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伴伴传话司礼监,朕许张伴伴留宿宫外,明日再回。”
“是。”
“张伴伴。”
“奴婢在。”
“务必确认杨先生安好。”
“奴婢遵命。”
张永领命离开。朱厚照坐在案后,久久不发一言。
暴怒之后,又听到这样的消息,全身的力气似被抽空,整个人都没了精神。
谷大用往司礼监传达天子口谕,刘瑾瞅着左右无人,趁机凑上前:“陛下……”
两字刚出口,风声忽起,玉质笔筒正面袭来。
“滚!”
叱喝一声,朱厚照眉眼再现厉色。
一日之内,两次被天子砸伤,刘瑾额前一片青肿,疼得眼角冒出泪花。他不禁开始怀疑,急着回天子跟前伺候,究竟是不是个好主意。
闹不好,得不回宠幸,连命都要搭上。
想起朱厚照震怒的因由,刘瑾暗暗咬牙,他和姓杨的肯定是天生犯冲!
不得不承认,刘公公的直觉很是灵验。
在没有杨瓒的历史中,立皇帝同样在“姓杨的”手里吃过大亏。最后身死,同样和“姓杨的”脱不开关系。
虽此杨非彼杨,天成犯冲却绝对不假。
长安伯府内,侯府良医和张永带来的御医先后诊脉,均言杨瓒是急火攻心方才晕倒。兼受了凉,今夜可能会发热。
“待热发出来,就能好上大半。”
御医开了药方,自有伯府家人前去熬药。
长史引张永和两位大夫往厢房安置,家人退下,室内很快陷入寂静。
顾卿守在榻前,看着拧紧双眉,唇上干涩的杨瓒,睫毛微垂,指尖擦过杨瓒的颈侧,缓缓俯身。
窗外,大雨未停。
室内,烛火幽明。
家人送来熬好的汤药,看到屏风上模糊的倒影,不由倒吸一口凉气,僵在当场。
“谁?”
“伯爷,小的送药来。”
“进来吧。”
“是。”
小心绕过屏风,家人放下药碗,恭敬退下,不敢回身再看一眼。
第五十一章 改变
如御医所言,夜间,杨瓒果然发起了高热。脸色潮红,大汗淋淋,身体却瑟瑟发抖。
整碗汤药端来,勉强能灌下小半碗。御医和良医轮换开过方子,皆不顶用。
杨瓒躺在榻上,双眼紧闭,呼吸急促,竟渐渐说起了胡话。只是嘴里像含着石块,声音含糊,十句中有九句听不懂。
“赵御医,快想想办法!”
张永奉皇命出宫,得知杨瓒病情危急,哪里还有心思休息。急匆匆赶来,见到眼前的情形,急得嗓子眼冒火。
赵御医坐在榻边,两指搭在杨瓒脉上,眉头深锁,额间隐约出现汗意。
不该啊!
收回手,看向先替杨瓒诊过脉的侯府良医,只见对方微微摇头,面上同样闪过忧色。
“赵御医,杨侍读这病到底如何?”
御医眉间紧蹙,又同良医交换过一个眼色,终沉声道:“不瞒张公公,杨侍读这病委实凶险。热度能退则罢,若是不能……请恕老夫无能为力。”
一句话,无异于判了杨瓒死刑。
张永顿时大惊。
“赵御医,先头不是说,只要发了热就能好上大半?”
御医摇头,表情中满是羞惭。
“是老夫医术不精。”
“你……咱家、咱家……”
生平第一次,张永惊慌失色,手足无措。
哪怕被刘瑾告黑状,他都能抡起拳头揍回去,梗着脖子强辩。但生死之事,却非寻常人能够掌控。
如果杨瓒真挺不过这遭,张永当真不敢想象,天子会是何种反应。
先皇驾崩不久,杨侍读又要……张永用力咬牙,眼角开始泛红。
“必须救!”神经紧绷间,张永的声音格外尖利,“赵御医,必须把人救过来!要是你救不了,咱家就遣人去请院判,请院正!总有一个能救得了杨侍读!”
“张公公,为医者,能医病不能医命。”
“住口!”
“张公公,”侯府良医开口道,“杨侍读郁愤难消,热消不下去,纵然华佗再世也难回天。”
张永沉默了。
心病?
在宫里讨生活,自然晓得,心病远比身病更要人命。
“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啊……”
知晓御医和良医都没有说假话,也不是故意推脱责任,张永双腿一软,跌坐在椅上,色如死灰。
御医同张永说话时,顾卿一直守在榻边。眉眼不动,神情不变,端着一碗汤药,小心喂入杨瓒口中。
伯府长史守在外厅,模糊听到御医和良医的话,知道情况危急,当即唤来两名家人,道:“去城内打听,哪家医馆药铺有高明的大夫,立即请来。”
“马长史,小的听说和安堂的李大夫医术高明,且颇有医德,治好不少难症。”
“和安堂?李大夫?”马长史微顿,似乎有些印象,当即道,“可是曾去过北疆那位?”
“正是。”
“那还等什么,快去!就是背,也要把人给我背来!”
“是!”
家人领命退出,马长史举袖擦过脸上的热汗。
不等他喘口气,屏风后即传来唤人的声音。
“马成。”
“属下在。”
“着人去城内请大夫。”
“伯爷放心,属下已遣人去了。”
屏风内再次无声。
又过了片刻,表情凝重的御医和良医先后走出,一边走一边摇头叹息。看样子,对杨瓒的病情的确束手无策。
马长史没有多言,恭敬的将两人请到一旁,令家人送上热茶。不管怎么说,有这二位留在外厅,危急时,多少也能派上用场。
“马成,再去熬药。”
“是!”
顾卿的声音很平静,没有半点起伏。马长史的汗却比先前流得更急。
客厢内,无形的张力充斥,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跟在伯爷身边越久,越了解伯爷的脾气。眼下看着无碍,实际却能要人命。
紧张和惊骇同时涌上心头,马长史不明白,自家伯爷向来不同朝官来往,无论文武。就算是老侯爷和大老爷,也不见有多少亲近。
偏偏是这个刚入朝的翰林院侍读,莫名得了伯爷的眼?
新科探花?得天子信任?
真论起来,都算不得出奇。
马长史想不明白,干脆不再去想。首要之事,是请来大夫,助杨侍读闯过这场生死大关。
时至三更,伯府依旧灯火通明。
因京城遭逢大火,西城半数百姓无家可归。
朝廷下令,停两日宵禁,派惠民药局的医士大夫前往救治伤患。从光禄寺调拨库银,赈济遭受大变的京城居民。同时,令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衙役严格巡逻,凡有形迹可疑者,俱下大牢。
朝廷赈济之余,许多官宦豪商都在路边搭起施粥饼的木棚。不只受灾的百姓,皇城内外的乞丐也因此受惠。
为挽回名声,道观寺庙争先大开山门,观主主持亲自为死者超度,懂医术的僧道均背起药箱,前往西城施药。
一时之间,“鞑靼奸细”的骂声减弱不少。但想得回往日的尊重,仍需更加努力。
和安堂的老大夫和徒弟同在西城。
长安伯府的家人找了半个多时辰,才在一间临时搭建的窝棚前找到师徒三人。
“还请老大夫救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