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公嘿嘿冷笑,还想要?没了!
“诸卿以为此粮如何,可种否?”
话音落下,朱厚照探出手,从食盒取出一棒煮玉米,当着群臣,大口吃起来。
玉米的清香,很快飘散殿中。
顾世子闹事策马,再无人计较。左右文武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番粮之上。
想起不久前分下的甘薯,集体双眼发亮。
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明船队
先有甘薯,后有玉米,两种番粮的出现,实在令人振奋。
下田可种,均可高产。
满朝文武仿佛能够预见,自宣宗之后,始终困扰国朝的水旱天灾,民生艰困,军饷不足,盗匪四起等问题,终于有了解决途径。
只不过,没有亲眼见证两种作物的实际产量,单从皇庄记录,以及蓟州呈献的簿册中推断,到底不够直观,缺少底气。
甘薯且罢,经皇庄种植,仓库中的数量,运粮官员都曾见过。
没去过皇庄,顺天府中也有实物。
玉米远在蓟州,依奏疏所言,种子分散种植,每个农人仅得十几二十株,亩产全靠推算,与实际定有出入。
这种情况下,变数委实不小。贸然取信,存在风险。
杨瓒请于皇庄试种,首要目的,是为培育良种。其次,即为给众人一个直观印象。甘薯、玉米皆可丰产。
无需上田,中田、下田都能栽种。
比起推算,产量只多不少。
不会误农时,也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大可放宽心。
如果能寻到土豆,哪怕是土地贫瘠的府州,缺粮问题也能缓解。
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此之前,朝廷需立下法度,制定规则,先常识种植。再以赈济方式,将番粮下发民间。以此让百姓树立信心,这些舶来的番粮可以种植,亦能饱腹。
“众卿以为如何?”
啃完玉米,朱厚照拭过嘴角。
昨日,杨瓒的一番开导,对他而言,无异于醍醐灌顶。
思索一夜,少年天子豁然开朗。
登基之初,他便立下志向,欲做不世明君,垂统万民。更要仿效太宗皇帝,饮马草原,驱逐恶邻,扬威海外,令四夷臣服,八方来朝。
未着手,只凭想象,他以为很简单。
天子施政,最大的阻碍就是朝臣。只要压服群臣,犟过阁老,便能随意而行,达成所愿。
但事与愿违。
随时间过去,渐渐熟知民情军政,愈发了解泱泱国朝,内忧不息,外患难平,民军百姓生活艰困,盛世之下,存在诸多问题,朱厚照的思想,蓦然发生转变。
历史上,朱厚照有过类似经历,生出同样担心,却无力对抗,更挣不出桎梏,无法找到出路。
憋闷之下,只能用偷跑出京的方法,调兵遣将,临阵御敌,保土卫疆,将鞑靼驱逐漠北,几十年不敢大举犯边。
这样的功绩,留在史书上,仅是“杀敌一人”,“顽劣不堪”的记载。
现如今,姓杨名瓒的蝴蝶振动翅膀,桎梏开始松动。
年轻的皇帝,终于能活动开手脚,处理政务的方式,对群臣的态度,随之发生改变。
刘公公遭几顿狠抽,奸宦之路遇阻,转而向贪官法发力,终究没能成为立皇帝。
没有八虎横行,戴铣没有廷杖染血,玉阶前殒命,韩文等朝臣没有因上言罢官。
王守仁也没有触怒刘瑾,贬谪龙场驿。
相反,阴差阳错,因南下剿匪,王参议竟同刘公公结下另类“友情”。
刘健谢迁没有怒天子不争,愤而乞致仕。
李东阳没有独留朝中,陷入四面楚歌,被学生断师生情谊。
江浙海贼被剿,倭贼只能小打小闹,难成大势。
北疆鞑靼被逐,蓟州一场大战,别部成为历史。阿尔秃厮部掀起内讧,鞑靼各部陷入混战。
兀良哈瓦剌趁机举兵,伯颜小王子内忧外患,连战数场,实力大为削减。最后,竟如丧家之犬,被迫向漠北迁徙。
只不过,想要在漠北安家,先要甩掉兀良哈追兵,后要绕开瓦剌截堵,最后,还要揍飞想趁机占便宜的乌斯藏。
至此,正德朝时期,困扰朝廷的诸多问题,已被解决半数。余下,便是小冰河期加剧,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地震洪水,粮食绝收,饥民遍地。
历史上,明朝的灭亡,天灾是重要原因之一。
若不是朝廷没钱,崇祯帝不会下令地方裁员。
没被裁员,失去生活来源,李闯王自会安居本职,兢兢业业,在基层公务员的岗位上打拼。
养家糊口就够费神,压根没时间扯旗造反。
不是李闯王打入顺天,野猪皮的子孙,还要继续在关外渔猎。华夏传承几千年的文明,也不会被野蛮的“主子”“奴才”打断。
天灾是一则,人祸更不能忽略。
杨瓒闪动翅膀,不只影响朱厚照,满朝文武也被潜移默化。
如立志抱大腿的吏部郎中,都十分明白,想得杨御史赏识,贪墨是大忌。
偶尔捞取外快,吃相也不能太难看。
圣祖高皇帝定下的薪资太折磨人,靠着俸禄米粮,偏远地区还能凑合,繁华一些的州县,都得补丁盖补丁,餐餐数米粒。
遑论京城。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单靠俸禄,养活一家老小尚且不能。如何礼尚往来,结交人情?
朱厚照几度提及,复圣祖高皇帝之法。但在实行过程中,却要考虑实际问题。
毕竟,朝廷运转,需要官员办事。
水至清则无鱼。
粗俗点讲,想要马儿跑,就得给足草料。
好在,这个问题也有解决途径。
想到杨瓒递上的奏疏,双屿卫送来的快报,朱厚照俯视群臣,嘴角勾起,底气相当足。
“众卿以为如何?”
事情可一可二,不能再三再四。
天子两番问话,无论赞许反对,殿中文武自要给出反应。
“陛下,番粮固好,然推广京畿尚需时日。”
简言之,饼虽大,没下锅,不敢言味道如何。
朱厚照登基以来,户部官员屡次犯事,接连过筛子,从侍郎到郎中,走马观花一般,换了三四任。
唯有户部尚书韩文,如定海神针,始终屹立不摇。
韩尚书为官清正,知天子关心民生,大感欣慰,说话办事愈发务实。
最直接的表现,朝堂之上,韩尚书的发言越来越简单,却往往能一针见血,扎得人肉疼。
“韩卿家所言甚是。”
朱厚照点头,关于这一点,心中早有腹案。
“玉米先于皇庄宫庄种植,明年择粮种发边卫。”
“甘薯发京畿,丰产得粮,运太原大同宁夏等地。”
“朕得奏报,有州府遇水旱灾情,大雪冰雹,粮食绝收。敕令地方官员,查勘实情,视情况减免明年税粮,予以赈济。”
“条陈属实,由国库发谷粮,内库发灾银。”
海匪藏宝堆满库房,载满银矿石的海船接连返回,朱厚照完全不差钱。
“陛下圣明!”
“朕有言在先,”朱厚照微向前倾,扫视群臣,沉声道,“灾银足额下发,必送至灾民手中。敢有贪墨,绝不轻饶!”
“地方府州县衙,如胆大妄为,表面免税,暗中摊派杂费,滥发役夫,更要罪加一等!”
群臣垂首,暗中嘀咕,这些台面下的手段,天子如何得知?
厂卫?
一定是厂卫!
朱厚照不给众人反应时间,继续砸下重锤。
“贪墨五两者,抄家闲住;贪墨十两者,罢官流放;贪墨十五两以上者,砍头弃市!女眷充官婢,男丁戍边,三族之内,五代不许科举!”
扫视群臣,朱厚照目光锐利,洞幽烛微。
“朕非虚言,说到做到!”
“臣等遵旨!”
群臣三拜,天子当殿口谕,圣旨交内阁草拟,再由翰林院抄录,发三都及地方官衙。
一通大棒砸下,群臣表情肃然,显然绷紧神经。
朱厚照达成目的,忽又勾唇,话锋陡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