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想,话音未落,就被当面扇回巴掌。
“腾骧四卫乃祖宗设立,宿卫宫城,防奸御侮。”朱厚照咬牙,“兵部都察院几番上言,朕知不妥,仍如了他们的意。可他们竟是如此欺朕!”
天子怒气之盛,轻易不会消去。
如果有人趁机挑拨,天子和朝臣必将生出更大的嫌隙,对兵部的不满,更是会越积越深。想要弥补,恐是万难。
杨瓒不由得庆幸,一顿金尺将刘瑾抽老实,至少是表面老实了。否则,劝说天子之余,还要防备这位,实在是耗费心力。
杀掉以绝后患?
想得倒好。
打狗也要看主人。
抽一顿,是先皇给他的权利,朱厚照不会多想。开口就要杀,却是实实在在超出“职权”,甚至是冒犯“龙颜”。
朱厚照是天子,性格再直爽也是天子。
冒犯龙威之事,傻子也不会做。
杨瓒一心二用,一边听着朱厚照喷火,一边想着“善后”问题。
足足过去半个时辰,朱厚照才告一段落。殿中的碎瓷断玉也多被收走,不复之前杂乱。
“杨先生,朕觉得累。”
发完火,失望和疲惫袭上心头,朱厚照靠向御案,表情变得沉闷。
“朕想做个明君,朕想做的事很多,可总像被捆住手脚,迈出一步,就会被拉回两步,再前进不得。”
“陛下,”杨瓒轻声道,“万事开头难。”
“万事开头难?”
五个字,在殿中静静回响。
“这个道理,朕不是不知道。”朱厚照苦笑,“杨先生曾对朕说过,百忍成金。朕忍到今日,却是半点效果也无。”
“陛下……”杨瓒预感到不好,却不知该如何劝解。
“朕不想忍了!”朱厚照猛的握拳,咬牙道,“朕是天子,为何不能畅快行事!”
“陛下,臣请陛下三思。”
“思过了,没用。”朱厚照果断道,“朕讲道理,兵部照样不办事。朕还憋屈自己做什么!”
杨瓒傻眼,彻底傻眼。
“陛下,兵政之事非一夕造成。训练无法,也需时日改正。”杨瓒道,“兵部刘尚书,为人耿直忠厚,刚毅果决,乃先皇托付重臣,陛下万不可轻动!”
“杨先生以为朕要做什么,罢了刘尚书?”
看着杨瓒,朱厚照的表情很是奇怪。
“朕何时这么说了?”
杨瓒:“……”
口口声声说不讲理,他还能怎么想?
“朕没那么冲动,也没那么糊涂。”
见杨瓒目瞪口呆,朱厚照忽然笑了。
“能让杨先生吃惊,可不容易。”
“陛下,臣……”
朱厚照站起身,绕回御案后,看到光秃秃的桌面,当即皱眉。
“谷伴伴。”
“奴婢在。”
“取黄绢,伺候笔墨。”
“是。”
片刻后,黄绢铺开,谷大用研墨,张永呈上御笔。
待墨汁渐浓,朱厚照执笔蘸墨,悬腕于绢上,继而重重落笔。
“昔祖宗之时,精甲锐军,强兵猛将,所向克捷。今兵政渐弛,边军犹谙战,京军则疏于训练,实不堪用。”
写完这句,朱厚照皱了皱眉,本想再添几句狠话,到底没有落笔。
“今观操演,六十八卫精锐齐出,声势赫赫,似天兵神将。实则瓦合之卒,不堪用者甚多。”
“兵为邦固,将显国威,岂可糜饷废银,废弛至此!”
“今敕内阁六部,差官清查京卫,指挥千户之下,凡不堪用者,贪墨军饷者,蒙祖荫而无能着,以兵为役夫者,皆革!”
“清查京卫名册,老弱不堪者裁汰,发回原籍。稍弱者存原伍操练,以备再选。壮者具名奏上,编为团营,依太宗皇帝练兵之法,训练收操,不得虚应其事!”
“拔选有能知兵者,充营官。”
“敕满朝文武,凡有能者,具实以闻。紧上推举,不可延迟。”
几百字,洋洋洒洒写完,朱厚照停笔,从头至尾看过,总觉得落下什么。
“杨先生观之如何?”
考虑片刻,杨瓒实话实说。
“陛下英明,臣观此令甚好。只微末处尚可增添。”
“何处可添?”
杨瓒上前,将心中所想道出。
朱厚照先是不解,旋即恍然。听到后来,直接将案上黄绢丢开,重新起笔。
待圣旨写完,盖上宝印,杨瓒以为没自己的事,可以行礼走人。
未料想,朱厚照抓起一块豆糕,两口下肚,道:“既是杨先生出的主意,明日,朕去京卫武学,杨先生便与朕同行。”
杨瓒:“……”
“说起来,先时杨先生便同朕提过武学之事。”朱厚照又拿起一块豆糕,道,“京卫武学多由国子监助教掌事。朕有意另择贤才,杨先生以为如何?”
杨瓒咽了口口水,危机感顿现。
“陛下,臣推举翰林院侍讲谢丕,修撰顾晣臣。”
“谢侍讲,顾修撰?”
考虑片刻,朱厚照点点头,“也好。”
于是乎,天子大笔一挥,升翰林院修撰顾晣臣国子监司业,掌京卫武学。迁翰林院侍讲谢丕至兵部,任武库司郎中,同掌军籍武学。
宝印盖下,朱厚照满意了,杨瓒也长出一口气。
历史上,这二位官途如何,杨瓒并不知晓。
当下却是因杨某人扇动翅膀,先读兵书,后掌武学,齐刷刷走上未知之路。
于此,杨瓒也只能仰头望天。
不想埋了自己,只能请他人一并入坑。
故而,谢兄,顾兄,还请见谅。
第六十三章 出来混,总是要还
弘治十八年十一月乙酉,大雪初晴。
层云散去,晴空万里,北风却是更冷。
早朝之上,天子敕谕翰林院,命学士刘机为总裁,重校《大诰武臣》一书,翻刻颁赐京城武学及在外各卫,令武臣子弟熟读。
“勉善戒恶,勤操练,熟读兵法,以待武选。”
同日,升谢丕为兵部郎中,顾晣臣为国子监司业的敕令颁至翰林院。
谢状元和顾榜眼在值房接旨。谢恩当时,心有五味,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难言喜忧。
升官是喜事。
半年不到即品级跃升,青袍白鹇位列朝堂,实是少有。
杨瓒是个例,大可不提。内阁三位相公都在翰林院多年,才得以拔升,入六部议政。更不用提满朝文武,诸位先进。
只不过,对两人来说,掌管武学,同武臣子弟打交道,终究心中没底。
按照后世的话讲,专业不对口,被天子强行分配,实是喜忧参半,不知说什么才好。
该庆幸,武学到底是“学”,不至过于离谱。被天子“升”到五军都督府,或军卫指挥使司,才当真该哭。
“咱家恭喜谢郎中,顾司业高升。”
丘聚袖着手,道喜之后,向两人告辞,返回乾清宫。
捧着圣旨,谢丕和顾晣臣互看一眼,都是心有愁意,不敢诉之于口。
恭贺?
道喜?
顾榜眼家在外县,尚有缓和余地。
谢状元望着屋顶,长叹一声,顿生苍凉之感。
日前苦读兵书,手不释卷,以致染上风寒,告假数日,便引堂上侧目。今遭升调兵部,掌事武学,等着他的,必会是一番“恳谈”。
想起每次同谢迁“对坐长谈”的情形,谢状元当真是头皮发麻,不想回家。
与之相比,揍一顿反倒更容易接受。
真心实意,没有半字虚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