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瓒拧干衣袍,一边擦着脸上的雨水,一边暗道:不怪天子多信任宦官。比起朝堂上的文武,的确是陪在天子身边的这些人更显忠心。
“韦伴伴。”
“奴婢在。”
“你观如何?”
“回陛下,奴婢瞧着,确是地龙返身,不像在皇城之内,更像是京城外动了。”
“果真?”
“陛下,奴婢只是猜测。”韦敏小心回道,“要是伺候先帝的宁大伴,八成能有个准话。”
朱厚照点点头,尽量站稳些,没有再问。
杨瓒擦干雨水,再次刷新对中官的认识。
震动持续的时间不长,很快,众人所在之地,再感觉不到半点震感。
张永等仍十分小心,不敢抬起肩舆,只能委屈朱厚照步行,从思善门走回乾清宫。
刚过乾清门,朱厚照忽然打了个喷嚏。
张永几个脸色大变。
“陛下!”
“朕无事。”朱厚照揉揉鼻子,“就是鼻子有些痒……阿嚏!”
话没说完,又是一连串的喷嚏。
在场中官都吓坏了,不敢再让朱厚照走路,干脆两人抱腿,两人撑背,余下在周围护着,抬起朱厚照就跑。
不只杨瓒,同行的禁军也有片刻傻眼。
这是什么情况?
不待想明,又见谷大用冒雨飞奔而过,袍角塞到腰间,冠帽歪在一侧,完全不顾形象。
“谷公公?”
“咱家去请御医!”
声音入耳,早不见谷大用的背影。
静默两秒,杨瓒咋舌。
这速度,这爆发力,放到后世,绝对百米飞人。
回到乾清宫,朱厚照立即被中官伺候着换衣脱靴。
“杨先生也……阿嚏!换上干……阿嚏!”
朱厚照坐在榻上,喷嚏一个接着一个,脸有些发红,精神尚好。
见状,杨瓒禁不住有些担心。
看样子,是真着凉了。
很快,外殿传来人声,不是御医,而是仁寿宫和清宁宫遣来女官,询问天子可安。
“天子……”
丘聚和高凤翔守在殿门前,湿透的圆领衫都没换,发梢和袖口都在滴水。
“陛下移驾时,恰好地动。”丘聚道,“太皇太后的话,韦敏已告诉咱家。请两位回去禀报,乾清宫这边刚遣人请御医,陛下此时不便移驾。”
“什么?”
两名女官吃了一惊。隔着殿门,听到内殿传出的喷嚏声,脸色都有些发白。
“御医可来了?”
“就这一两刻。”丘聚估算一下时间,看到有中官从内殿走出,手里捧着湿透的龙袍,道,“两位随咱家来 。”
殿中,朱厚照围着被子,坐在榻上喝着姜汤,仍是喷嚏不断,脸色越来越红。
杨瓒坐在下首,正讲北疆趣事,间或劝他多喝两口。
见殿中坐着个青袍文官,女官虽有几分奇怪,却牢记宫规,没有多看一眼。
“奴婢拜见陛下!”
“起来……阿嚏!”
话没说完,朱厚照又开始打喷嚏。
这时,外殿又传来一阵脚步声。
未闻中官通报,殿门忽然被大力推开。
“照儿!”
穿着深青褙子,绿缘罗裙的张太后快步走进殿中。
不看他人,张太后径直冲到榻边,见到朱厚照的样子,顿时大怒,喝斥道:“你们是怎么伺候的?!”
中官和宫人俱不敢应声,齐齐跪倒在地。
张太后犹不解恨,指着张永,怒道:“哀家还以为你是个好的!先帝隆恩,许你伺候照儿,你就是这么伺候的?竟让天子淋雨受凉,安的是什么心?!”
见张太后是真怒,张永不禁额头冒汗,磕头道:“娘娘,奴婢该死!”
“此等惫懒奸猾的奴婢,留之何用!给哀家拖下去!”
朱厚照皱眉,开口道:“母后,事发仓促,张伴伴何罪?朕不过淋了些雨,不是什么大事。当年太宗皇帝纵马草原,冒雨雪夜袭北元王帐,朕身为太宗皇帝血脉,岂会这般羸弱。”
无奈,张太后压根不听,仍叫着将张永拖下去。
“母后!”
亲娘在气头上,又是为了自己,朱厚照见说不通,只得令人先将张永带下去,安抚下张太后再说。
怎料,饶是顺了意,张太后仍不解气,在殿内扫视一周,目光倏地定在杨瓒身上。
后者顿感不妙。
太后进殿时,杨瓒便预感不好。奈何宫人堵在门口,偷溜根本是奢望。何况,天子太后之前,一声不出抬脚就走,严重点说,可是大不敬。
“你……”张太后蹙眉,因没见过杨瓒,并不晓得他是哪一个。
“臣翰林院侍读杨瓒,见过太后。”
“是你?!”
听到杨瓒的名字,猛然想起弘治帝大行前的种种,回忆起早前侯府递送的消息,张太后不禁产生联想,怒火更炽。
“就是你在先帝面前进谗,害了哀家的两个弟弟?!”
杨瓒傻眼。
这是哪跟哪?他何时向天子进谗了?
寿宁侯和建昌侯嚣张跋扈,多行不义,被天子所恶,同他有什么关系?
外臣同太后当面,已不合规矩。再和太后争辩,是嫌被弹劾的不够多,鼓舞六科给事中再接再厉,继续上言不成?
杨瓒不能开口,不代表朱厚照会保持沉默。
以为母后担心自己,本有几分心软。哪料想,几句话不到,又提起两个舅舅。
“母后,”朱厚照放下姜汤,沉声道,“寿宁侯和建昌侯守泰陵,是父皇之意,更是臣子孝心!母后三番两次提起,是对父皇旨意不满?”
“照儿!”
朱厚照的神情愈发严厉。
“若是无事,母后便回清宁宫吧。父皇有遗命,母后当在太皇太后和太妃跟前尽孝,无事便少出清宁宫。朕身体不适,不送母后了。”
“照儿,你……”
“高伴伴,送太后回清宁宫。向太皇太后和太妃回话,朕偶感不适,并无大碍。明日便到仁寿宫请安。”
“奴婢遵命。”
高凤翔躬身应诺,张太后气得脸色铁青。想继续同朱厚照说话,儿子压根不看她。只能狠狠的剜了杨瓒一眼,转身离开。
杨瓒顿感冤枉。
满殿之中,大概只有张太后不明白,天子为何会突然转变态度。不明白不说,更要迁怒他人。这个倒霉的,偏巧还是自己!
难不成,之前觉得脖子凉,非是内阁之故,实是应在这里?
张太后离开不久,太医院的院正和院判接连赶到。
地动之后,乾清宫便急召御医,消息自然瞒不住。见到一身狼狈的谷大用,太医院上下都是紧张到极点。
在见到朱厚照,诊脉之后,院正和院判才将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回去。
“陛下偶染微恙,并无大碍。”
喝两副药,少四处走动,最好捂出一身热汗,很快就能大好。
不过,在朱厚照面前自然不能这么说。一番引经据典,云山雾绕,不只朱厚照听得不明不白,杨瓒都些头晕。
院正不只开出药方,还留下膳食单子。
“油腻不可用,过甜不可用,每餐需适量。”
总之,病好之前,不可大鱼大肉,更不能敞开肚量,必须清粥小菜!
朱厚照一边打喷嚏,一边皱紧五官。
生病不怕,不过多喝几副苦药。
不让吃饱,还让不让人活?
有院正之命,中官“拼命”送到乾清宫的膳食,自然不能用。
天子需休养,杨瓒没有留膳,同院正院判一起离宫。
因弘治帝药不对症,太医院接连换了两个院判,三四名御医。
杨瓒同锦衣卫一并查案,在朝中已不是秘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