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一件心事,朱厚照神清气爽。无心睡觉,干脆换上常服,摆驾坤宁宫,和皇后研究食谱。
长安伯府内,烛光摇曳。
小少年杨廉捧着圣旨,正身端坐。
看着侄子,杨瓒抿了抿嘴唇,想好的安慰之言,都没能出口。
“四叔放心,侄儿定不负皇恩!”
杨廉起身,正色道:“明日起,侄儿便请教府内护卫,勤学武艺!”
“廉儿,无需这般急。”
“要得!”小少年握拳,雄心万丈,“请四叔帮忙,寻国律刑典,侄儿必当日日研读!”
杨瓒讶然,忽觉哪里不对。
“廉儿,为何要学这些?”
“锦衣卫稽查百官,搜罗情报,惩治犯官,自当明典。”
杨廉义正言辞,杨瓒眉头皱得更深。
“何人教你这些?”
“回四叔,是顾叔。”
顾……叔?
“四叔奉召觐见,顾叔告知侄儿,他与四叔莫逆,鸾交凤俦。侄儿唤伯爷,未免过于生分。在家中时,顾叔曾向祖父提及,收侄儿为义子,祖父没有答应。”
杨瓒:“……”
“四叔?”
“你且去休息,此事明日再议。”
“是。”
杨廉行礼,退出厢房。
杨瓒站起身,他必须和顾指挥聊一聊,立刻,马上!
第一百六十三章 杨御史黑脸
与侄子沟通之后,杨瓒怒气上涌,忘却武力值,以身犯险,直闯龙潭虎穴。
其结果,完全不必多说。
杨御史同顾指挥秉烛促膝,彻夜“恳谈”,以致力有不支,卧榻不起。
身体不适,起不得榻,自然出不得府门,更上不得早朝。
翌日,杨瓒卧在榻上,沉睡不醒。
递送吏部的假条,都由顾指挥代写。
若是看到顾指挥一笔字,杨御史必心生感慨,在顾伯爷面前,蓟州主簿的仿写,只能算做小儿科。
什么叫真假难辨,以假乱真?
这就是。
签文书的许郎中,怀疑的看看“假条”,再看看一身锦衣,肤如润玉,艳色更胜往昔的顾伯爷,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提笔落字,提交上官。
“都察院佥都御使杨瓒,染恙,准假一日。”
文书盖印,事情办妥。
顾伯爷颔首,满意离开。
寂静无声,落针可闻的吏部值房,刹那冰雪消融,云开雾散。
紧绷的气氛,终于缓和。
当值的两名郎中,数名文吏,同时擦去冷汗,吐出一口长气。
刚入值房,未等坐稳,便遇锦衣卫上门,更是北镇抚司指挥使,众人都惊吓不小。
莫非有人犯事?
户部兵部礼部轮番过筛子,终于轮到吏部?
好在顾指挥此行不是找茬,也不是抓人,而是为杨瓒“递假条”。
“有言杨御史行事不羁,身为御史,却同锦衣卫过从甚至密,果真不是虚言。”
许郎中站起身,活动两下手脚,暗道,万幸,虚惊一场。
刚刚升调回京,便遇上锦衣卫,恐非吉兆。
“锦衣卫且不算。”王郎中道,“许兄外任九年,久在贵州,怕是不晓得京中情形。这位杨御史实非寻常人。才具斐然,一言一行皆非同一般。”
“哦?”
许郎中早听过杨瓒大名,正愁在京城没有根基,打探不到消息,寻不到可靠的门路。听同僚主动提起,立刻打起精神。
“内中详情,在下确不曾闻,还请王兄指教。”
“指教不敢当。”王郎中道。
“兄台入京述职,时日不长,镇日在部中忙碌,知晓的定然不多。兼杨御史奉圣命北上,在蓟州抵御鞑靼,自去年至今,数月未在京城。每有消息,也是北疆军情。许多事情,寻常不言,自无从得悉。”
“烦请王兄细说。”许郎中拱手,诚心求教。
见许郎中现出几许迫切,火候已到,王郎中不再卖关子,继续道:“这杨御史,是弘治十八年探花,与兵部郎中谢丕,国子监司业顾晣臣同列一甲。”
“不及弱冠,少年登科,仅翰林学士文渊阁制诰杨廷和可比。”
“一篇论商,殿试大放异彩。”
“先帝甚爱其才,钦点一甲探花,并金口赐字,赞其美玉良才,国之栋梁。不拘年岁,敕其讲读弘文馆,与皇太子读书,几番恩赏。”
“大行之前,更赏下金尺。”
说到这里,王郎中加重语气,“其圣眷,甚过状元榜眼。”
“嘶——”许郎中倒吸一口凉气。
“杨季珪由翰林入仕,立身朝堂,为官不到三载。先往江浙剿匪,后至蓟州抗敌,立下功劳无算。由翰林院编修连升数级,今至正四品佥都御使,远在你我之上。”
“厂卫之余朝堂文武,无非天子鹰犬,避之唯恐不及,遑论结交。偏这位杨御史特立独行,同锦衣卫莫逆,更与两厂提督交好。”
“据言,御前几位大伴,都同其略有交情。”
“为人处世,手段非凡,文武两班都要甘拜下风。”
说到这里,王郎中再次顿住,几步走到窗口,确定文吏离得远,左右值房也是门窗紧闭,方才回身,压低声音道:“朝堂之外,纵然是阁老,觐见圣驾也非易事。换成这位,手持御赐腰牌,直入乾清宫!”
“什么?!”
许郎中满面惊讶,惊呼一声,似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王郎中难免有一丝得意,却没表现在脸上。话锋一转,道:“我与兄台是同榜,也算半个同乡。将出肺腑之言,如有冒犯,还望兄台莫怪。”
“王兄请讲。”
“如你我这般,寒门起身,座师告老,同榜同乡多是碌碌,左右并无可帮衬之人。”
许郎中默然。
显然,王郎中所言俱是实情,也是他的痛处。
“虽官居五品,可立朝听政。然欲晋身显达,仍是不够。”
潜台词,自身持正,勤于公务,博取官声,只是基本。寻求门路,结交朝中也是必须。
被道破心思,许郎中现出几分尴尬。
“贤弟是好意,我又岂是蒙昧之人。”
“如此,我再同兄台说几句实话,”王郎中道。
“杨季珪得道两代天子看重,圣眷正隆。本身有实才,堪谓王佐之才,将相之器。行事却非同我等。除同年同榜,不喜结交文人。反同厂卫武人,乃至勋贵频繁走动。”
许郎中蹙眉,没有表示意见。
王郎中眼神微闪,道:“兄台可知,他在京中并无私宅,至今借居长安伯府。”
“长安伯……可是方才离开的顾指挥使?“
“正是。”王郎中点头,道,“其行事如此,兄台如要投帖拜见,还需三思。”
先时一番剖析,字字句句极是清楚。最后一言,却颇有些模糊。
三思为何?
立下决心,与之保持距离,坚定文人“清正”;亦或为拓宽前路,抛却顾忌,与其并轨而行?
无论选择哪种,都需仔细衡量。
至于不偏不倚,立在中间线,无异于放弃前途,实不可取。
许郎中陷入沉思,王郎中不再多言。
这番话,曾在脑中几番轮转,既是说给前者,也是讲给自己。
今上践祚两年,内阁六部,多为前朝老臣。
表面看,朝堂之上,仍延续弘治朝格局,并未轻易打破。
实际上,但凡有些见识,都会明白,内阁相公,六部尚书,都已有了春秋。少则一年,多则几载,都将告老乞致仕。
位置空缺,谁将填补?
以今上行事,必属意少壮之人。
前番蓟州论功,武臣勋贵均升官封赏,中官亦未落下。独三位监军,只赏金银,赐绮衣,官职始终未变。
朝中不是没有议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