前往密云,掌武将印,镇守蓟州。
张铭掉头向北,继续巡视荒原。
寒风呼啸,似刀划过脸颊,不觉半点疼痛。
镇虏营中,几名军汉提着木桶,扛着铁铲铁锹,走到中军大帐前,铲起冻结的血水,收起断头尸身。
忽然,一个老边军停下动作,皱起眉头。
“不对。”
余下人抬头,面露不解。
哪里不对?
“这是个汉人。”老边军道。
“什么?”
“看虎口。”
尸身尚未僵硬,老边军翻过牧民掌心,指着虎口和指腹,道:“一看就知道,这是握锄头的手。鞑靼手上的茧子,可不是长成这样。”
话落,又扯开皮袍,查看过肩头痕迹,几名军汉都沉默了。
片刻,有人恨恨的唾了一口。
“十成是个汉贼,便宜他了!”
鞑靼固然可恨,叛国之人更加可恨。
圣祖高皇帝打下江山,和鞑靼的祖先是死仇。几代的仇怨,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固有的矛盾,非轻易可解。
身为明人,不思保家卫民,反背弃家国,投靠仇敌,祖宗都要蒙羞。
“这样的还收什么尸,合该丢去草原,送进狼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