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汉们点点头,继续铲雪,不再多言。
少顷,积雪铲净,军汉们提出木桶,走出城门,架起一堆干柴。
火光点亮,浓烟升起。
很快,尸体便被火焰吞噬。
寒冬腊月,雪积三尺,最厚的地方能没过膝盖。
土地冻结,铲子下去,似敲在岩石上。别说挖坑,连块土都铲不起来。
尸身只能火葬,骨灰装进陶罐,待春暖再行安葬。
对叛国之人,军汉极是痛恨。不是上官下令,压根不会为他捡骨。
化成灰,洒在城下,被人踏马踩,才是该有的下场!
入夜,刘庆醒来,脸颊上过药,没有肿起,仍是火辣辣的疼。
撑起身,仔细四周打量,发现身在陌生军帐。
下了矮榻,几步走到帐前,掀起帐帘,门前守卫听到动静,当即架起长矛,将他挡了回去。
“尔等安敢!”
踉跄两步,刘庆怒目而视,高声道:“我乃朝廷命官,尔等无视王法,将我囚禁在此,究竟何意?!”
无论刘庆怎么叫,怎么喊,守卫半声不吭,依旧架着长矛,不许他走出一步。
最后,刘柱史喊得嗓子沙哑,喉咙冒烟,不得不退回帐中。
拿起茶壶,竟空空荡荡,一滴水没有。
气得丢到桌上,坐回榻边,恼怒之余,心中开始打鼓。
身陷此地,随行文吏护卫都不见踪影,根本无法传出消息。
刘柱史摸着脸上的伤痕,生出不祥预感。
难不成,对方打算一不做二不休,真要杀了他?
不!
不会!
刘庆连忙摇头,脸色却变得煞白。
思来想去,不由得开始后悔,送出弹劾奏疏,该尽速返回京城,要么就去大同。偏偏为了名声,主动跳进火坑!
以为失算,刘庆愈发懊恼。
思及杨瓒所言,又添一层恐惧。
如果,只是如果,真如杨瓒所言,蓟州延庆州均牵涉在内,回京的同僚怕是凶多吉少……
接下来三日,刘庆困在帐中,如笼中之兽,愈发感到焦躁。前路不明,生死操于他人之手,命运似风雨飘摇,当真是蹀躞不下,忐忑不安。
守军轮换几班,帐外的脚步声清晰可闻。
刘庆仰倒在榻上,浑身无力,犹如火烤。
从怒叱到沉默,从强作镇定到面露惶恐,不过两三个日夜。
偶尔帐帘掀起,役夫提着木柴,更换火盆。从头至尾低着头,不看他,也不发一言。
桌上的茶壶依旧是“摆设”。
三日来,役夫更换六七次火盆,却没给他送过一顿饭。
风卷帐帘,时而有肉汤的味道飘入鼻端。
刘庆更是饥饿难耐,腹鸣如雷。
口渴还能融雪。腹饥,总不能啃木头咬皮带吧?
倒在榻上,刘柱史饿得头晕眼花,动动手指都觉费力。
惶恐之下,甚至开始怀疑,杨瓒不动刀子,也不露面,是想活活饿死他。
他是脑袋被门夹了,才惹上这个煞星!
到第四天,刘庆终于撑不住了。
决心抛下坚持,不要自尊,有人再来,必须主动开口。哪怕是碗清粥,也好过继续煎熬。
未料想,帐帘掀开,进来的却不是役夫,而是杨瓒。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对比杨瓒红润的面色,刘庆连站都站不稳,又怒又急,脸上淤痕更疼。
“刘柱史。”
杨瓒面带笑容,走到桌旁,立刻有长随上前,移过一只木凳,还将凳面擦了擦。
“大人坐。”
这且不算,一只食盒摆到桌上,盒盖掀起,热腾腾的面饼,裹着胡椒味的羊汤,切成薄片的羊肉,连着筋的羊骨,一样接着一样,陆续摆到面前。
此时此刻,刘庆饿得能啃树皮。平时扫都不扫一眼的陋食,让他双眼通红,恨不能扑到桌旁。
肉汤的香味愈发浓郁,口水不自觉分泌。
刘庆表情难堪,肚子叫得山响。
勾起嘴唇,杨瓒拿起调羹,舀起一勺羊汤,十分自然的——送进自己口中。
刘庆瞪大双眼,眼球布满血丝。视线随着汤勺移动,好似随时会扑上来,为一碗肉汤同杨瓒拼命。
“饿肚子的滋味不好受吧?”
饮下羊汤,杨瓒擦擦嘴,看向刘庆。
“我想,经过这几日,刘柱史应有深刻体会。”
刘庆的脸色由红变青。
“士可杀不可辱!你休想侮辱于我!”
“非也。”
摇摇头,杨瓒示意长随退下,垂下眼眸,一下一下搅动羊汤,笑容微凉。
“仅是三日,刘柱史便耐不住,可知边塞之地,千万将士,几乎常年不得饱腹,过的都是这样的日子。”
刘柱史不言,看向杨瓒,意图探明对方用意。
可惜的是,香味飘散,肚中轰鸣,注意力实在难以集中。
“刘柱史奉旨查大同边储,可曾查出什么?”
“……”
“不想说,不敢说,还是不能说?”
刘庆咬牙,眼底闪过火光。
“你究竟想说什么?”
“说什么?”杨瓒眯起双眼,笑容更冷,“我只想让刘柱史体会一下,饿肚子是什么滋味。”
“你?!”
“本官祖籍宣府,祖上即为边民,深知边塞苦寒。天灾连年,民屯不丰,军屯少产,军饷拖延,更少有足额。朝廷地方伸手,几是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将官吃空饷,屡禁不绝。”
说到这里,杨瓒顿了顿,声音愈发低沉。
“边军饿着肚子,仍要戍守北疆,对抗鞑靼,以命卫民!身为监察御史,刘柱史当真看得过眼?”
“此事当上奏兵部户部,同下官何干?”
“无干吗?”
杨瓒冷笑。
“朝廷令尔查边储,查的是什么,刘柱史当真不知道?”
刘庆再次沉默。
“我可以杀你,如同捏死一只蚂蚁。在你死后,更可上疏朝廷,言你被贼虏收买,构陷同僚,坏我边防。”
“你敢?!”
“不敢杀你,还是不敢上疏?”杨瓒看着刘庆,冷笑道,“贼虏是你带来,弹劾奏疏是你递上,蓟州延庆州文武俱可为证,你来说说,本官有何不敢?”
“你……我……”
刘庆脸色惨白,无言反驳。
“本官早说过,留你在镇虏营,是救你一命。”
说话间,杨瓒自袖中取出几页纸,摊开来,赫然是刘庆的上疏。虽是抄录,内容却一字不差。
“刘柱史可看到了?”
慢条斯理展开纸页,杨瓒看向刘庆,道:“不妨告知刘柱史,三名别部牧民都死在路上。护送之人,亦被闯入蓟州的鞑靼游骑杀死。刘柱史的两位同僚大难不死,正在平谷养伤。据瓒所知,其有意举发刘柱史同鞑靼勾结,意图扰乱边镇。”
“奸邪小人萋菲贝锦,恶意中伤,血口喷人!”
“物证人证俱在,何谓恶意中伤,血口喷人?”
“你?!”
“我什么?”杨瓒侧首,笑容温和,愈发显得俊雅,“若我放你出镇虏营,无论归京还是折返大同,两日之内必遇贼匪。是生是死,实难预料。”
“你威胁我?”
“不是威胁,是提醒。”
杨瓒摇摇头,为不被理解感到遗憾。
刘庆狠狠咬牙,后槽牙几乎磨碎。
“说这么多,你究竟何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