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入值文渊阁的三位相公,隐约猜出些门道的马尚书,多数京官都蒙在鼓里,压根不晓得牟斌抽了什么风,锦衣卫和东厂又要做些什么。
囚室内,杨瓒对外界之事半点不知。
朱厚照坐在椅上,手边一盏温水,没有半点不自在。
“顾卿小气,竟连茶水都没有。”
“殿下,非是顾千户慢待,实因臣不能饮茶。”
“为何?”朱厚照瞪圆了眼睛,酒不能喝,连茶也不能饮了?
“殿下,臣不小心受了伤,正用药,不宜饮茶。”
朱厚照的表情忽然沉了下去。
“杨编修因何受伤?”
“此事一言难尽。”杨瓒道,“究其根本,还是臣大意,怪不得旁人。”
隐瞒实情,是出于什么原因,杨瓒不愿多想。
“父皇也不能饮茶。”朱厚照蹙紧眉头,担忧之情尽显,“自正月起,父皇染恙,药用了许多,断断续续一直不见好。孤想帮忙,却是帮不上。”
听着朱厚照的话,能感觉到他是真的心焦。
“殿下纯孝,定省温清,陛下每有所见,定然畅慰。”
朱厚照不傻,反而聪明绝顶。
知晓杨瓒只能听,不能多言,便不再多说弘治帝的病情,转而道:“孤此行,一为讲习《孝经》,二则是向杨编修问策。”
问策?
“太子有何事不能解?”
太子有问题,三位阁老,六部尚书,翰林院的两位学士,都能为太子解惑。何须找上一个小小编修?
“究其源头,实是同杨编修有关。”
“同臣有关?”
杨瓒更觉诧异。
仔细回想,除了弘文馆讲习,他同太子间丝毫没有联系。为何太子会向他问策,更言同他有关?
“谷伴伴。”
“奴婢在。”
谷大用做了半天门柱,终于有了表现机会。得朱厚照吩咐,当即捧出一篇抄录的文章,正是杨瓒交予谢丕,先后得谢阁老和李阁老赞誉的农商策论。
“此文可是杨编修所写?”
“回殿下,是臣拙笔。”
“孤在内阁观政,看到这篇文章。”朱厚照翻到第二页,指着上面一段道,“于此,孤有些许疑问。”
“殿下要问开中法?”这更说不通。
“是,也不是。”
朱厚照点头,旋即摇头。
“开中法乃高皇帝之法,孤听李相公讲过,父皇也常提起。孤想问的,乃是杨编修文中所言。”顿了顿,朱厚照道,“法虽好,可行。然行之不易。此为何解?”
没有立即回答,杨瓒反问道:“殿下可有解?”
“孤仔细想过,实是无解。”朱厚照老实承认,“问过李阁老,李阁老却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欲知其中端的,还需着文之人。”
写文的是谁?杨瓒。
杨瓒在哪?诏狱。
于是乎,一国的太子殿下换上麒麟服,假扮锦衣卫,跑到诏狱问策。自以为天衣无缝,实际已让锦衣卫和东厂绷紧神经,齐齐跳脚。
杨瓒忽感头疼。
发现朱厚照此行有李阁老推动,更是连牙一起疼。
“孤诚心求教,还请杨编修教我。”
“殿下万勿如此!”
见朱厚照站起身就要弯腰,杨瓒吓了一跳。
一个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何德何能,让太子弯腰?
事情传出去,他甭想再踏出诏狱一步,必将牢底坐穿,面铁壁终老。
“殿下相问,臣必实言。然臣才智有限,能言的不过是皮毛。殿下欲要详解,仍需请教三位阁老。”
不管有用没用,预防针必须打好。
朱厚照点头,端正做好。
杨瓒深吸一口,站直,扫一眼纸上所言,道:“臣言法可行,实因陛下圣德,政治清明。于国有利之法定能施行。”
“既能实行,为何又言难?”
“殿下且听臣言。”
杨瓒定了定心神,知道今天这番话传出去,怕要得罪不少人,但他没有选择。李阁老推动太子来诏狱问策,谁知不是为考验他?假如背后还有天子之意,更不能轻忽。
宁可得罪人,也要讲“实话”。
“殿下应知,开中法本以粮换盐引,初五石可换一引。”
“孤知。”
“后因水路不畅,陆运耗费甚巨,海运风险愈大,朝廷下令以粮折银,可于户部以银换取盐引。”
朱厚照没有出声,这些事他比杨瓒记得还牢。
“自此,盐商内迁,商屯荒废。内迁商人多聚江浙两淮,金陵繁华远盛国朝开立。然户部库银未见丰盈,边军粮秣更是一年少似一年。殿下可知何故?”
朱厚照皱眉,显然想不通其中的关窍。
盐商聚集,金陵繁华,证明以银换盐引之法可行。然库银不丰,边军少粮却是不争的事实。
“朝廷下发的盐引都有定数,换取的银粮亦有定数。”杨瓒肃然表情,“户部造册,不敢轻易做假,这少去的银两粮秣都去了哪里?”
“可是有朝官贪墨?”
“贪墨倒在其次。”
杨瓒摇头,火耗踢斗,地方文武京中大员皆心知肚明。然地方官的手再长,也轻易伸不到盐引上去。能在其中得利之人,不是宗室外戚也是勋贵功臣。
“殿下,臣不才,以一引作比。”杨瓒以指蘸水,在桌上划过,“行开中法,盐商需出五石粮方可换取一引。然有人可只出一石,乃至一石不出,便可向朝廷奏讨盐引,其后转售于盐商,获取巨利。”
“什么?!”
“再有一种,换盐引的米粮皆为陈粮,虫蛀鼠咬,同糟粕无异。以陈粮换盐引,再以盐引换新粮,获利亦是极丰。”
“好大胆!”
朱厚照猛的握拳,重重捶在桌上。
他是真怒了。
心宽不假,于政治上的敏锐度不及亲爹,也不假。但杨瓒将事情掰开揉碎,一通大白话讲出来,再心宽也受不了。
“国之蠹虫!”
朝廷一年粮税,满打满算不及四百万两。
自弘治元年,不是北方地动,就是南方大水,隔三差五还有几场蝗灾,有些遭灾的州府,弘治十六年的粮税仍在积欠。
户部和光禄寺的库银多用于赈灾,朝廷不至寅吃卯粮,边军的待遇也是每况愈下。
国库不丰,边军告急。
朝廷能等,犯境的鞑靼不会等。弘治帝被逼得没办法,只得从内库往外掏钱。为补缺额,连太宗皇帝留下的库银都动了不少。
内库独立于国库,属于天家私产。
弘治帝宠儿子,内库有多少钱,皇后不知道,朱厚照却是十分清楚。之前多次看到过弘治帝为库银发愁,只是不知内中详情。
此番杨瓒举出盐引之例,虽只涉及表面,相当肤浅,也彻底引出了朱厚照的怒火。
“如何除掉这些蠹虫,杨编修可有办法?”
“殿下恕罪,臣并无办法。”
“无法?”
“殿下问文章所言,臣能予以解答。如何革除鄙陋,除患兴利,非臣所能,还需朝廷诸公。”
“杨编修莫要谦虚。”
“非是臣谦虚。”杨瓒摇头道,“一人之力,不可及天下事。《庄子》有载,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臣以浅知拙见,言高皇帝之法,已有狂妄之嫌。于殿下所言,实是无能为力。”
看着杨瓒,朱厚照仍是不信。
杨瓒微笑道,“朝堂之上,三公九卿皆为举世大才,骨鲠之臣。臣才蔽识浅,度德量力而行,方不负殿下信任。勉强为之,不能兴利,反而贻害。”
“在其位,谋其政?”
“诚然。”
朱厚照没有继续追问,站起身,正色道:“同杨编修问策,孤受益匪浅。”
“殿下厚赞,臣不敢当。”
“当得。”
经谷大用提醒,知时辰不早,朱厚照又道:“孤观此处不错,清净。杨编修且安心住着,孤三日后再来。”
“臣……谢殿下赏识。”
安心住着?
还有比这更打击人的吗?
可太子殿下出言,再牙疼也得受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