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刘阁老,不客气点讲,以现下的杨瓒,连刘健的一根指头都比不上。想要劝服朱厚照,以防这位真的上房揭瓦,只能另寻办法。
“殿下。”杨瓒上前一步,道,“孔圣人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朱厚照瞪大眼睛,似是不相信杨瓒会这么说。
孤没听错吧?
忽略朱厚照的表情,杨编修继续道:“告子亦言,食色性也。”
朱厚照终于确定,他没听错。
哪怕读书不怎么上心,《礼记》和《孟子》中的话,还是能记下不少。
“杨编修不生气?不认为孤之行不端?”
杨瓒一口气堵在嗓子眼,原来这位也晓得此行不端,仍是明知故犯?
默念三声:不生气,不和太子生气,不和太子这小屁孩生气!
“殿下,《孟子》有载,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殿下之年,好奇于此,乃人性之本,圣人亦有佐言。”
杨瓒这么说,朱厚照反倒更加不好意思。
“杨编修,孤也晓得应该勤学。”朱厚照端正坐好,将面前的书推到一边,“但孤实是烦闷。”
翻译过来就四个字:学不进去。
“殿下之意,臣知晓,亦能体谅。”
“杨编修知晓?”朱厚照眼睛亮了。
这些话他不敢同父皇说,不能同母后说,东宫的讲学更不能提,否则会被之乎者也烦死。这种情况下,无论翰林学士还是谢丕顾晣臣,自然都没能闻得太子心声。
唯有杨瓒,自恩荣宴,就让朱厚照觉得亲切。哪怕对方故意表现得严肃刻板,也是一样。
烦闷却无人可开解。越是无人开解,便越是烦闷,自然也更学不进去。
纵向对比明朝君主,在明中期以后,能体现老朱家军事天分的,实是凤毛麟角,朱厚照绝对能算上一个。
朱厚照爱玩好动不假,但继承了明太祖和明太宗的基因,又有个智商极高的亲爹,只要能扳正性子,未必不会有所作为。
又扫一眼被推到一旁的《莺莺传》,杨瓒再接再厉,道:“臣斗胆,如殿下这般年纪时,也时常苦于困坐书斋。读书之时亦被夫子斥心不静,难成大才。”
“杨编修也曾如此?”
“自然。”杨瓒点点头。
朱厚照更觉兴味,见杨瓒仍然站着,立刻让谷大用搬来圆凳,刘瑾沏来茶水。
“杨编修快坐,喝茶。”
“谢殿下。”
杨瓒大方坐下,接过茶盏,向谷大用颔首。转向刘瑾,虽是面上不动,心中仍是不喜。
有人天生就是对头,彼此互看不顺眼,无需找任何理由。他同这位公公八成就是如此。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杨瓒同朱厚照对坐饮茶,大方道出儒学中的枯燥和趣事,重点提及杨小举人被打手板的经历。
非是他要“吓唬”太子,实是杨小举人的记忆太深。
手肿得馒头一般,怎生惨烈。
“杨编修被儒师打过?”朱厚照惊诧,原来探花郎也有这般黑历史。
“盖因臣不耐寂寞,心有旁骛,无法专注。”
“可疼?”
“这个……自然是疼。”杨瓒顿了顿,“臣每每忆起,仍是心存余悸。”
朱厚照咋舌。
“竟是无人管吗?”
“殿下,师严方可育才。”
杨瓒暗道,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终于转到正题。
“臣性拙,蒙师赠言,勤能补拙。臣性愚,儒师告诫,愚不为媸。大丈夫立身敦厚,存心朴实,谁能以愚丑尔?”
说话时,杨瓒立起身,肃然表情。
“臣曾闻得警言,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冶之金终归型范。殿下之苦,在于古书艰涩,晦意难懂。依臣之见,不若分门别类,从浅拾起,文武相合,自可融会贯通。”
“杨编修之言,未曾有人提及,孤也未曾想过。”朱厚照老实承认。
“殿下,《礼记》有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荀子》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见朱厚照似有体悟之意,杨瓒加重语气,道:“大鹏展翅,扶摇万里。陛下万乘之尊,辛劳国事,勤政忧劳。殿下承高皇帝血脉,怀纯孝之心,必拥翱翔万里之志。”
教习太子,绝不能急躁,更不能强硬。要软硬兼施,该夸要夸,该借力就要借力。
说家国边患,未必能马上奏效。提及弘治帝,必能有几分触动。
效果能持续多久,杨瓒无法估计。但如先前所说,不积跬步不至千里,不积小流不成江海。日积月累,哪怕是块顽石,也能凿出孔隙。
朱厚照沉思许久,终立起身,深吸一口气,郑重道:“请杨编修教我。”
“殿下有命,臣必尽心竭力。”
杨瓒行礼,同时推翻之前的“教学计划”,笑对太子道:“殿下,今日便同微臣论一篇孝经,如何?”
“善。”
论其他书,朱厚照会很快失去兴趣,但说孝经,恐怕杨瓒都没他背得熟,了解得透彻。
“圣人言:夫孝,德之本也。”
杨瓒开宗明义,朱厚照马上接起。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见朱厚照兴致颇高,杨瓒微微点头,干脆将“主场”让给他,让他说个痛快。
观念有别,方法随之变化,体验自是不同。
往日朱厚照在文华殿讲学论经,从未曾如此思路明晰,言语通达,酣畅淋漓。
待论过诸侯章,午时早已过半。
谷大用和刘瑾几个一直关注滴漏,见太子兴致勃勃,丝毫没有停下之意,嘴巴张了几次,终不敢出声打扰。
换做平日,太子不喜读书,自不会怪罪他们。
今日却是不同。
这杨编修本领不小,竟能让太子殿下醉心经义。虽然可能只是半天热度,明日就打回原形,也足够让伺候在朱厚照身边的中官心惊。
惊讶归惊讶,午时末将过,太子再不用膳,他们这些人可都要吃挂落!
“殿下。”
或许是谷大用和刘瑾等人的目光太过怨念,杨瓒出声道:“将届未时,殿下当用午食。”
猛然被打断,朱厚照很是意犹未尽。
见杨瓒坚持,只好笑道:“杨编修不说,孤尚未觉察。”
“殿下用膳,臣暂且告退。”
“且慢。”朱厚照挽留道,“申时正,孤要听张学士讲《大学》。杨编修不如留下,与孤一同用饭。”
和皇太子一起吃饭,未必能吃得好。
杨瓒本想推辞,奈何朱厚照死活不肯放人。
弘文馆三日一轮值,想见杨瓒,至少要再隔两日。留下吃饭,饭后饮茶,还能多说几句话。
推辞不过,杨瓒只能应下。
皇宫的伙食,在复试时,杨瓒已见识过一次。再看朱厚照的午膳,杨编修确定,弘治帝勤政简朴皆非虚言。
菜式是洪武朝的定例,样式简单,分量略有缩减,不见山珍海味,更摆不满半张圆桌。米饭倒是极为可口。
杨瓒持筷,早有内官自菜碟中分拣,盛入小一号的碗碟,送到他面前。
食不言寝不语。
杨瓒专心用饭,期间发现,朱厚照的饭量有些惊人。虽然碗是小了点,但连吃三碗……皇家不是最注重养生,顿顿半饱?
等朱厚照放下饭碗,还听两个宦官道:“殿下今日用得少了些。”
杨瓒无语。
这还少,平时得多能吃?
难怪身体倍好。
碗碟撤下,中官奉上新茶。这次不是刘瑾,而是张永。
朱厚照谈性未减,奈何时间紧张。再不情愿,未时末也得返回文华殿。
“臣送殿下。”
朱厚照一步三回头,很是依依不舍。不知是谈性未尽,还是要面对张学士,心底发憷。
送走朱厚照,杨瓒整整官袍,欲返回翰林院。
行至中途,带路的小黄门突然停下。不远处,扶安正笑眯眯的站着,分明是等着截人。
“杨编修,咱家有礼。”
“扶公公。”
杨瓒笑笑,对弘治帝身边的人,他倒是混了个脸熟。
“陛下口谕,召杨编修乾清宫暖阁觐见。”
“臣遵旨。”
从偏殿到暖阁,距离略有些远,正好当饭后消食。
杨瓒教学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词,早由中官禀报弘治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