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耐不住性子的,小心抬头,当即被殿中女官和中官记下。稳稳静静,始终不见改色的,同样被记下。
前者多会被落名,后者可进入终选。只要表现好,不登凤位,也可在天子后宫中有一席之地。
夏氏女跪在第三排,一头乌黑的发,柔滑似上好绸缎,年龄尚小,亦是楚腰蛴领,桃花娇娆。
吴太妃微侧身,向王太皇太后示意。
“娘娘觉得如何?”
王太皇太后仔细看了两眼,不禁皱眉道:“样子是好,只是还没及笄,小了些,怕是劝不住天子。”
翻过年,天子才虚岁十六,再选个更小的皇后,性子不定,万一长歪了,成个倚姣作媚的,宫里怕不得清净。
“小不要紧。”吴太妃道,“娘娘正可多看顾些。”
王太皇太后同样侧身,低声道:“你可真看好了?”
“样子好,性子也沉稳,眉眼有几分英气。”吴太妃道,“我看着不错。”
“恩。”王太皇太后斟酌片刻,道,“先把人记着,等都看过再细选。”
“也好。”
两人商量间,又有两个少女禁不住抬头,结果自然是被女官记下。还有一个少女顶不住压力,当殿昏倒,被女官扶出去,自是断了进宫之路。
又过小半刻,余下的九名少女被叫起。
按照先时女官的教导,一一出列,道出籍贯何处,编入何户,年方几何,便退后不再多言。
王太皇太后和吴太妃端坐在上,没有多问。
待最后一个少女话落,吴太妃唤中官宫人捧来宫绸,每人赏一枚金钗,一盒香膏。
雨仍在下。
少女们走出仁寿宫,登上由中官牵引的小车,悄无声息的离开宫城。
晕倒的少女醒来,知晓进宫无望,靠在车壁愣愣的出神,车厢内更显得安静。
行至东安门,引车的换了人,少女们才敢将车窗推开一条缝。看着街景和窗外的雨水,回忆起在仁寿宫中所见,都有着压抑不住的惶恐和兴奋。
与此同时,一辆大车停在玄武门前,车上下来一名中年汉子,两名十七八岁的少年。
汉子谢过赶车的把式,交付过车资,取出仔细包裹的路引,排队等着进城。
“山娃,四郎家信里留的地址,你可记着?”
“六叔放心,我都记着。”一个穿着短衫,浓眉大眼的少年道,“来时族长爷爷都给写好了,过了城门,寻人打听就是。”
“那就好。”汉子道,“四郎考中探花,做了官,咱们一族都跟着扬眉吐气。你们可听好,进城后不许给四郎丢脸!”
“六叔放心,来之前,族长爷爷都吩咐过,咱们不能忘。”
说话间,队伍行进速度加快。
叔侄三人向城门卫道明身份,取出路引。
一名锦衣卫百户巡视走过,听三人是涿鹿县出身,又是姓杨,不觉留意。
“来寻人?”
“正是。”
中年汉子搓搓大手,有几分局促。
“族里儿郎考中进士,家里接到信,就来看看。”
锦衣卫最擅长套话,几句就打听清楚,这三人是杨瓒的亲戚,来京即为寻他。
“几位是杨侍读的族人?”百户笑道,“几位若要寻人,按照这上面的地址必要扑空。”
中年汉子吓了一跳,两个少年也面露惊慌。
“官爷,可是、可是我家四郎……”
“莫要担忧,杨侍读并未出事。是我话说得不明白。”百户笑道,“杨侍读现居长安伯府,这个时辰,八成还在宫里为天子讲习。你们去了,自然寻不到。”
住在伯府?为天子讲习?
我的个天老爷!
三人都是瞪大眼,一副不敢置信的样子。
“本官同杨侍读有几面之缘,既然遇上,几位不妨同本官来,免去寻人问路,多费几番周折。”
京师之地,人生地不熟,对方不像在骗人,到底是应不应?
中年汉子拿不定主意。
先时被唤作山娃的少年,拉了拉中年汉子的衣袖,道:“六叔,还没请教这位大人高姓大名。”
“对,对!敢问大人贵姓?”
紧张之下,汉子舌头打结,话说得有些结巴。
“本官姓钱,锦衣卫北镇抚司百户。”
钱宁笑得和气,几句话打消三人的戒心,分出数名校尉力士继续巡逻,亲自为三人带路,前往东城长安伯府。
一行人离开不久,两辆披着雨布的骡车行至城门前。
“这个时候出城?”
城门卫查看路引,心生疑惑。
往北边,还是宁夏,是何缘故?
车夫解释不清,一辆骡车的车门推开,着青色儒衫的闫璟探出身,道:“在下乃今科进士,家父外放宁夏为官。日前来信,言重病不起,故开取路引,前往侍疾。”
话说得清楚明白,京城路引也做不得假。
城门卫放行,闫璟坐回车内,侧靠着车壁,开始闭目养神。
行出不久,车厢外传来老仆的声音:“老爷,既已出了城,可不忙着赶路。雨太大,先寻个地方躲躲?”
“不能停。”闫璟睁开眼,道,“父亲病重,必须早日赶至宁夏。”
“是。”
老仆应诺,扬起马鞭,不再多言。
第五十七章 顿悟的杨侍读
每逢杨瓒入值弘文馆,天子必要留膳。从天子升殿早朝,复弘文馆讲习至今,已成常例。
申时末,天色渐沉,雨势未见减小,反而势如倾盆,滴如车轴。
冰粒越来越多,伴着雨水砸在人身上,必会留下指甲盖大小的红印青痕。
往各宫送膳的中官没防备,撑起的雨布被冰粒砸破,行在前方的几人都是哎呦一声,差点跌了手中的食盒。
“都小心些!误了膳食,你我都要吃挂落!”
一名穿着葵花衫,捂着额头的中官扯住雨布,对跟在身后的束铃道:“这雨不小,一式片刻停不了。快点走,还能少受些罪。”
束铃齐齐点头,两人一排,合力提着食盒,另一只手拉住雨布,半闭着眼,脚步加快,全由说话的中官引路。
酉时正,朱厚照离开思善门偏殿,移驾乾清宫暖阁。
杨瓒被留膳,自当跟随。
起驾之时,朱厚照本想为杨瓒准备肩舆,被后者坚辞拒绝。
“陛下隆恩,臣铭感肺腑。然律法有规,臣实难从命。”
见朱厚照有意坚持,杨瓒干脆官袍一撩,直接跪在雨地上。
“陛下,万万不可!”
“杨侍读快起来!朕不令备舆便是。”
朱厚照无法,只得令中官撑起雨布,紧跟在杨瓒身侧,为他挡雨。
谢过圣恩,杨瓒站起身,嘴唇隐隐发抖,手脚冰凉。自膝盖向下,恍如失去知觉。被一名中官扶住,方才站稳。
不是他矫情,自己找罪受。实是法有明令,文臣武将,哪怕是一品大员,都没有在宫里乘轿的资格。
本就脑门刻字,成了一块明晃晃的靶子,还不知谨慎,是想被扎穿不成?
“杨侍读小心!”
谷大用和张永亲自为杨瓒撑起雨布,期间,更用背部挡住袭来的冰粒。即便是出于皇命,也让杨瓒有几分感动。
“多谢两位公公。”
“咱家应当的,当不起杨侍读一声谢。”
乌云聚拢,缝隙间不透半点光亮。
雨大风急,三人顾不得说话,不约而同加快脚步。
忽然,向在肩舆旁的中官脚下一滑,跌倒在地。正要起身,忽感地面震动,扛着肩舆的中官同时脚下不稳,一人忽然叫道:“地动!”
声音出口,众人皆是悚然变色。
一名中官当即掀起油绢和轿衣,道:“陛下,此番恐是地动。未知强弱,也不知有多久。为保万全,请陛下暂且离舆。”
正统到弘治年间,京师屡有地动。
凡是年纪大些的中官宫人,都曾亲身经历过,自然晓得该如何应对。但自己躲灾和护卫天子避险,完全是两码事。
故此,张永谷大用之外,都有些不知所措,神情间难掩惶然。
寻到宫道最空旷处,数名中官取下肩舆上的油绢,以人为杆,撑起四方状的筒帐,请朱厚照移至油绢下。另有数人肩挨着肩,再撑起一层油布,挡住四面卷来的冰雹和雨水。
“杨先生快来!”
衣袍被雨水打湿,朱厚照冷得牙齿打颤,仍不忘杨瓒。
暴雨倾盆,地面晃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