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让陛下看看皇后的手有多么长!”瑞定站起身来,在西暖阁里踱步。
“你出宫去非但不说我不能早娶,还要让他们说我今年就要娶亲,而且说我命中不能先娶正妃,必须要先娶侧妃,而且这侧妃的生日极大,必须是上半年的,正月内的最好!”
“这几条说的都是贾元春。”瑞定道,他又坐下,“加上皇后早先动的手脚……我就不信父皇还能容忍她继续这么下去。”
吴妃眼睛一眯,顺着瑞定的思路想下去。“皇子先娶侧妃。哼,开国到现在都没这么办事儿的,况且你父皇肯定是已经知道皇后在宫里动了手脚了……”
“我早先觉得皇后非要塞贾元春进来就有点不同寻常,这么一来,陛下怕是要觉得皇后失心疯了。”吴妃冷笑,“就这么办,又夏,你跟正才出宫去,一家家寺庙不停的跑。”
又夏拿了腰牌去喊正才,吴妃看着瑞定,“你母妃我,从今天起就要开始因为心焦生病了。”
“母妃说的是。”瑞定道,“反正父皇也不可能让我先娶侧妃,更加不可能让贾元春当侧妃,干脆我们推皇后一把岂不更妙。”
吴妃点头,“此计甚好,等过一阵子我再跟虞嫔合计合计,再用她的肚子说事儿,皇后这些年手上冤魂不少,怎么也能让她再吃一次亏。”
说到这个,瑞定道:“母妃你算过吗?这些年宫里死的嫔妃。”
吴妃疑惑,“我想着怎么也有几十个了。”
瑞定摇了摇头,道:“我前年在礼部供职,看着这些年妃嫔册封、晋升的文书……”
“今年是建元三十九年,去掉父皇早年两次御驾亲征的年份,三年一次选秀一共举行了十次。”
“这十次选秀,一共进来一百三十六名嫔妃,再加上早先皇子府里的,一共一百五十余人,母妃你算算现在还剩下多少?”
吴妃不由自主惊呆了。
东西一共十二宫,加起来也不过四十余人而已……
这么说,四十年竟然折损了百十余人?
瑞定又道:“母妃您进宫的时候,家里两个兄长已经娶亲,还有外祖父后院的妾室们,就算生孩子凶险,或者不小心小产连母亲一起去了的,哪里会有这么多?”
“可是这里面也不一定全是皇后做的手脚,当年宫里……还有李贵妃和刘嫔。”吴妃喃喃,像是想起了当年的事情,不过随即又坚定起来,“她当皇后,自然都要归在她头上,要么是她自己动手,要么便是她纵人行凶。”
瑞定又道:“这事儿我不好说,母妃心里清楚便是,关键时刻说出来也能派上用场。”
吴妃点头,道:“我早先还以为……你,真真是长大了。”
“我想要当皇帝!”瑞定声音虽然小,但是却斩钉截铁。
吴妃一声惊呼,遇见这么大的事情反而越发的冷静了,“你有这个心,母妃自然是要帮你的,只是……太子即是嫡子又是长子,况且你父皇对他很是上心,怕是轻易不会有所动作。”
瑞定摇了摇头,道:“我估摸着父皇的耐心快要到头了,况且他虽占着嫡长儿子,但是对兄弟一点都不友爱。若是日后继位的是她,皇后当了太后,别说后宫的人了,除了六弟,剩下的怕是都要被他们母子两个折腾死了。”
“太子断然当不了皇帝。”瑞定道:“母妃你且看着吧。”
正月十六,建元三十九年的第一次早朝,太子跟瑞定吵起来了。
又。
“孤推举段科做西北都指挥使。”
太子在皇帝说完“众卿家有何人选?”之后,第一个开口了。
皇帝点头嗯了一声,没说反对,底下都是官场老油条,知道这是皇帝不太满意的意思。
太子说完,二皇子瑞清也出来,道:“儿臣推举梁石承梁大人。“皇帝又嗯了一声,问:“吏部尚书何在?你说说什么人好?”
吏部尚书出列,道:“臣以为西北都指挥使关系重大,是整个西北咽喉要道的总指挥,管着嘉峪关和玉门关两个重要关卡,得选一个妥帖的人。”
吏部尚书谁都不好得罪,又甚至官场潜规则,最好的就是有人先提出一个人选来,他复议。
于是吏部尚书扯了一长串,从这职位得文武精通开始,又说了这是正二品的高级武官,还得外放,管着关西七卫,是朝廷最最手握重兵的一位指挥使,必须对皇帝忠心耿耿,等等等等。
去掉不必要的废话,最终的结论就是……他不知道。
皇帝脸上一沉,道:“瑞定,你在吏部供职已久,武官名单想必也看了不少,你觉得谁去接任合适?”
瑞定想了一想,“儿臣推举孔昊文孔大人。”
没等皇帝说话,太子嗤的一声笑了出来,“他不行。”
皇帝瞪他一眼,道:“你说说,你为什么推举他。”
当然是因为他头顶上高达九十加的忠心值,必定是父皇你培养多年的密探。
不过话不能这么说,瑞定上前一步道:“那处地方与亦力把里接壤,这些年虽然表面上和平,但是私底下摩擦不断。孔大人性格沉稳,一来不会被故意激怒,贸然出兵,二来儿臣观他履历,这些年虽无大功,却也是平平稳稳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几次带兵全无败绩…”
“况且儿臣看他祖上并无出仕,孔家的全部前程都是父皇给的,他对父皇必是忠心耿耿。”
瑞定还想说些什么,却被太子打断了。
“孔大人与庆阳伯有旧!父皇,”太子转身冲着皇帝道:“这是五弟的私心作祟!”
第031章
皇帝冷了脸。
朝堂上安静了片刻,又响起小声的议论。
外戚不得干政,与宗室结亲之人也是做不到太高或者太过重要的位置。
若是此人走的是庆阳伯的路子而搭上了五殿下……其实也算不得外戚干政,况且走皇子路子的人也不是没有,只是不能放在明面上说出来。
不过想想这两年太子时不时针对五殿下发难,这样一想倒也不算太奇怪,就看皇帝怎么说了。
皇帝道:“高景林,你说呢?方才三位皇子推举的人选,你看好哪一个?”
高景林出列,他是东阁大学士,位列内阁大学士之首,虽然官位才五品,但是却是个实权派,可压制六部尚书,实为宰相。
除了正五品的东阁大学士,他身上还有一等伯的爵位,正五品的奉政大夫,又因为政绩卓越,被皇帝特赐上柱国的勋级,总之是个跺跺脚都能让朝廷抖一抖的大人物。
“回禀陛下,这三人各有各的长处。”高景林不紧不慢道:“梁石承梁大人是世家出身,从小就精通兵法,还做过御前侍卫,武艺高强,是个可造之材。现在神机营里做把总。”
“段科段大人武状元出身,在蛮夷之地驻扎多年,经验丰富。现任铜仁府参将。”
“至于孔昊文孔大人……”高景林也想了一想,可见此人没什么名声,“是举孝廉出身,在道德品行上想必有过人之处。”高景林记忆力极好,努力回忆一下道:“如今在两淮都指挥使司里做都指挥佥事。”
高景林说完,脑子里飞快的转着,究竟推举谁好呢?
不仅是他,所有人都在想这个问题,皇帝事先一点口风都没露出来,年一过完便抛出这么个大肥肉出来,究竟是打的什么主意?
皇帝听了面色有所缓和,“那你说说,你觉得谁好。”
高景林想了许久,已经有了主意。
其实做官,特别是京官,能上早朝看见皇帝的那种,不怕出错主意说错话,横竖满朝文武百官,大家都是商量着来。
“臣以为段科段大人较为合适。”
听见东阁大学士也支持他的决定,太子立即抖了起来。
皇帝道:“瑞清,你说说,你推举的梁石承好在哪里?”
“梁石承世家出身,从小便精通兵法,他的高祖父更是太祖皇帝亲封的大都督,从小耳濡目染,在燕山大营与儿臣沙盘演兵之时每每都能出些妙招,杀的儿臣措手不及。”
太子等到瑞清说完,只说了四个字,“纸上谈兵。”
瑞清忍着怒气,没有理睬太子的挑衅,“请父皇圣断。”
皇帝点头道:“不错,他们家的兵书是一绝,朕看了觉得里面一两处也可勉强媲美孙武了。”
听了这话,瑞清脸色好了一些,站回太子身后了。
“瑞定,你说说孔昊文好在哪里?”
瑞定出列,先是环视了一圈,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收获太子愤恨的眼神一枚,这才开口。
他自然是很有自信,父皇将他放在最后一个问话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孔大人通过举孝廉出身,品德忠心上必定高人一筹。”这第一条说的就是思想道德了,皇帝听了点点头,意思让他继续。
“儿臣闲来也看吏部的各种文书,对这孔大人的履历也算有所了解。正如高大人所说,他现任两淮都司里的都指挥佥事,已经做了五年,再前一任是辽东都司里的经历司经历,也做了五年;之前是两广都司的断事司断事,也做了五年……”
瑞定还在细数这位孔大人的履历,高景林已经听明白了,这种做官法,富庶之地和蛮荒之地轮着来,也去过边界,分明就是在培养他,将来肯定是要得了重用的。
皇帝让推举的官位是西北都指挥使,这位孔大人基本是一直在各地都司里轮值,各个职位都做过,而其他两位都是在里面轮了三年,混了个资历而已。
瑞定已经说完了孔大人的履历,又道:“孔大人不过三十有六,正是当打之年,不失锐气又逐渐沉稳,可当此大任。”
高大人和吏部尚书两个见缝插针,瑞定话音一落,便道:“臣附议。”
太子还想说什么,不过被人抢了先,没来得及出口,便听皇帝道:“朕知道了,嗯,一会内阁学士留下。”
这事儿算是完了,又进入了下一个议题。
太子跺脚,给文华殿大学士使了个眼色,这位是负责教导太子,也算是半个自己人,文华殿大学士看见太子的示意,点了点头,继续听皇帝说话了。
开年的第一次早朝拖了快两个时辰才完事,就是瑞定年轻,也站的腿酸腰疼了,太子更是累的直接就走了,连找事儿的精力都没有了。
下了朝,瑞定觉得绕回北五所吃午饭有点远,便偷了个懒去路途只有北五所三分之一的承乾宫了。
瑞定既然已经决定要尽全力角逐皇帝大位,自然是要好好分析皇帝的心理的,特别是对太子和皇后的。
这两个人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关键时刻还能弃车保帅,是个攻击力加倍,防御力也加倍的对手。
昨天瑞定给母妃细数这些年宫里死去的嫔妃,一说出来他自己也在想,皇帝对皇后这般容忍,究竟是为了什么。
皇帝的底线又在哪里呢?
而且皇帝今天让推举官员,事出突然,别人也到罢了,太子与皇帝每天有两个时辰都是在一间屋子处理政务的,居然他也一点不知道,这就耐人寻味了。
皇帝是在试探太子?还是想教导太子?
但是不管是那一条,对于已经年过三十,还在襁褓间就成了太子的瑞永来说,都不是好事儿。
瑞定笑了笑,承乾宫就在眼前了。
承乾宫里弥漫这一股药味。
瑞定倒也不太担心,昨日母妃便说要装病,这味道正是熬药出来的。
其实在宫里要装病熬药也不是很难,只要皇帝没追究的心。
比方熬一些甘草、麦冬,或者黄芪这种常用药,还有什么按照六味地黄丸,又或者乌鸡白凤丸的方子熬药,吃了也没什么坏处。
反正上至皇帝下至嫔妃,闻香料倒是有一手,闻中药就一点天份都没有了,更何况是熬在一起的,黑黢黢的一锅汤呢。
瑞定掀了帘子,笑道:“母妃今儿喝的是甘草还是黄芪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