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瑾话未说完,殿门外已传来中官禀报声,继而是匆匆的脚步声。
转眼间,一个身着大红盘龙服,头戴翼善冠,腰束玉带,脚蹬皮靴的少年已闯了进来。
“父皇!”
少年脸带焦急,顾不得其他,直冲到弘治帝身前。俊俏的面容与弘治帝早年极为相似,却没有半分苍白羸弱,只有健康丰盈。
少年正是当朝太子,年仅十四岁的朱厚照。
朱厚照行礼,弘治帝轻咳两声,道:“靠近些,朕有话同你说。”
无需天子吩咐,宁瑾等中官迅速退出内殿,关上殿门,立身守在门后。
“父皇身体要紧,有什么话可等以后再说。”
“没有以后了。”弘治帝微微摇头。
“父皇……”
“无碍,朕病了这么多年,早已是看开了。”
弘治帝终生未有嫔妃,只有皇后一妻。幼子早殇,朱厚照是他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对朱厚照,他既是严父,更是慈父。
“朕写这些,你且牢牢记下。”
纸上所写均是朝臣的名字,有文臣也有武将,部分以墨线勾出,部分却点了红痕。
“以墨勾出者,皆为重臣,可用。以红点出者,殿试之后,将交由刑部大理寺严审。”
不等朱厚照出声,弘治帝重重点着几个名字,道:“记住这几人,不管刑部和大理寺说什么,都不得赦免。朕已交代牟斌,他会做好此事。”
弘治帝的口气,俨然是在交代后事。
朱厚照虽不喜读书,素有顽劣之名,然却天性纯孝,见父亲这般行事,禁不住眼圈发红,泪水滚落。
“父皇!”
“别哭。”
弘治帝轻轻拍着儿子的肩膀,表情有无奈,有不甘,更有痛惜。稚儿尚小,他却已病入膏肓。不求多,哪怕再给他十年,五年!耗尽心血教养,也可放心离去。
现如今……
深深叹息,弘治帝想起太祖高皇帝曾对懿文太子言:杖有刺,吾代尔除之,方可握。
他可以不要英名,狠下心来仿效而行,却是时不待他,再不能为。
“父皇得天庇佑,定会龙体康泰!”
“傻话。”弘治帝笑了,不以尊称,只道,“为父交代这些,你可都记住了?”
“记住了。”
朱厚照抹掉眼泪,仍是眼眶通红。
弘治帝亦是鼻酸。
天命之数不可违,他也只能多撑一天是一天,尽量为儿子铺好路,选好辅佐良臣。至于牟斌所奏之事,当留给太子处置,以威慑群臣。
弘治帝撑着病体,在乾清宫内教导太子。
牟斌返回锦衣卫北镇抚司,先后遣出三队缇骑,两队往北,一队向南。
往北者,目的地是宣府大同。向南者。目的地则是南昌,宁王受封之地。
朝中风起,勤练策论的杨瓒并未来受到影响。仅是由李淳口中听闻,向张府和杨府递送拜帖和文章的贡士都未得一面,方微微皱眉。
“张学士将要致仕,投递名帖之人并不多。杨大学士却是一人不见,难免有些奇怪。”
李淳三人谈论时,杨瓒少有出言。偶尔出声,也多是谈论策论文章,如同闫璟对峙,锋芒大露之举,再未曾出现。
他不提,李淳等人却不会沉默。
他们已同闫璟交恶,自不希望闫璟在殿试中大放异彩,得天子青眼。
见三人确是提心,杨瓒不得不出声安慰。
“三位仁兄担忧之事,九成不会发生。”
“贤弟可有凭论?”
“自然。”
杨瓒放下书卷,开始逐条分析,为何闫璟不会一步登天,中得一甲。
其一,会试的头三名俱有实才,不出意外,至少会占据一甲两个名额。否则,就是对主考官打脸。历来的殿试也证明这点。
其二,闫璟虽名次靠前,但他之前还有谢丕!阁老之子,才学品行皆是上佳,兼相貌堂堂,殿试之时,当为探花的不二人选。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闫桓之故,想压下闫璟的人,不只几个小小的贡士。
杨瓒顿了顿,方道:“素闻杨大学士同闫御史不和,且后者亦同内阁李学士,户部李郎中有几分龃龉。”
客栈乃消息集散之地,他闭门读书,书童杨土却可四下里打听,掌握的信息并不少。
闫璟有真才实学,春闱名列前茅并不奇怪。但到了殿试,情况就完全不同。
谢大学士之子在前,李大学士和李郎中都不得意,兼有杨大学士动动手指,黜落不可能,想要一甲及第亦是万难。
听完杨瓒的分析,李淳程文等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杨贤弟鞭辟入里,所言入木三分,我等佩服。”
杨瓒笑道:“不过一点浅见,敢叫三位仁兄耻笑。”
“哪里!”
“小弟不才,于策论尚有几分疑问,可请兄长指点?”
“自然,贤弟有何不解?”
杨瓒翻开做好的文章,提出行文艰涩之处,李淳程文等会试名次不及他,做策论的本领却是不低。
几人一番讨论,都有所收获,不由得感叹:圣人道“三人行必有吾师”,不愧为至理名言。
京城之内风云际会,暗潮汹涌。
几百里外的保安州涿鹿县则是白幡高挂,愁云惨淡。
杨氏祠堂前,无论男女老幼皆是腰系麻带,头缠白巾。
祠堂内,十六个牌位,十六口棺材,昭示着一场血淋淋的惨事。
杨氏族长伛偻着身子,似瞬间老了十岁。杨氏丁男立在堂内,老者失声痛哭,壮者握拳咬牙,幼者懵懂嚎啕。
哭声迎着北风,扯着白幡,道不出的凄凉。
祠堂外,族内的妇人亦是哭声阵阵,不平、冤屈、怨恨,都凝在哭声中,久久不散。
许久,祠堂门开,族长当先走出,询问一跛着脚、头上亦有伤的族人:“四郎家可安顿好了?”
族人哆嗦着嘴唇,话中带着哽咽。
“四郎的两个兄长都没了,三叔撑着一口气,说……”
“说什么?”
“说让族长放心,他不会死,不能死。就算和天挣命,也要撑到四郎金榜题名,撑到闫家遭报应一日!”
“三弟啊!”
听闻此言,杨氏族长终支撑不住,悲呼一声,老泪纵横。
第八章 消息
不知不觉间,半月过去。
杨瓒关门苦读,白日闻鸡起舞,夜间秉烛达旦。不至头悬梁锥刺股,也有了拼命三郎的架势。
功夫不负苦心人,如此勤学苦练,毛笔磨秃三支,策论总算小有所成,连写出的字都好上许多。虽不及杨小举人,却也有了几分风骨。李淳三人见过,都是连连点头,发出赞叹之声。
杨瓒不以为意,决心勤练台阁体。
自己有几斤几两,他比谁都清楚。哪怕再穿十次,也达不到王圣、颜圣半分。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达不到那个层次,就别想着蹦高。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与其耗费心思,画虎不成,倒不如中规中矩,脚踏实地。
横平竖直,字字分明,让人看得舒心,于殿试大有裨益。
挥洒自如,写一笔狂草,的确有个人风格。奈何阅卷官看得心烦,天子也未必欣赏,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打定主意,杨瓒勤练策论之时,愈发重视起字体规整。
予人刻板印象不打紧。
初涉官场,被人视做古板,总比机灵过头要好。
书童杨土未曾读书,跟在杨瓒身边日久,倒也习得几个字。每日整理杨瓒的手稿,经常念叨:“四郎的字愈发好了。”
杨瓒轻笑,道:“你才看过几个人写字,就知我写得好?”
书童有些脸红,仍是不服气,道:“虽没看过他人,但比先时确实好上许多。我嘴拙,说不出好在哪里,四郎却不能不信。”
“是吗?”
“正是!”
杨瓒仍是笑,明摆着不信。
书童梗着脖子,捧着厚厚一叠手稿,实在不明白,都是做好的文章,为何四郎要烧掉。
“这些都不成文,烧掉吧。”
起初,杨瓒有心藏起手稿。
随后想想,杨土整日跟在自己身边,无论多小心,也总有疏忽的时候。况且,家书已经送出,再做防范,不过多此一举。干脆放开手,将练字的纸交给杨土,让他烧掉。
杨土向来谨慎,口风也紧,看到杨瓒的手稿,没有多说半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