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动作轻快的很,就连最不熟悉宁父的谢兰兰都看出了他的高兴,何况是他的女儿?宁长清轻笑一声,眼里的情绪温暖很多。
宁父回到家没多久,宁长平和宁长安也都相继回来了。兄弟俩对于大姐的回家都表示很高兴,可以看出来,他们姐弟三个人关系很好。
也是晚上,谢兰兰才听宁长安说。
“大姐从小对我们两个弟弟很好,那时候家里条件比现在还要好很多,但我们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大姐肯定先让给我们。”
宁长安是真的很高兴,一向温柔的声音里都带着兴奋。
听起宁长安说起过往,谢兰兰忍了忍,还是没能忍住,把徘徊在自己心间很久的疑问说了出来。
“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环境,能养出像大姐这样的人出来。”
谢兰兰在黑暗中看着宁长安的眼睛:“我一直觉得,大姐像是天上下凡的仙女。”
宁长安听见妻子的形容有些忍俊不禁,捏了捏妻子的脸蛋:“大姐啊,她确实很不一样。”
“她从小就和我们都不一样。爷爷总是说,大姐是我们姐弟三人里面最有灵气的一个。我偷偷告诉你,爷爷当初是像培养古代的大家小姐一样培养大姐的。”
“我说了那时候家里条件特别好,大姐小时候除了看书,还会练琴,和爷爷一起下棋,练字,甚至还要学画画。”
即使是现在说起来,宁长安还是忍不住有些感叹:“我小时候其实可不喜欢学习了,别看我现在是老师,我小时候可是家里最调皮的孩子。看大姐要学那么多东西,我可为大姐打抱不平了。觉得爷爷特别坏,让大姐学这个学那个的。要知道,大姐小时候看的书可不是课本,而是古书。”
“古书?”谢兰兰有些惊奇。
“对啊,其实我们宁家的孩子开蒙是用的千字文,然后就是读三字经,但是大姐和我们看的书都不一样。四书五经知道吗?古代读书人考科举的书,大姐就看那个!”
“我好奇翻过,一个字也看不懂。你说大姐像仙女,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吧。大姐用大家闺秀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她精通琴棋书画,看的书比爸还多呢!爷爷以前经常说,别看爸比大姐大几十岁,实际上根本比不上自己的女儿。”
这样就说得通了。
农村里的女孩子,绝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就包括谢兰兰,她也不识字。有的是因为重男轻女,有的是因为家里没钱念书,可更多的是,大人们根本没有要让孩子读书的概念。种田不就好了吗?我们种了一辈子的田,也不认识字,不也这么过来了吗?他们自己不识字,也不认为孩子需要识字。伟人也说了啊,农民阶级力量大,他们农民好的很!不比那些什么读书人差!
看红河村的村小,方圆好几个村子的孩子都在这个小学里读书。现在这个年代,伟人说人多力量大,家家户户都有好几个孩子,稍微人多一点的,十几个孩子根本不稀罕。但村小里念书的才多少?不到一百个孩子!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孩,女孩不到一手之数。
这样的情况下,宁长清这个被宁爷爷当做是古代大家闺秀培养起来的女人的确是非常不同了。
“这还不止呢!”
宁长安继续道:“我以前调皮,经常在书房外面偷听爷爷和大姐说话。爷爷甚至会把国家大事说给大姐听,然后让大姐告诉他自己的想法。”
“所以大姐一直都很多主见,你发现没有,一般外人说什么大姐是很少会在意的。旁人的话她根本不在乎,夸她她笑着,但不会觉得骄傲;说她她也笑,会反思但是绝不会否定自己。”
谢兰兰听的连连点头,确实,就是这样!今天她不就亲眼见识到了吗?
第34章 :纠结的杨建军
宁长清应该只是有一段时间没回过娘家,怕宁父宁母担心。这次回来也只是待了一晚上就走了。
闺女回来了不过一天就要走,宁母送别的时候两眼含泪,又因为心里担心,过后好几天都打不起精神来。
不过,很快发生了一件事就让她没时间去想这件事了。
小杨村开始分粮了。
今年早稻的收成很不错,宁父人到中年才开始种田,可宁母确实从小耳濡目染,是个老庄稼汉了。双抢的时候,她一打眼,就把今年的亩产猜了个差不离。
“估摸着亩产能有三百多斤。”
这是宁母的原话。
谢兰兰记得,往后会有一个姓袁的伟人研究出杂交水稻。后世的人种那种杂交水稻,亩产能达到一千多斤。不过在这个没有杂交水稻的年代,亩产三百斤已经是老天爷赏饭吃了。
村里人都喜气洋洋的,等着分粮。他们都是一辈子待在田里的人,收成怎么样他们比谁都清楚。今年这收成,除去上交的,每家每户也能分到不少粮食。除去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估计还能有不少剩余。
可宁长平在村子里当会计,他在宁家透露出来的意思却完全不是那样。
是吃饭的时候聊起来的,一家人关上门说话,也不怕被外人听了去。
“前些日子,咱们源水县所有的大队干部都去县里头开会了。咱们周围几个县,都已经完成了春收,你们知道他们的收成最少是多少吗?”
宁父筷子没停,猜道:“六百斤?”
他这已经是往多了猜的。
毕竟县都在一块儿,咋滴,一样的地他们能干些?但现在这些风气就是这样,谁都往多了说。宁愿一村一的人饿肚子,也要得到上头的表扬。
宁长平笑了一声,那么圆滑的人说起这件事竟然有些生气:“最少的那个县,亩产两千斤。”
“咳咳咳……咳……”乔莺莺被丈夫说的话吓到了,一时之间竟然被粥给呛了。她咳了两声,缓过来后一脸不相信,“ 他们骗人的吧!怎么可能这么多?”
就连乔莺莺这个完全不种地的人也知道这样的亩产不可能,这简直就是个笑话!你去村子里随便揪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问他们,他们都会笑话你。
说起这个,宁长平也有些无力,当然是假的。可谁让现在就这个风气呢?前几年还好些,虚报也顶多多个一倍,今年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竟然多上报了这么多。但是周围的县都这样,他们如今还真是骑虎难下。
怎么说?说他们村亩产就三百斤,别的县都是骗人的?根本不可能,上面的人能不知道是骗人的?可只要政绩好看了,谁管你下面的老百姓是不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别的人都亩产两千斤,你们亩产三百斤,那就是你们干部的任务没完成,工作没做到位!为了这事儿,村长这些日子真是急得多了好些白头发。
小杨村是个大村子,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大队,村长杨建军即使村长也是大队长。他是村民们选上来的,不能干对不起良心的事儿啊!
杨建军蹲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杆烟枪,吸得整个家里烟雾缭绕的。
要不是看他确实是有心事儿,赵慧英早发火了。但她也是个急性子,看着丈夫这个样子哪里忍得住?
“你要是有什么事儿你就说!做什么这么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想了想,又缓了缓语气,“不管怎么了,你干什么事儿,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
听着自家婆娘的话,杨建军狠狠吸了一口烟,下定了决心:他是村民们选上来的,不管怎么样,他不能对不起这些信任自己的村民们。
做了决定,杨建军的心事儿一下子去了大半。他还在蹲在那儿抽着烟,但这次,看出他心情已经松快很多的赵慧英不会再纵容他了。
“赶紧把你的烟给我熄了!瞧你把家里弄得,你想让你孙子孙女几岁就跟着你一起当老烟枪吗?”
是个耙耳朵的杨建军讪讪一笑,知道媳妇儿已经忍他很久了,赶紧把烟枪里的火星给灭了。
“红星公社第一生产大队亩产亩产一千五百斤,红星公社第二生产大队亩产两千斤,红星公社第三生产大队亩产两千斤,红星公社第四生产大队亩产三千斤……”
随着书记员的话,杨建军心里越来越虚。
红星公社一共有十几个生产大队,前面这些最低的就是第一生产大队,一千五百斤。而最高的则是第七生产大队,亩产足足四千斤!
相比较于其他大队长的羡慕,惊讶,杨建军脸上却全是苦笑。他突然不确定,自己报上去的那个数字是不是对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他不由得开始有些后悔。其实他多报一点也没什么,他也不会太过分,多报个几百斤,他不会挨批,村民们也不会因为少了这几百斤就饿死。
而那个大队长,此时脸上满满的都是得意。他看了看周围人艳羡的神情,满意的笑了。
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当然了,他也不是瞎报的,他可是仔仔细细算过了。他报的这个数字看上去多,可也不算真的断了村民们的生路。只要他们裤腰带系紧点,粥喝的稀一点,还是能撑到秋收的。饿是饿不死人的,再说了,不过是少吃一点,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他们这可是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到时候在领导面前挂了号,想办什么事情都容易了。
领导确实很满意,他点点头,示意书记员继续念。
念着念着,书记员的声音突然结巴起来:“红星公社第十二生产大队亩产……亩产……”
他脸上满是惊讶,看了看杨建军,又看了看领导,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念了下去:“亩产五百斤。”
要知道,小杨村的地是红星公社比较好的地了,这个亩产,在前几年肯定能得到表扬,可现在,不被撸了帽子就不错了。
果不其然,上头领导的脸色已经沉了下来。
第35章 :饥荒
第七生产大队的队长已经忍不住了,他讥笑道:“杨队长,你们这不行啊,是不是地里头不够肥?不够肥早说啊,从我们村里头拉点过去,保证你们亩产一下子就上去了。”
同是一个村子成立一个生产大队,他和杨建军暗暗较劲好久了,现在杨建军突然脑子抽了,干出这种傻事来。他可高兴坏了,连忙落井下石道。
领导也有些不悦:“杨队长,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儿?”
要说一开始杨建军还有点后悔,可看着现在王刚那张小人得志的脸,又看了看其他生产大队的大队长一副看好戏的样子,心里一股气憋住了。
他脖子一梗,咬死了产量就这么多。
这么多人在,领导一时之间也不好说太多,只能示意书记员继续念。
等到书记员念完了,也再没有出现过一个比第十二生产大队少的了。
领导沉着脸,让杨建军留下来。
但这也无济于事,心里头憋着一口气的杨建军任凭领导怎么说也不愿意松口。领导看着这个仿佛茅岗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的家伙,气的脸黑的跟炭一样。
可杨建军不松口,他说再多也没用,最后只能让杨建军先回去,但还是放话让他好好想想。
想的不仅仅是亩产,也是他大队长的位置吧。
杨建军苦笑,出了大门一股冷风吹过来,明明是大夏天,愣是吹的他打了一个寒战。其实出来以后,他又有点后悔了,但话已经放出去了,刚刚死不松口,现在要是反悔,刚刚岂不是白用功。杨建军咬紧牙关,他就不信了,领导还能因为这件事真薅了他帽子不成。
因为杨建军咬死了就是不松口,领导批评了他一番以后也没了办法,最后给了他一个处分,这件事就算是结束了。
于是等到分粮的时候,小杨村还算是挺不错,因为是按工分分的,家里人多的工分多,分的粮食也多。宁家人虽然下地干活的不多,可宁长平是村里会计,每天工作也是算十分工分的。宁长清在村小当老师,每天也是十分工。当然了,寒暑假不算的。但他还有国家的补贴,多是一些细粮和油票,肉票,布票之类的票。
整个宁家算下来,分了有一千斤粮食。
看起来挺多,可宁家足足有六个大人和三个小孩,其中宁明睿和宁明睿也算是半个大人了。俗话说得好,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粮食要撑到秋收,也就算不上有多少了。
粮食发了下来,家家户户都忍不住放开肚皮吃了一顿好的。苦了大半年,不就等的是这一天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谢兰兰终于想起了一直被自己遗忘的事情——大灾荒!
算起来也就是明年了,全国上下都会陷入一场饥荒中。几乎一年没有下过雨,地里的庄稼缺少水根本就长不起来,更不要说丰收了。一开始人们还会挑水浇地,可时间长了,老天不下雨,人都弄不到水喝了,更不要说浇地了。
没有水,庄稼收成差,人弄不到粮食吃,更没有精力去种庄稼。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全国上下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都饿疯了。而这几年的谎报粮食也让领导们自以为满满的粮仓实际上竟然是空壳子!算起来,这个时候,北方已经初现征兆了。
自从想起这件事以后,谢兰兰就忍不住有些着急。好在她记得,村长杨建军上辈子一直都是没有虚报太多产量,导致他们小杨村的饥荒并不算特别严重。虽然大家都是饿着肚子撑过这个饥荒的,可好歹没出现什么饿死人的情况。像那种易子而食的事情更是没有发生过。
现在眼看着事情如同上辈子一样发展,粮食也到了手,她才松了一口气。
只是这辈子她得想个法子把饥荒的事情说出来才好,上辈子虽说小杨村没有出现饿死人的状况,可大家也确实都吃不饱肚子。上辈子也就是这时候,她和宁母乔莺莺的关系彻底陷入僵局。宁母偏心宁明棋,在那种情况下更是有什么吃的先紧着宁明棋,她哪里能够看着侄子吃的饱饱的,自家儿子却饿着肚子?宁家爆发了几场大战,最终在宁父的无法忍受中,饥荒没结束就分了家。
可分家依旧解决不了矛盾,但凡宁母和宁明棋或是乔莺莺甚至是宁长平见了一面,她都觉得宁母是在补贴他们。距离没能减少她们的矛盾,反而让矛盾升级。现在想起来,谢兰兰也觉得,当年的自己宛如一个疯子一样。
只是现在不是想这些事的时候,她要想的,是怎么把饥荒这件事给说出来。又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相信。外人不信没关系,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女人,做不了什么大事。可她不能明知道这件事却不说,让家里人受苦。
没等她着急多久,机会就来了。
一天晚上,宁长安拉着她说要带她去县城里逛一逛。他这半年的补贴发下来了,他们可以去县城里买点东西。
谢兰兰本想拒绝,她正愁着怎么把饥荒的事情说出来。眼看着时间越来越近,她哪有心情出去玩。可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个机会吗?她完全可以借口出去听到别人说起北方饥荒然后回来告诉他们啊!这可是个绝妙的机会!
谢兰兰越想越觉得这样做可以,看着解决了她一大难题的宁长安也觉得特别顺眼。奖励性的在男人脸上亲了一口,然后就想睡觉,明天就去县城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