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婢瞧着,夏氏女同沈氏女最为拔尖。吴氏女很是娇憨,王氏女细心恬静,均有可称道之处。”
王太皇太后和吴太妃低语几声,令女官继续守在偏殿,隔两个时辰再做回报。
殿门关上,吴太妃忍不住轻咳。
王太皇太后面现忧色。
“吃了这些时日汤药,怎么还不见好?”
“老毛病了。”吴太妃收起帕子,端起茶盏,润润喉咙,“早年落下的病症,天凉就要犯上一回,再多的方子也是没用。”
提起早年,王太皇太后不免叹息。
“遭了那么多年的罪,才过几天好日子。”
吴太妃轻笑,生死有命,她早已看开。
病症好与不好,都是上天安排。只不过,一旦有那一日,就要再见旧人,心中难免腻歪。
“不提这些糟心事。”吴太妃笑道,“娘娘瞧着哪个更好?”
“左不过这四个。”王太皇太后点出夏福四人,道,“咱们选了,总还要天子顺心。当日里,天子似对夏氏女另眼相待。”
“性格沉稳,人也聪慧。”吴太妃道,“先前娘娘说过,这孩子年纪小了点,可改了主意?”
“十三,虚岁十四,和天子差一岁,也是般配。”王太皇太后道,“需得遣人到金陵,仔细探查其家人品行。”
若是再出一个庆云侯,或是寿宁侯,还不够糟心的。
“娘娘说的是。”吴太妃又咳嗽两声,“我这身子不济,娘娘若是有精神,不若请太后暂移仁寿宫,免得过了病气。”
王太皇太后皱眉,问道:“可是又有哪里不对?”
“没有。”吴太妃摇头,“我这病来得急,担心过了病气。今日之后,有事便遣女官通传。等我好些,再来同娘娘问安。”
“你这话说的,是想戳我的心?”王太皇太后红了眼圈,一把拉住吴太妃的手,“什么过了病气,以后休要说这话!”
“娘娘,”吴太妃叹息,“凤体为重。”
“我都不怕,你怕什么?”王太皇太后道,“就算真的……咱们也好作伴,到地下见过先皇,无论如何,都要先给万氏一顿廷杖!”
“娘娘?”
“你出过气,我可没有。”王太皇太后笑道,“到了地下,总该畅快一回。有列祖列宗,圣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看着,我就不信,陛下还能护着那万贞儿!”
吴太妃先是发愣,继而轻笑。
王太皇太后始终没有放开她的手,陪着一起笑。
笑到最后,两人都流出眼泪。
“好,真有那日,我必亲自执起廷杖,痛快一回!”
弘治十八年十一月辛亥,英国公张懋、兵部尚书刘大夏奉敕简阅京卫操演。
是日,天子亲临演武场,内阁首辅刘健,次辅李东阳和谢迁伴驾。翰林院侍读杨瓒,侍讲谢丕得幸随驾,立于台旁,一同观操。
留守六十八卫俱上名册,由都督府及兵部筛选,择精锐六万三千五百七十人,分作五营,各领以把总指挥,习操听用。
以武定侯、怀宁侯、南和伯、永顺伯、长安伯为坐营官,分掌万余人。
依天子意,分拨三千营及神机营千余人,仿照太宗皇帝征讨草原战阵,分批操演。
演武场四周,由羽林为、金吾卫、锦衣卫等分别把守。
演武场中,五营军官着甲胄,百户着皮甲,总旗之下俱为袢袄,分枪兵弓兵列阵。
旗帜烈烈。
鼓声中,百余架战车推出,车上架铜铸火炮,随旗官号令点火。
炮声隆隆,大小铁球飞出,暴雨般砸中预先排好的草人,腾起一片浓烟。
“令起!”
鼓声更烈,五营官军臂缚彩带,由把总指挥率领,变换战阵。
五名坐营官均是黑色甲胄,横刀跃马,冲在阵前。
距离虽远,杨瓒仍能一眼认出顾卿。
黑甲红缨,银枪骏马。
两营相遇,监枪官率先发令,排枪之后,手持重兵的骑队自两侧冲出,刀棒相击,金戈之声恍如雷鸣。
看到骑兵手中的武器,杨瓒揉眼,再揉眼。
近两臂长,前宽后窄,沿顶端楔入数排尖钉,光是看着,就觉煞气逼人。
按照太宗皇帝阵图,此乃骑兵利器,每遇敌寇,必所向披靡。
杨瓒不再揉眼,嘴角抖了两抖。
非常人行非常事。
永乐大帝不愧为杀遍草原无敌手的猛人。
先是战车火炮,紧接一阵排枪,其后直上狼牙棒,是个人都受不了。
只可惜,战阵虽好,操演的官兵早非当年。阵中所用的“重兵”,皆以木头制成,刷上黑漆,挥舞起来颇有几分气势,实际全无半点杀伤力。
杨瓒都能发现不对,何况朱厚照。
随战阵操演,原本脸膛通红,激动不已的朱厚照,兴奋渐消,脸色越来越黑,大有一黑到底的架势。
第六十二章 一起跳坑
未时中,操演过半。
演武场中,鼓声仍隆,号角四起,杀声震天。
高台之上,朱厚照脸色黑沉,单手扣住玉带,狠狠咬牙,声音几乎从牙缝间挤出。
“这就是六十八卫精锐,拱卫神京的京军?”
骑兵照面,刀锋都未交错,便齐齐坠马。
步兵交锋,嘴上喊得热闹,虚晃一枪,就地滚倒。
先时,以制造兵器为由,兵部请延迟操演。朱厚照痛快答应,以为准备充分,必可重现太宗皇帝军阵的风采。
结果呢?
所谓的“重兵”,全是木头!
所谓的精锐,五成弱兵!
随操演进行,朱厚照的拳头越攥越紧。
要钱,他给。
要人,他给。
要延迟,他也点头同意!
到头来竟是这般?
欺负他年纪轻,不知事,没随父皇简阅过十二营演武?这哪里是操演,分明是是在演戏,糊弄他!
“够了!”
见两名把总纵马相击,长枪刚刚擦边,便大叫一声,争先恐后“落马”,怒火终压抑不住,朱厚照当场爆发。
“朕今日当真是长了见识!”
留下这句话,朱厚照袖子一甩,转身走下高台。
演武场中,官军仍一心“交战”,压根没有注意到,天子怒气冲冲走人。
内阁首辅刘健眉头深锁,转向兵部尚书刘大夏,正要开口,被李东阳从后拉住。谢迁同刘大夏颇有私交,却无法帮老友说话。
哪怕不知兵,不通晓军事,只要长眼睛,都会发现演武中的猫腻。
“刘尚书,好自为之。”
刘健脾气火爆,纵有李东阳调和,仍丝毫不给刘大夏面子。
京军六十八卫,号称精锐尽出,却成一场闹剧。
先时宣府兵情告急,兵部一力主张从大同太原调兵,主因是否在此?
话将出口,又被李东阳拦住。
无论如何,刘大夏是先帝托付的重臣,巩固边防有功,几番推举能臣,在朝中极有威望。纵然是内阁首辅,也不好当着在场文武和六万京军,让他无法下台。
更重要的,内阁首辅和兵部尚书吵起来,实在不像样。
朝堂且罢,演武场上口舌争锋,传出去,难免流言四起,令士庶笑话。
“希贤兄,京卫如此,实非时雍兄之过。”
京军疲弱,训练无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也非眨眼之间即可解决。当下要务,是规劝安抚天子,消去雷霆之怒。
李东阳劝了两回,刘健依旧怫然,到底没再多说什么。
期间,台上文武无心再看操演。
演武官兵实在不争气。
即便坐营官均是功臣之后,知兵善用,奈何闹剧已成,再多的努力都是白费。
未时末,最后一声鼓音落下,旗官挥舞令旗,喊杀声为之一停。五营军卒,多数竟站立不稳,歪着头盔,拖着腰刀,浑似打了败仗。
此情此景,不提内阁三人,刘大夏亦是瞋目切齿,火冒三丈。
五名坐营官翻身下马,一个赛一个脸黑。
领着这样的兵,怎么打仗?
不等遇到鞑靼,单是操练就会倒下一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