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马菊觉得自己真是倒霉透了。
“那恐怕粮食我们该真的要还点回去。”王伟眯着眼睛想了想,沉吟片刻道。
“那怎么行?”马菊想也不想的说,吞下去的粮食再叫她吐出来,那可比要她的命还难受,“把粮食还回去耀宗怎么办?再说了,谢老三可是我们女婿,女婿给丈母娘孝敬点粮食还不是天经地义的?凭什么还?”
王伟瞥她一眼,自家婆娘的想法他当然知道。他也不愿意把早就视为自己家的粮食白白送出去,可事情要是能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现在这个年头,又闹旱灾,粮食比往常还要金贵很多。哪家粮食不是紧紧的捂着?要是谢老三自愿给他们粮食还好说,可偏偏谢老三不知道,是招娣瞒着婆家人偷偷送回来的。离婚是不太可能,都一把年纪的人了,三个孩子,哪会这么折腾来折腾去的?但要是把招娣赶回家了,不还是要吃粮食?到时候还跟谢家撕破了脸皮,以后保不准还要人家帮衬呢!再说了,闹出去了也难看。
想到这,王伟突然想起一件事:“谢家人是怎么知道招娣把粮食带回家的?”
马菊瞳孔一缩,想起自己在外面跟别人炫耀的话,有些心虚。好在屋里一片漆黑,即使是睡在一起,王伟也没看见她明显不对劲的表情。
咽了口唾沫,马菊强装镇定:“这哪知道呢?那死丫头也没说。说不定是谢老三无意中看见的。毕竟一下子少了五十斤粮食,也不是少数。还是怪这个死丫头,做事一点也不小心。”
王伟有些恼怒,一心想着怎么解决这件事的他没有发现枕边人的异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
听见丈夫责骂王招娣,马菊为了不让自己男人怀疑自己,连忙跟着附和了几句。
第二天一大早,王招娣看着王伟阴沉的脸色有些害怕,瑟缩着不停的干活,生怕王伟一个生气就把她打一顿。她知道,她爸肯定知道她是为什么回来的了。
想起儿时挨过的打,王招娣眼里闪过几分恐惧。王伟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这个家里除了王耀宗,马菊和王招娣都挨过他的打。他是一辈子的农家汉,手重的很。小时候的王招娣,被他打一顿,往后好多天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马菊在没生出儿子前,王伟一生气,就娘俩一起打。打的马菊哭的整个村子都能听见,第二天还是要下地干活。也正是因为这样,在生出儿子后很少被打的马菊,才渐渐的将儿子疼进了骨子里。对于一点也不能让自己少挨点打反而会增加王伟怒气的王招娣,嫌弃至极。
吃早饭的时候马菊在饭桌上把这件事一说,王耀宗和田花脸色顿时也变得难看。
“什么?还粮食回去?那可不行!要是还回去了,我吃什么?”这是被惯的自私自利的王耀宗。
“离婚?大姐要是被赶回来了岂不是又多一张嘴?”这是刻薄苛刻的田花。
一家人在饭桌上商量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好法子。最后到了上工的时间,才不得不各自起身散开。
王招娣在厨房洗碗,饿的肚子疼却不敢说话。平时她还能吃点剩下的渣渣汤水,可今天什么都没剩,她一口也没吃着。但她丝毫不敢做声,等到了上工的时候赶紧拿着东西去地里干活了。
之后的几天一直都是这样,比起刚回来的时候,王家人对她更加刻薄。几乎是每天只给她水喝。王招娣天天家里地里两头干活,肚子却一直吃不饱,忍了几天实在是忍不下去了,又偷偷的回了谢家。
谢老三看着眼前这个几天不见就瘦了一大圈,连衣服都松垮许多的媳妇儿,冷着脸:“粮食呢?”
在没见到谢老三之前,王招娣还幻想着谢老三看见她这幅可怜的样子会不会原谅她,会不会不为难她让她要粮食了。可她没有想到,她都这么可怜了,谢老三看到她第一句话依旧是问她粮食要回来没有。
心头酸涩,王招娣瘫倒在地上,是饿的,她好几天没吃什么东西,又有了这么远的路,现在有些腿软。
话还没出口,眼泪就先流了下来:“我,我没要回来……”
谢老三居高临下的看着她。
王招娣在谢家是没有吃过苦的,谢家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但吃饱穿暖还是可以的。可在谢家被养的好好的人,现在一头枯黄的头发乱糟糟的顶在头上。面色蜡黄,嘴唇干裂,瘦骨嶙峋。
要是往常,谢老三早心软了。毕竟是这么多年的夫妻,孩子都这么大了,情分还是有的。可这件事实在是把他气到了,现在看人这么凄惨的样子,他不仅不因此波动,反而觉得她活该。
可三个孩子看见这样的妈妈就有些忍不住了,看着两个闺女哀求的目光,谢老三顿了顿,还是让她进了门。
“然后呢?”谢兰兰好奇的看着她妈。
现在已经是九月了,宁明睿和小禾苗儿又去学校上课了。谢兰兰瞅了个时间,又跑回了谢家。然后就听高春华又说起这件事,她没想到,过去这么久了,事情才解决。
高春华叹了口气,气头过去,她只觉得王招娣可怜又可恨:“还能怎么办?王家一直不愿意还粮食,你三叔后来又心软了,最终这些粮食只要回来了三十五斤。”
“二奶奶不是说要让三叔和三婶离婚?”难道王家人就不怕?
“那也要你三叔舍得啊!”高春华有些无奈,“你三叔当时正在气头上,也是这么说的。可后来你三婶那副样子,你三叔还是心软了。”
第61章 :迎战
“不过要回来三十五斤也不错了,王家人真的是,简直丧良心。”高春华边说边摇头。
她是疼闺女的人,想不通王家人怎么能忍心那么对王招娣。要说王伟重男轻女也就算了,马菊怎么也这样?到底是自己肚子里掉下来的一块肉,马菊就一点都不心疼?村子里也有重男轻女的,可也就是多给男孩吃点喝点,女孩子多干点活。像王家这样过分的,还是极其少见的。
那王招娣回来以后她也去看了一眼,整个人都没人样了。要不是说话的时候声音相同,高春华都不敢相信,躺在床上那个虚弱的女人是之前那个下地干活可以媲美男人的王招娣。
说起这个,二奶奶也不禁在高春华这儿哭了起来。
“你是不知道啊,王家那些人都不是个东西啊!春华你现在看了觉得震惊,我之前又何尝不是呢?先前她妈让她回去帮她弟干活也是这样的,光让她干活不让她吃饭。你说这人怎么受得住?俗话说得好,要想马儿跑,又想哪儿不吃草,你看,这王家人不就是这样?”
“你说说,这王家人这么对她她还死心塌地的对着王家人好!我们谢家对她好,她又是怎么回报的?”
对于这个儿媳妇,二奶奶一开始也是怜惜的。可后来看的多了,她也忍不住觉得王招娣真的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对她这么好落不到一句好话,王家那么对她她还非要上赶着找虐。
“好了好了,不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了!”高春华看着闺女,心里欢喜,“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咱们娘俩好好说说。”
王家不愿意还粮食,最后还是谢家给他抖落出去了,这才要回了一部分粮食。出了这事儿,凡是家里有媳妇儿的人家都赶紧回去看看自己家的粮食。看看有没有人像王招娣一样,偷偷往娘家拿粮食。眼看着天越来越不好,这粮食可就是救命的粮食啊!后来还真是有好几个人都被逮到了,发现以后,家里人都赶紧清点粮食,然后再去要。最后闹闹哄哄的闹了好一阵儿,出了这事儿的村子都好久不得安宁。更不用说,拿了嫁出去的闺女的粮食的人家也都被指指点点的。后来,再有闺女往娘家带粮食的,娘家人必定都问清楚了,婆家人是不是知道。有的更是直接就不收。
随着时间的过去,旱灾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田地几乎颗粒无收,城里人更是早就没得吃了。全国上下都等着国家发救济粮救命,宁家人虽然有些粮食,但并没有显露出来。
在村子里大部分人家粮食都快吃完的时候,虽然地窖里依旧有存粮,但宁母还是让谢兰兰少煮些饭。因为吃的少,他们也像外头人一样,渐渐消瘦。但宁母也有控制,时不时的还是吃点好的补补,以免真的把身子搞坏了。只是这个时候,香味大的也不能吃了,只能偷偷吃点没什么味道的。大人少吃了,可孩子宁家人却舍不得苛刻。在宁家的大人们都日渐消瘦的时候,宁明睿,宁明棋,小禾苗儿三个孩子还是照常吃饭。这样外人看了,也只会以为这家人是把粮食都给孩子吃了。
又是一年大年三十,这年的春节,就远远不及以前热闹。更多的人家连肚子都吃不饱,也没有心思搞些什么玩意儿了。宁家倒还好,趁着过年,做了不少有油水的菜。平日里不敢吃,过年稍稍放纵一些倒没事。稍稍有些香味的,混在村子里一片饭菜的香味里,也不显得有什么了。只是这个新年唱戏的没有了,叫小禾苗儿失望了很久。她最爱看唱戏的,每年只能看一次,可就这样,好不容易过去一年,她却没有看到。谢兰兰看的心疼,不过没等她安慰闷闷不乐的小姑娘,宁明睿就抱起了妹妹,带着她玩了起来。小禾苗儿最喜欢哥哥,但哥哥平时要看书,很少带她玩。现在好不容易哥哥陪她,她开心极了,很快就忘记了心心念念想看的唱戏。
年后,旱灾还在继续。这场饥荒足足持续了两年有余,才随着一场场雨的到来渐渐消退。
时隔这么久才终于又见到雨水,大家的脸上都喜气洋洋,比过年还高兴。地里的粮食有了雨水的滋润很快长了上来,杨建国有事没事的就喜欢去地里,看着粮食蓬勃生长,他只觉得比吃了灵丹妙药还要快活。
在这一片片的欢声笑语中,谢兰兰却日渐沉默了起来。她看着已经长成一个翩翩少年的儿子,眼神里满是复杂。
重活第四年,她已经再次接受了宁明睿。这个儿子,比上辈子的他要好的多。上辈子的他这时候对母亲疏远,对妹妹冷漠,整日沉默寡言,几乎不和母亲交流。
可这辈子的他,孝顺母亲,宠爱妹妹,会在饥荒的时候塞一口好吃的到妈妈嘴里,会在妹妹不开心的时候带着妹妹玩。
可是这样的现象又能持续多久呢?
谢兰兰发出一个疑问,不是她日子过得高兴了没事找事,而是她实在没有信心。上辈子的她和小禾苗儿两个人加起来还不如曲曼丽一半重要,那这辈子呢?
现在已经是六五年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再过不了多长时间,知青就会下乡。而知青下乡后,就是那个动乱的年代了。曲曼丽会跟着她的爷爷奶奶,被下放到小杨村改造。
想到曲曼丽,谢兰兰呼吸一窒。上辈子她输得太过惨烈,让她每每想起还觉得悲哀。这辈子她甚至想过要不要避开曲曼丽,搬出小杨村去县城里。长安最爱她,只要她说出来,她相信长安一定能办到。可犹豫很久,她还是没有说出口。
一来是这样她不好解释,二来,凭什么呢?凭什么她要躲着曲曼丽?凭什么她要不战而败?这辈子的宁明睿不一定会像上辈子那样……
抱着这样的想法,谢兰兰最终什么都没做,只安静的等待着她一生宿敌的到来。
第62章 :知青
“宁婶儿,咱们村里来知青了,现在正在村口呢?你要不要去瞅瞅?”
隔壁家的大婶来宁家叫宁母,脸上还带着好奇。
“啥玩意儿?知青?知青是什么?”宁母放下手里的活儿,有些疑惑。
“知青是城里的知识青年,下乡来帮助农村建设的!”隔壁大婶解释道,她正想去看热闹,“你去不去?不去我可去了。”
知青起码都得是初中毕业呢!还有高中毕业的,都是知识分子,在这时候看来,那可是了不起的。
“算了我不去了,你去吧。”听说是学生,宁母就没有兴趣了。初中生有什么好稀奇的,她家一个初中生,两个高中生。都是人而已,没什么好看的。再说了,还帮助农村建设呢,就瞎扯淡吧。她家里三个孩子都是学生,她能不知道?学校里教的对种田根本没什么帮助,还学生呢,懂得根本没有他们天天在田里转悠的大老粗多。他们是认得字多,会算数,可那对种田根本没用!是让他们在种田的时候背书还是算数?
“你不去?”那隔壁大婶正准备走,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样,压低了声音凑过来,“我觉得你最好还是去的比较好。你看你家条件在村里算是顶好的那一份儿了,长平又是村里干部。这些知青来了没地方住,指不定要住你家呢!”
“那哪能啊?”宁母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我家也没有多余的房间了,再说了,几个人啊?”
“所以我让你去看看!”隔壁大婶拉了她一把。
宁母也觉得有道理,赶紧洗个手,把水往衣服上一抹,就要去看。
听着外面的声音,正在缝衣服的谢兰兰手一抖,指尖就冒出一颗血珠。
知青来了……其实上辈子还真的就像这个大婶说的一样,知青们被分配到了好几户人家里住,他们宁家就是其中一户。
其实他们家也没有多余的房间了,再者外人住进来也不方便。但宁长平是村里干部,要支持村里的工作。最后没办法,还是住进来一个女知青,宁母把宁长清的房间收拾出来给她住。
那个女知青叫钱燕卉,是个高中毕业的,听说家里父母都是双职工,而且就她一个孩子,自愿下乡支持国家建设的。她在宁家住了两个多月,村里专门给知青建的知青院建好后,就搬去知青院了。
钱燕卉……时间过去的太久,历经两辈子,谢兰兰已经想不起来她的模样了,能记起她的名字谢兰兰就已经很佩服自己的记忆力了。好像也没闹出什么事儿,但因为农村人和城里人天然的隔阂,关系也算不上太好。
将手指上的血珠吮掉,谢兰兰坐了一会儿,却始终心神不宁。想了想,她把衣服放下,也去了谷场。
村里有什么大事都是在谷场那儿说的,地方大又空阔,是个好地方。
此时谷场已经挤满了来看热闹的村民,甚至不少在地里头干活的都来了。这年头,知青还真是个新奇词呢!他们都没见过,都想来看看。你说说,这看热闹,不就看个稀奇吗?
村长杨建军身边,几个风尘仆仆,因为长途跋涉有些疲惫的几个青年站在那儿,看上去年纪都差不多大,最多也不超过五岁。六男四女,一共十个人。这几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青年,就是传说中要来帮助他们农村建设的知识分子吗?
“大家都静一静!”杨建军拿着个喇叭,站在谷场最高处,对着底下吵吵嚷嚷的村民们喊着。经过旱灾的事情,杨建军在村里的威信高到一个新的程度。对比隔壁村的惨状,没有受太多罪的村民们心生庆幸的同时对杨建军也更加信服。因此,杨建军一说,大家都给面子的安静下来。
“这十位是上头派来的知青,为了支持国家建设,帮助咱们村的。大家欢迎!”说着,就带头鼓掌。
底下的村民们也跟着鼓掌,大概十几秒后,掌声渐渐停下,杨建军把喇叭递给几个知青:“下面让我们有请十位知青自我介绍一下!”
谢兰兰在底下看着,这十个知青,可不是后来那十年里被迫下乡的。他们都是自愿报名,带着自己的理想,报着想要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目的,来到农村的。他们相信,在经过国家教育后的他们,有能力帮助农村,带着村民走向幸福!为此,在县里,领导给他们每个人的胸前都佩戴了一朵大红花。
此时,他们看着底下乌压压一大片,脸上带着好奇的村民们,心中热血澎湃。年纪最大的那名女知青最先接过话筒:“乡亲们好,我是来苏省的魏晓楠……”
……
“乡亲们好,我是来自南省的钱燕卉……”
十几分钟后,十个知青都各自介绍完毕,其中年纪最大的是魏晓楠,高中文凭,22岁,最小的是魏晓楠,初中文凭,16岁,里面还有两个中专文凭的知青,分别是一男一女。他们都是在大城市里念过书的人,接受的是最先进的教育。此次下乡就是为了用自己的知识,带领落后的农民们走向康庄大道。
这些大道理村民们听不懂,他们没文化,不知道什么叫康庄大道。眼见着十个知青都介绍完了,有个胆子大的出头问道:“那你们能帮助我们什么?”
就是啊,说的这么多,你们到底能帮助我们什么呢?村民们都好奇的看着他们,眼神里有陌生,有打量。
骤然发问,上面几个知青都有些发懵,他们局促的看了看村民们,最终是年纪最大的女知青魏晓楠回答了他们的问题:“我们识字,可以教你们认字。我们还会算数,可以教你们算数。”
识字算数?村民们都嘀咕起来,识字,他们识字干什么?一辈子都在黄土地里,如今大半辈子过去了,他们认字又有什么用?再说算数,这年头,只要不是傻子,谁不会算数啊?
“识字?我们识字没用啊!”
“就是!再说了算数谁不会啊?”
上头知青们有些同情的看着村民们,果然是落后又愚昧的农村,识字怎么会没用呢?还他们也会算数,他们那能叫算数?乘除都会吗?
第63章 :安顿
一个男知青清清嗓子,准备跟他们好好说说:“识字肯定是有用的,识字有文化,才能干成大事!不说别人,就说乡亲们都知道的伟人们,哪个不识字?”他本想说一番篇章,可奈何一时之间语言组织的不好,只说了两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