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地方,私聊。
拳头刀剑,床弩火炮,任君选择。
欧罗巴国王领主气得吐血。
“探险家”这一很有前途的职业,急速跌落谷底,几乎成为“死亡”代名词。不过,只要换个雇主,例如到明朝海船上工作,待遇完全不同。安全有保障,所得更是不菲。
当下,船厂只是计划,众人的目光,还在市货赚钱上。于“雄霸”的未来,尚无展望。
年轻的正德皇帝,刚刚熊到草原,尚未迈出国界。
明朝的海上怪兽,仍在蛰伏。
直接推动这一切的杨御史,眼见侄子大踏步迈向锦衣卫之路,实在无力阻止,正忧伤烦恼。
接下来两日,顾指挥安歇书房。
迫不得已,只能发挥锦衣卫专长,梁上潜伏,房顶揭瓦。
目睹此景,伯府上下,包括长史护卫,恨不能贴到墙边,充作石砖,化作背景。
第一百六十五章 杨御史之谋
正德二年,十一月庚子
天子下旨,内库出银,筑船厂,造海船。
为保工程顺利,令内官锦衣卫出京,监工各处。
内官监掌印太监丘聚,司礼监监丞韦敏,奉敕命,发内府大匠十人,普通工匠一百,役夫五百,前往登州卫,督造船厂。
临行日,天子赐两人蟒服金带,并赐手柄金瓜。
“凡有贪墨造船银,虐使工匠役夫者,尽可击之!”
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钱宁,因功升副千户,领校尉力士同行。东、西两厂各遣颗领班番役,护送工匠役夫南下。
“大匠月给银,并给谷麦。工匠月给铜钱口粮。役夫年给铜钱,月给粟米。遇农时,许役夫还家。不能还者,多给铜钱谷物。”
增改旧例,户部拟定章程,抄录无误,递交内阁。
三位阁老看过,确认可行,批蓝之后上呈天子。
朱厚照日渐勤政,司礼监秉笔掌印,作用只在分拣奏章,择紧要事,第一时送往乾清宫。
太监批红,曾被刘瑾用来操控朝政,现如今,再难起作用。
张永谷大用等又在御前得宠,与刘瑾分庭抗礼,甚至压过一头。彼此斗争耗费精力,哪有更多心思算计他人。
曾名震正德朝的“八虎”,张牙舞爪,鹰视狼顾,也只能互相开撕,或向贪官使力。
敢进谗言?
总得掂量一下,能否扛住杨御史手中一把金尺。
假使能撑住,也未必是好事。
毕竟,金尺狠抽一顿,顶多伤筋动骨,性命好歹能保住。换成匕首长剑,一扎就是一个血窟窿,闹不好,脑袋都要搬家。
如此憋屈的丢掉性命,到阎王殿前也没法说理。
对此,刘公公怨念最大。
天子遣丘聚韦敏往山东,高凤翔下福建,谷大用去广东,他则要二下江浙!
据悉,人选还是杨御史举荐!
提起姓杨的,刘公公下意识就会捂脸。
之前遇到傅容,那厮还,羡慕不已。言辞之间,口口声声表示,能同杨御史结交,委实了不得。
鸿运当头啊!
后槽牙咬碎,刘公公险些当场发飙。
了不得?鸿运当头?
敢情疼的不是你!
换你来!
金尺抽几顿,看你还羡慕个x!
咬牙归咬牙,圣命既下,不得违背。再是心酸,刘公公仍要打点行囊,准备南下,再往江南一行。
见随行名单中有傅公公,刘公公怒气上涌,更喷出一口老血。
遣西厂番子打听,得知是锦衣卫指挥使顾卿推荐,言其久在金陵,熟悉苏浙等地,了解各府州县官员,随行南下,大可为助力。
天子遂下旨,命其他同行。
听闻此言,刘瑾捶着胸口,气得掀桌。
姓杨的,果真是咱家命中克星。
人是由锦衣卫指挥使推荐,和杨御史无关?
他xx的无关!
旁人不晓得,他可是一清二楚!
杨御史和长安伯,“交情”好得能穿一条裤子。说这里面没有杨瓒的影子,打死刘瑾也不相信!
刘公公在西厂愤怒,头顶笼罩一团黑云,大小番子心惊肉跳,屏息凝气,走路都要踮起脚尖。
作为被戳小人的杨御史,分毫不知刘公公的怨念。
退朝之后,奉召至乾清宫,为天子讲述蓟州之事。言及四千鞑靼骑兵围城,镇虏营军民拼死一战,血染城头,声音渐哑,字字含泪。
讲到役夫以身堵住城门,少年同鞑靼同归于尽,已是声音哽咽。
朱厚照切齿咬牙,恫心疾首,握拳捶案,恨不能立即派遣大军,把伯颜小王子抓来,抽上几百鞭,碾成齑粉,告慰英灵之魂。
“朝中有议,鞑靼被兀良哈瓦剌围堵,势力渐弱。可行平衡之策,遣使草原,予以招抚。”
朱厚照双眼冒火,声音几乎从牙缝中挤出,捶得御案砰砰作响。
“此等恶徒,招抚什么!毁我边城,害我边民,该当千刀万剐!朕只恨不能披坚执锐,北狩草原,以血还血!”
默然许久,杨瓒稳定下情绪,沉声道:“陛下,诸公之议未必没有道理。”
“杨先生?”
愕然抬头,朱厚照似不相信,杨瓒竟会道出此言。
“陛下,”杨瓒深吸一口气,缓声道,“今日鞑靼,便如英宗时瓦剌。”
“瓦剌?”
“对。”杨瓒点头,继续道,“自北元王庭被灭,势力三分,彼此之间常有征伐。强者称雄,弱者蛰伏,早成常态。早年瓦剌,何等强盛。终因也先逝去,成一盘散沙,被鞑靼压制。”
说到这里,杨瓒顿了顿。
“今日可延汗,不及也先,但能压制诸部。一旦鞑靼被灭,可延汗身死,焉知瓦剌和兀良哈不会野心膨胀,出现下一个‘也先’和‘小王子’。”
听闻此言,朱厚照怒气渐消,陷入沉思。
“杨先生的顾虑,确有道理。但……”
轻易放过伯颜小王子,甚至为平衡草原势力,还要加以拉拢,朱厚照实在不甘心!
太宗皇帝能灭瓦剌,驱鞑靼,鞭子抽起,将兀良哈当骡子使,他为何不行?
况且,鞑靼欠下累累血债,就这么算了?
“陛下,臣之意,非是纵敌。”杨瓒轻轻摇头,道,“平衡之策固好,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鞑靼必须要除,瓦剌也不能轻纵,至于兀良哈,一样要紧紧攥在手里。
“杨先生,朕不明白。”
看着杨瓒,朱厚照满头雾水。
既说安抚有道理,又言要斩草除根,岂不是自相矛盾?
“陛下,可请舆图一观?”
“可。”朱厚照颔首,“张伴伴,取舆图来。”
“奴婢遵命。”
张永应诺,转身几步快走,取来收在暖阁中的舆图。
因图纸过大,超过整张御案,干脆铺到地上。
“陛下,此一线乃我朝边镇,此地现为鞑靼占据,西北即是瓦剌,兀良哈三卫处辽东,同女直各部毗邻。其互相交通,又互为牵制”
杨瓒托起袖摆,指尖扫过舆图,大略点出各部所在。
“现今鞑靼诸部内讧,瓦剌和兀良哈前后围攻,乌斯藏等部也趁机出兵,意图抢占草场。草原乱局既成。”
只是还没到最高峰。
“以臣之见,不妨再添一把火。”
“添一把火?”
朱厚照微顿。
“杨先生之议,可是出兵?”
“非也。”
杨瓒摇头,轻笑道:“陛下读史,当知汉时推恩。”
“朕知。”
“太宗朝时,草原诸部臣服,部落继承,汗位更迭,必敕出朝廷。”
敕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