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弘治帝顿了顿,又开始咳嗽。
扶安当即送上温水,将骤起的咳嗽微微压下。然声音变得沙哑,再不如之前清晰。
“如朕令尔为太子讲学,经史子集,尔欲择何篇?”
不是讲习,而是讲学?
杨瓒吃了一惊。
唯有内阁三位相公,翰林院两位学士,六部尚书才有如此尊荣。换句话说,只有太子的老师,才能用“讲学”两个字。
小小的翰林院编修,胆敢为太子“讲学”,活腻了不成?
天子不是口误?
杨瓒脑中闪过多个念头,一个比一个惊悚,顿时心如擂鼓。
“陛下,臣才识不逮,冲弱寡能,不敢妄言为太子讲学。”
“朕知你非操刀伤锦之人,只好藏巧守拙。今日暖阁内,尽可畅言。言语鲁莽无罪,不尽不实必罚。”
得天子此言,杨瓒丝毫没有松口气的感觉。
重新跪倒,不及哀叹膝盖撞在青石砖上的钝痛,小心自怀中取出写好的文章。三层粗布均被浸湿,展开纸页,墨迹已是模糊一片。
杨瓒不禁皱眉。
早该想到,这么大的雨,人淋成落汤鸡,三层粗布能顶什么事。
“陛下,臣日前偶有所得,成文两篇。本欲上呈太子,然经雨水浸泡,已无法观澜。”
将几张纸团成一团,杨瓒深吸一口气,道:“蒙陛下洪恩,臣欲当面阐述,如有拙笨之言,缺漏不当之处,还望陛下宽赦。”
“讲。”
杨瓒写了什么,弘治帝并不十分清楚。
昏迷这些时日,锦衣卫奏报的消息都堆积在案头。现下醒来,却知大限将临,无暇翻阅。急匆匆安排身后诸事,余下的,只能随之去了。
内阁三位相公才干卓绝,辅佐太子绰绰有余,足以扛鼎,托付江山社稷。然出于慈父之心,他仍强打起精神,宣召杨瓒。
太子能够定心向学,杨瓒功劳不小。为日后着想,他必须当面确认,确定自己没有看错人。
杨瓒十分清楚,这是弘治帝“最后”的考验。
能不能安全过关,他心中没底。然事情至此,已没有退路。在走进乾清宫的那一刻,他的命运再不容自己选择。
是辅佐新君,青云直上,还是打落尘埃,重回诏狱。
是福是祸,全在奏对之中,亦在天子一念之间。
“臣不才,乡野泛泛之人,赐墙及肩。蒙陛下隆恩,金榜题名,点入翰林,复选弘文馆,不尽惶恐。同太子殿下讲习,常怀忐忑,唯恐才学不济,愧负君恩。”
“庙堂诸公皆抱玉握珠,满腹经纶,才望高雅。”
“臣才疏学浅,位卑职轻,不敢言经世治国之语,然蒙陛下隆恩,太子殿下厚意,为东宫计,条陈三事,以呈上御。”
一番话说完,杨瓒气态沉稳,表情愈发肃然。
弘治帝精神不济,双眼仍聚在杨瓒身上,隐隐有所期待。
朱厚照没有出言,却是双眼微眨,对杨瓒所言三事十分感兴趣。
“臣言其一,勤孝义。乞以《孝经》常备经筵,讲读弘文馆。促殿下明德正礼,束身修仪。”
“准。”
“臣言其二,明用人。古人有言,亲贤德远奸佞。宁为君子责方,勿为小人谄媚。引才望老成之士,述人心善恶,讲内廷谗臣之祸,以正殿下之心。”
“善。”
“臣言其三,慎择辅。”杨瓒顿了顿,方道,“乞选国士入东宫,为殿下讲学。少言尧舜礼让,多讲前朝兴衰,王朝轮替,高皇帝开创之艰,后继守业之难。复以贼蛮之凶,北疆之危,民生之困,闾阎之苦。”
话至此,杨瓒再顿首,朗声道:“太子殿下天性睿智,良善纯孝。习以帝王之治,辅以扛鼎之臣,必当承圣祖之基业,垂统万民,治功可成!”
“大善!”
弘治帝猛的拍手,激动之下,脸膛潮红,比刘健三人在时还要精神百倍。
“杨瓒。”
“臣在。”
“你且起来。”
“是。”
杨瓒起身,弘治帝撑着手臂,单手压在朱厚照背上,微微发颤。
“照儿。”
“儿臣在。”
“自今日起,尔见杨瓒,当敬以学士之礼。”
“陛下,万万不可!”
咚的一声,杨瓒又结结实实跪下了。
光是听着声响,心尖都会打颤。
“照儿,”弘治帝收回手,仍道,“行礼。”
不等杨瓒再言,宁瑾和扶安双双上前,将杨小探花“扶”了起来。后者站稳,仍没有松开手。直到太子上前,弯腰行礼,遵杨瓒为“师”,方得弘治帝示意,躬身退下。
被皇帝赶鸭子上架,杨瓒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条陈呈上,本为“出狱”考量,顺便为官途做铺垫,期望今后的路能走得顺畅些。哪里想到,效果竟然这么大,直接打动天子,讲学东宫!
事闻朝堂,杨瓒无法想象,会有多少明枪暗箭。
唯一能确定的是,自己定会成为明晃晃的靶子,脑门上直接刻字:来扎!
为生命考量,杨瓒决定大胆一次,咬住腮帮,朗声道:“陛下,臣有请。”
“讲。”
“请陛下赐臣一把铁尺。”
铁尺?
弘治帝不晓得用途,朱厚照却是明白。想起杨瓒讲过的“打手板”,立时全身僵硬。
“殿下纯善,睿智聪慧,更有向学之心。然人心难测,臣恐有不肖之徒谄词令色,欺之以方。故臣请陛下赐臣铁尺,许臣破奸发伏,式遏寇虐,严如鈇钺,绝不容情!”
简言之,太子殿下是好的,爱玩好动,仍可管束改正。但谁也不敢保证,会不会突然冒出某个谄媚小人,巧言令色,将太子殿下引上歪道。
遇到这种情况,内阁相公翰林学士尚有办法。杨瓒一个七品小官,有名无权,别说训斥,官大一级,都能抬脚将他踩死。
如天子能赐下铁尺,情况就完全不同。
手握御赐之物,便是捧着上谕。
诱惑太子分心,打!
撺掇太子贪玩,不好好学习,狠狠的打!
进谗言,将太子往歪路上牵引,往死里打!
天子强按牛头,杨瓒没法反抗,只能另辟蹊径,为自己寻求保障。无论从哪个方面考量,要一把铁尺均无可厚非。
手握御赐铁尺,将“夫子”形象坚持到底。无论是谁,杨小探花统统不惧!
听到不是打自己,朱厚照松了口气。
弘治帝很快明白杨瓒的意图,当即令扶安开内库,铁尺没有,金尺倒有一把。
“臣谢陛下!”
上打昏君下打谗臣,那是传说中的神话。但金尺在手,收拾几个宦官却没有多大问题。尤其是江湖有名的“立皇帝”,是打是抽,是抽个半死还是全死,全看杨编修心意。
君臣一番奏对,弘治帝又了却一桩心事。放松之下,再也支撑不住,软倒在榻上。
“父皇!”
朱厚照焦急出声,宁瑾立刻遣人寻候在偏殿的太医。
杨瓒不能再留,被扶安引出暖阁。
出了暖阁,扶安当面取出一枚牙牌,上刻“文”字,四缘绕以金丝,双手奉与杨瓒。
“杨编修收好。”扶安道,“此乃内府所制,陛下亲赐。与朝参牙牌同悬,出入宫禁之时,内卫不得阻拦。”
郑重接过牙牌,杨瓒隔着殿门,谢天子隆恩。
“杨编修既出诏狱,且不必急着回翰林院点卯。”
扶安拢着袖子,神情中难掩戚色。
“明后日当有圣诏颁下,杨编修静待即可。”
“多谢公公提点。”
杨瓒拱手,扶安点了点头。到了扶安这个级别,诚心感谢比金银更为实在。
扶安折身返回,早有中官送来雨帽罩袍。
收起牙牌金尺,杨瓒戴上雨帽,迈步走出殿门。
一瞬间,雷声砸落,闪电轰鸣,风雨声乍然入耳。
驻足石阶,杨瓒转首回望。
廊檐下,内卫铠甲鲜明,手持长戟昂然而立,风卷不摇,雨打不动,仿佛成为王朝的柱石,与宫殿融为一体。
殿门忽而开启,一名中官仓皇奔出,脚下打滑,几步滚下石阶。爬起身,顾不得擦去额角血迹,直直冲入大雨之中。
廊下有中官宫人匆匆行过,紫衫红裙流动,像是映在雨中的虚幻剪影。
殿门合拢,门轴的吱呀声穿透雨幕,似重锤砸在杨瓒心头。
压下雨帽,拢紧罩袍,杨瓒步下石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