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这几日天气好,大通河河面上结的冰或有可能松软。”他清咳一声,望着她扣在腕上的手挑眉道,“如果魏军下一步,还是与突厥联手。打算迅速过河来反抄偷袭,我们先一步埋伏在河岸,便是针对两方的上上之策。”
“你啊……”她又叹又笑。想要洞察她的心思,对他而言实在不费吹灰之力。对身份曝露的担忧只显露了一分,他便轻巧化解,让她再不多虑些什么。
三日后,徐庶率领五万大军潜行大通河,与郭临分道而行。
郭临除了领原本从凉州带来的五千人马,还得了徐庶手下校尉莫齐所带的一万人,莫齐为她副将。一万五千人快马行到祁连山脚,与前来汇合魏军的三万突厥兵撞个正着。双方激战一日一夜未分胜负,各退十里扎营摆阵。
毕竟是不曾磨合熟悉的军队,那些跟随老将们也已经多年没上战场了。郭临安抚完一脸歉疚的莫齐,拉着他埋首阵图间,和那些同样心有不甘的老将士们一块砥足商谈。
等到走出军帐,天色已是靛蓝的黎明。久违地感受到彻夜劳动的疲惫,她正要抬手揉肩,一双大掌已先一步就位。她感受着背后传来的体温,仰头望向夜空东面的太白星。晨曦的光辉亦盖不住它的耀眼,仿佛冥冥中,摆在他们前方的道路,已然徐徐铺开。
凭着对突厥作战习惯的熟稔,郭临率一万五千军,成功与突厥周旋了五日,为大通河的作战拖足了时间。粮草将尽时,终于等来了徐庶凿冰水淹魏军的消息。此役大胜,他将降军收押,和擒获的建宁王一道,由副将专程送回琼关。
时日已临近新年,徐庶却并没有将战役告一段落的意思。郭临不解发问,他皱了皱眉,递来一本折子。
“京城已经政令不清了,兵部尚书遭人弹劾买妓,竟未让大理寺过审便发配换人。好在预先求的粮草物资已在路上,不管谁坐镇,总不会阻扰……唉!”
郭临看完折子,转身递向陈聿修。他停下笔,朝她摇了摇头,示意意会心明。徐庶抬眼望了望他们,欲言又止,眉头越蹙越紧。
待到郭临起身送他出帐,站在账外,他才幽幽叹息:“如今,我方才明了周大人的心情……”
郭临一愣,猛地抬头看向他。
“郭临,拥立陈丞相为帝,你真的没有想过吗?”
“我……”她怔怔地回过头,看向帐中娴意跪坐案后,优雅书写军法的陈聿修。
她第一上京,是为了保护皇帝,对付可能来袭的太子刺客。而后太子逼宫造反,世子领兵抗敌,她留在宫中,实际从未见过太子一面。就算是后来的庶子太孙,乃至玉锵,都是少年身形着太孙朝服……
若聿修是太子,她微微阖眼,那会是什么样的光景呢?
☆、第183章 清君侧行1
扎营两日后,派往北面的探子突然快马赶回。
马靴沾着灰泞,踩在雪未融净的草皮上。探子大口喘息着奔进帅帐,顾不得行礼便道:“报,今早十里外有突厥军队朝我方行来。军马较少,行速不快,但没有停下的意思。”
郭临派徐秦去叫来徐庶,徐庶听探子复述一遍,皱眉道:“按理说,突厥与你几战虽未输,但他们与西魏的联盟已经被我军搅毁。偷袭么……眼下大齐国内确有不平,但还不到镇不住边关的地步。突厥三年前才败在你手上,今日便有胆子又来挑衅琼关军?”
郭临拧眉沉思片刻,问探子道:“突厥此军有多少人?”
“目估,约有一万……”探子迟疑了下,续道“也不知是否是属下看得有误,似乎队伍后面还拉着不少的辎重。打头的兵士铠甲暗淡,行动迟缓,不像突袭之军。”
“什么……?”郭临眯了眯眼。正在此时,账外有人大声喊道:“将军,有突厥使者求见!”
徐庶回头与郭临对视一眼,朗声道:“摆阵,让他们进来。”
郭临见状,起身走向帐侧。徐庶心知她的意思,也不做阻拦。士卒们列队进帐站做两排,竖枪敛颜,威赫顿生。只听一声传唤,两个梳着卷辫的高鼻阔目使者被副将领了进来。
当先一人紧绷着脸,神情微怯。抬头望了一眼主位的徐庶后,单膝抱胸跪下,恭敬地行了一个礼:“小人唐突来访,见过将军大人。”
汉话稍显蹩脚,却也能听得明白。郭临垂眼望去,只见那人直起身,深吸一口气又道:“小人乃是阿史那俟斤汗的部下,此次汗王率部前来祁连山,是为了向凉州的神武王将郭将军投诚。还望将军大人引见,让小人将汗王书函交给郭将军。”
此话一出,满室震惊。纵然一开始听说他们拉着辎重行军,气势颓然。在场众将已有准备,猜到是来归降。可万万没料到,他们降的,竟不是徐庶,而是郭临!
“阿史那俟斤……”郭临怔怔出声,看向徐庶,“徐大哥,我记得按突厥汗族的辈分,这人是苏德的小叔叔,上任已故汗王的弟弟。”
徐庶神色一变,目光陡然冷凝。那使者吓了一跳,慌忙摆手道:“确是如此,但我汗并未继承苏德可汗的汗位……”
“这倒是真的,”徐秦见状,上前一步拱手道,“据属下所知,三年前苏德被送往京城,突厥军民降得降散得散。半年之后才重建起的政权,也不是阿史那的那一只了。俟斤被族人推举后归拢部族,却遭到新政权的猜忌驱赶,在草原上过得极为不安呢。”这些,都是他三年来待在凉州,和旧将建立驻扎地时,日夜关注的事。也正因为一个俟斤根本不成气候,他才没有向陈聿修请求,去找突厥人复神武军的仇。
“你汗王明知郭将军就是生擒苏德的人,却还愿来投诚?”郭临走上前,忽而一笑,“唰”地抽出佩剑,厉声喝道,“说,你们究竟有何意图?”
“……不敢不敢,小人万万不敢啊!”使者连连叩拜。徐秦冷哼一声:“想算计我们郭将军,先看看自个脑袋按得扎不扎实吧!”
使者心慌意乱,猛地一怔神,记起胸口的书函,赶紧掏出:“这是汗王写给郭将军的信,里面有鸠摩罗什寺方丈的亲笔,待请郭将军看过便知!”
“阿临,”账外一声清朗的嗓音忽地传来,陈聿修挽起帐帘,柔声道,“你不若先看一看吧。”
郭临眨了眨眼,走上前从使者手中抽走书函。那使者一愣,这才反应过来,面前这位一身铠甲的清秀青年,就是那个传诵朔方大街小巷的“黑甲战神”。他不由打了个哆嗦,整个人往后缩了缩。郭临倒未注意他的异动,翻开书函扫视而下,果然在俟斤的落款后,看到了那日在鸠摩罗什塔所见的方丈的笔迹。
原来当天,方丈言说突厥族内分歧日渐阔大,可能会使整个漠北都产生巨大的变化……竟真是如此。可是……“为什么要投诚我?”
她低下头,目光直直地望向使者:“就算你们被新王赶得必须西迁,沿路的大齐边关:夏州、怀远、灵州,哪一处不可投诚?何况现下,大帐中坐着的,还有琼关的怀化大将军徐庶,为何偏偏选我郭临……”
“这……”使者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因为你战赢了苏德,”陈聿修走到她身边,轻轻一笑,“战而能胜,胜而能傲。你压根不怕突厥,自然更不屑于去屠戮突厥来的降军。阿史那俟斤,是想为族人们求一生路呢。”
“原是如此……”郭临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见那使者被挑破了心思,果然一脸羞愧地低下头,她这才后知后觉地领悟聿修的话。一时间,竟有些哭笑不得。
这下可好,无论是为了大齐,还是为了这一战中跟随她和徐庶的部将,她都该收下这支队伍,可她和俟斤分明是敌人关系。“阿临,你便应了吧,俟斤便是有什么阴谋,在你神武旧将的控制下,想也是翻不起什么波浪的。有了他们归附得来的情报,突厥新王对我们也要忌惮三分了。与西魏作战就更……”徐秦话音还未落,便见郭临转过头,瞪大眼睛,一脸不可思议地望来。
副将自后碰了碰他的胳膊以作提醒,徐庶这才拖长了音“啊”了一声,握拳清咳:“嗯,所谓‘将在为军令有所不受’,本将之决断,与朝廷无关之处自会过后言禀。今日帐内,什么都没发生。诸将可有异议?”
帐内将领闻言,皆是一脸忍俊不禁,纷纷忍笑抱拳道:“谨遵将军之令。”
☆、第184章 清君侧行2
还未把突厥降军归编好,大军刚过了大通河,便又传来消息。西魏的荣城将军拓跋盛开城投降,愿将统帅的三万人马尽归大齐。
郭临随着徐庶一道率大军进了荣城,此地和琼关间还隔了一个西宁城。如今荣城归降,徐庶便趁着全军士气昂扬,一鼓作气从荣城攻向西宁。费时近半月,终于在大年三十之日成功攻下了西宁。西魏新帝既政,本是顺从先帝临终的意思,打算打完此仗。但见如今连失两城,不由起了怯心。
正月十五,上元节。陈聿修令使者带着一红笼送往西魏皇宫,递给新帝。十日后传来消息,西魏愿降,就此退军,不日便派降使来朝。
郭临把那封据说是西魏年幼的皇帝亲笔写的降辞,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巴巴地望向陈聿修:“你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陈聿修正抬手将蒸开的热水倒进茶器中,闻言笑而不语,一心一意地沏茶。郭临嘟着嘴,放下卷轴窝到他背后挠痒。他无奈地叹口气,答道:“我送了他一物。”
“这个我知道啊,灯笼嘛,不是上元节的东西么……这有什么奇特的?”
“灯笼自然不奇特,奇特的是,我放在灯笼里面的……”他一把捞过她圈在怀里,手上泡茶的动作丝毫不停,只嘴角渐渐噙了更满的笑意,“一株麦穗。”
“麦穗……这大冬天的,哪又来的麦穗?”郭临仰头瞪他一眼,满脸不信,抬手去掐他腰背。
他捉住她的手,低头直直的凝视她。直到看得她面色通红,别扭地撇开眼。他才轻笑一声,道:“那是一株从战场上拾来,被战马、兵靴碾踏过的……早已干枯的麦穗。”
郭临眨了眨眼,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后几日,西魏的信使在酒桌上不慎被灌醉,亲口道出了西魏皇帝见到那个红笼时的情形。
“……公公原只打算呈了便撤下,以为是齐国将军应着上元节的景,故意以逸示威的物件。结果快端下去时,陛下叫住了他,走下皇位,亲手从灯笼里拿出了麦穗。公公一看那东西又脏又残缺,面色大惊。却听陛下咯咯地笑了,道了一句‘齐国亦有如此妙人’,便不再多说什么,只叫人将那麦穗收好。后来听太傅说起去年国内大旱的事,大家这才明白,陛下是想起粮食颗粒无收之时的民不聊生,才力排众议,决定提前停战。”
在场众人哑口噤声,容色还算镇定的,便偷眼去瞄端坐席间的陈聿修。望着他举箸布菜间依然优雅天成的仪态,唯有间或与郭临低语才透出的些许亲昵……又联想到周泉光那一日的跪拜之语,心中不免一阵难言之乱。
然而旁话不提,至二月初西魏降使正式入关。大齐在琼关的防线便又拉长了一大截,开始了新的格局。
这一日清晨,京城传来了的圣旨,随着圣旨的还有一封密函。
徐庶坐在灯火下看完整封密函,抬起头时,窗外的红灯笼正好照在布满血丝的眼眸,眸色阴沉得甚是吓人。副将微微一颤,小声唤道:“将军?”
“传令下去……”他唰地站起身,深吸几口气,怔然了片刻,又晃头道,“不,不必传令,你直接去和郭临说。拓跋盛愿归顺他名下,那三万人马不会编入琼关军,明日便和他一道回凉州去。”
“回凉州?”副将一惊,见徐庶神色不似玩笑,连忙躬身退下。行往郭临落脚的驿馆的路上还在不断想,明明拓跋盛已经降了大齐,将军却偏说他要跟随郭将军,这究竟是为何?
他一字不差地转述完,郭临也有了同样的疑问。二话不说,拉着陈聿修一道去找徐庶,徐庶见实在瞒不下去,只好叹息一声,掩好房门,回身道:“京城的消息,陛下已经……醒了。”
“醒了么……”郭临微微眯眼,“可那和拓跋盛去凉州有什么关系?徐大哥,你带我跟在军帐,又帮忙拦下会泄露身份的一切消息,已是尽全力维护我了。可拓跋盛不一样,他是降了大齐的将军,若我带走他,那是……”
拥兵自立。
哪怕她现下据守在一个孤城凉州,多少已有拥兵的意思。但一来她的兵马并不壮大,二来……她也不曾切实损害到大齐的利益。可如果她带走归降大齐的三万人马,那就是旗帜分明的挑衅,是大齐不会容忍的威胁。
“这些道理我又岂会不知道,可是……”徐庶急得满室踱步,最后只得神情晦涩地将密函递来。他望着郭临拆信的手指,喃喃道,“陛下已经知道陈丞相的身份了,他要我见了丞相……”他看了陈聿修一眼,艰难出声,“即刻……诛杀。”
“什么……”郭临手上一抖,密函翻转落地。
“看来,他们两个呆在琼关的日子,还是没有老实。”陈聿修淡淡地道。郭临睁大眼,瞬时明了他指的是被徐庶派人先一步送回来的周泉光和白鹫。定是聿修前太子之子的身份被传了出去,这天下已不止是他们这几人知道,才会让皇帝决然毁去从前的约定,不顾一切也要致聿修死地。
“是我的人没有看好他们……可事到如今,”徐庶望向她,凌然正色,“阿临,你们总不会一直窝在凉州。该做出决断的时刻了!”
“我……”郭临嗫嚅着咬牙,依旧说不出话。拥兵造反和守城等死,哪一项都不是她想要的。利弊得失,她背负的早已不止自身一人,如何能轻易地……
“阿临。”
她听着这声天籁般的清唤,猛然从杂乱的思绪中回神,呆呆地转过头看向他。陈聿修抿唇浅笑,俯身拉起她的手,将五指一点点摊开。食指伸出,轻柔地触在她手心。
那根修长的手指在眼前越晃越模糊,她叹息着闭上眼。却在心底将所有的笔画,静静地粘合成字。
“……清君侧。”
☆、第185章 女装之将1
橙黄的外皮靠着朱红木缘的托盘,更衬得盘中几个新鲜的柑橘色泽明润。
郭临呆呆地望着那几个水渍未干的柑橘,一动不动。陈聿修挽帐走进时,正好瞧见这一幕。
他撩开下摆,在她身边坐下。右手伸过去,径直扳住她的颊侧,让她靠在肩头。郭临微微一愣,抬手拉下他的手掌,握进手心。
“阿临,”他低声浅笑,“你在怕吗?”
怕……?她摇了摇头:“我不怕,自从经历了突厥的那场生死后,有你……”她收紧五指,用力握住他的手,“有你在我身边,我什么都不怕了。”
陈聿修抿唇一笑,伸手轻轻地盖在她的双眼。她顺从地阖眸,听得他在耳旁道:“可是还会迷茫,担心踏错一步,又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是吗?”
郭临咬住唇,没有说话。
“阿临,你不如这般想一想。若你此时,是十六岁那年初上京的你……面对如今,你会如何选择?”
十六岁……她静静地放散思绪,黑暗一片的视线中,慢慢显出一个喧哗明亮的街头。身姿芊细的少年骑在骏马上,发髻皮革高束,眉眼明艳张扬。和身旁的义兄一齐望着道旁欢呼相送的百姓,笑得意气风发。
那是属于她的英气狡黠,那个少年,面对再强的敌人也永无畏惧。
“看来……人啊,真的不得不服老。”郭临轻笑一声,抓住他的手缓缓移开。重新睁开的双眸,眸色漆黑深邃,却隐隐闪烁着星光。
“聿修,”她直身而上,凑到他面前,蜻蜓点水地吻住他的唇,“谢谢你。”
谢谢你,让我记起真正的郭临……
“徐秦,去请徐将军前往议事堂。”郭临拉开门,对候在门外的徐秦朗声吩咐道,“还有拓跋盛、阿史那俟斤……让他们一同到议事堂,我要要事宣布。”
徐秦瞪大眼,猛地躬身,激动道:“是。”
郭临望着他飞快地跑出院外,回过头,和陈聿修相视而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