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五拜三叩首,山呼万岁。
杨瓒立在文官之列,官服外仍罩素服,随百官一同下拜。
青烟袅袅盘升,礼官唱声悠长。
金瓦红墙,盘龙飞凤,瑞兽坐吼,映着高悬的金轮,合着悠扬的古韵,似铺开一幅亘古不变的画卷。
“拜!”
杨瓒微合双眸,掌心覆上青砖,凉意沁入骨髓。
冥冥中,他已彻底融入这个古老王朝,成为历史中不可抹去的一页。
礼成,朱厚照摆天子仪仗,先至两宫拜礼,其后行至华盖殿,教坊司设韶乐,却悬而不作,只鸣鼓声。
近午时,鸿胪寺设宝案于奉天殿东,从殿内至承天门,锦衣卫端然肃立,分两侧设云盘云盖,其上色彩鲜明,盘龙火珠昭然。
第四鼓,文武百官除素袍,各具朝服入丹墀候旨。
少顷,有蟒服中官自华盖殿行出,宣读上谕:“传天子谕,免贺!”
“请陛下奉朝!”
以内阁三人为首,群臣下拜,恭请天子升殿。
五拜之后,鼓声渐歇,云舆至华盖殿行出。
锦衣卫鸣鞭,鸿胪寺卿亲奉赞礼。
朱厚照下舆,沿御道登丹陛,临奉天殿宝座。
“礼!”
礼官高唱,群臣再拜。
之后,当有翰林院官捧诏授礼,由正殿左门出,经午门,至承天门宣读。
这份荣耀本该属于两位翰林学士。再不济,也该是资格老的侍读侍讲。杨瓒无论如何想不到,授礼之前,竟有中官自殿中行出,宣他捧诏。
“陛下旨意,杨侍读莫要耽搁。”
大典中途,不可出半点差错。纵然是心中没底,杨瓒也只得按下,端正衣冠,随中官进殿奉诏。
朱厚照高踞龙椅,杨瓒立在丹陛之下,仿佛又回到殿试当日。
用力咬住腮帮,瞬间的刺痛唤回神智。行礼之后,杨瓒手捧诏书,仍自左门出,步履如飞,赶至午门。
早有锦衣卫候在门前。顾卿为首,一身飞鱼服,腰束玉带,冠镶金边,手按绣春刀,轩轩韶举,英英玉立。
两人当面,均未出言。
顾卿侧身,引杨瓒至云盖中,数名锦衣卫分立两侧,直往承天门。
城门大开,下方人头涌动。
在城头立定,杨瓒展开黄绢,下意识清了清嗓子,引来顾卿不经意一瞥。
镇定心神,默念几句“淡定”,杨瓒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子初嗣大宝,系万民伏望,以国事为忧,宗社为重……遵大行皇帝遗诏,颁宽恤诸事。”
“弘治十八年前灾伤地方,流民自归原籍,免责,济以子粮,发还田地。”
“弘治十六年前各处积欠税粮,酌情宽免。逃亡工匠役夫自首免罪。”
“藩王及镇守太监贡献方物扰军劳民,除旧例外尽数停止。”
“帝陵之余,京城不急工程悉停。”
读到此处,诏书方才过半。
余下更有洋洋洒洒百余言,涉及冗食裁减,庄田税粮减免,南北水路重开,啸聚盗匪自首轻查等等。
念到最后,杨瓒嗓子发干,眼前隐隐有金光闪烁。
想起能连续宣读上千言,半点不错气息的宁瑾扶安等人,不由得心生佩服。
看来,无论做哪个行业,都必须有超出常人的本事。于天子近身伺候的宦官而言,察言观色之外,肺活量一定要高。
“念先帝遗志,诏及万民,大赦天下!”
诏书念完,杨瓒脸色发白。
阳光渐烈,头竟有些发晕。
退下城头时,险些绊到石阶。被顾卿扶住上臂,方才站稳。
“多谢。”
手捧诏书,出不得丁点差错。这一脚跌实了,受伤与否两论,怕又要住进诏狱。
杨瓒真心诚意道谢,顾卿点点头,仍是没有说话。
沿原路返回奉天殿,杨瓒至丹陛行礼,诏书奉于宝案,退回文官队列。
“礼!”
礼官三唱,群臣五拜三叩首,柱香燃尽,至此,登基大典正式宣告结束。
二十七日未过,宫中尚未除服。
当夜,新帝并且设宴,只依照旧例,按文武官员品级分别赏赐金银布帛。
杨瓒身兼翰林侍读和詹事府左谕德,领到的赏赐是双份。送赏的中官是个生面孔,却是满脸笑容,带着几分亲近。
“咱家丘聚。”
送到杨瓒家里的不只有定例,更有朱厚照着人从内府翻出的一座珊瑚树,一斛珍珠,两匹薄如蝉翼的青绸。
“陛下口谕,贺杨侍读乔迁。”
“臣谢陛下隆恩!”
送走丘聚,杨瓒站在正厅,看着摊开在听厅中的五六只木箱,无比认真的考量,是否应该在家里挖个地洞,或是建个秘密库房?
不提金银绸缎,仅那座半人高的珊瑚树,有龙眼大的珍珠,已经是价值连城。八成还是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得来,换算成金银,能装满多少只木箱,杨瓒想都不敢想。
厨娘和门房都在厅外,杨土蹲在珊瑚树旁,看着镶嵌在底座上的十几枚宝石,眼睛瞪圆,嘴巴大张,许久不动一下,似已魂飞天外。
“杨土。”
杨瓒叫了一声,杨土没反应。又叫一声,还是没反应。
无奈走到珊瑚树旁,手在杨土面前挥了挥,后者才乍然惊醒,看着杨瓒,脸色涨红,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
“先把箱子合上。”
主仆两人一起动手,合上箱盖,挂上铜锁,满室珠光宝气不再,狂跳的心落回远处,发热的大脑终于冷静下来。
“四郎,得找几个护院。”
杨土郑重提议,杨瓒就势点头。
箱子太沉,两人抬不动,只等暂时留在正厅。
劳累一天,杨瓒早早回房歇息。杨土不放心,搬着铺盖睡在正厅。见劝说无用,杨瓒只得叮嘱他多铺两层被,免得着凉。
“四郎放心,我省得。”
一夜无话。
翌日,天子正式上朝。
杨瓒早早起身,换上官服官帽,挂上牙牌,带上金尺,胡乱用了半碗清粥,便走出府门。
天仍有些暗,路上行人不多。
距离宫城渐近,方有了人声。
文官乘轿,武官骑马。如杨瓒这样的从五品,依旧只能步行。
奉天门前,锦衣卫和羽林卫正巧轮值,杨瓒递出牙牌,四下里看看,没见到顾卿,穿着青色武官服的钱宁却迎上前来。
杨瓒对他毫无眼缘,寒暄两句,便不再多言。
少时,奉天门大开,百官朝觐。
杨瓒随众人一并过金水桥,过奉天门,候在丹樨内。
从日早到日中,一等就是两个时辰。始终未听到锦衣卫的响鞭,更没见朱厚照露面。
临到午时,方才有一个中官匆匆赶来,宣今日罢朝。
内阁不语,六部哗然。满朝文武瞠目结舌,不知该作何反应。
登基伊始,便罢朝怠工,这位少年天子究竟在想些什么?先前的诚心改过,信誓旦旦,都是装的不成?
杨瓒也觉得奇怪,由朱厚照近日表现来看,不该会是这样。哪怕故态复萌,也不该这么快。
那是又犯熊了?
到底什么原因,总该有个说法。
群臣散去,内阁三位相公同六部九卿皆是忧心忡忡。
杨瓒没有随众人一起离开,怀揣金尺,举起牙牌,直接前往乾清宫觐见。
到了地方,不等请见,耳边便传来一声巨响。
张永从殿内奔出,见到杨瓒,当即如见到救星,顾不得行礼,连声道:“杨侍读,快随咱家来,可不得了了!”
杨瓒挑眉,怎么着,这真是又犯熊了?
当即不多言,随张永走进殿内。
行到东暖阁前,只见数只玉瓶碎裂在地,鲜红色的丹药四处滚落。
一鼎香炉砸在地上,五六个道士僧人跪在廊下,其中一人额头染血,已昏迷不醒。
两粒丹药滚到脚边,杨瓒弯腰捡起,诡异的香气和辛辣味直冲脑海。
看向愤然作色,直眉怒目的朱厚照,杨瓒不由得眉心微拧。
第四十七章 无奈的杨侍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