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夫人坐困愁城,这会子两个乖孙到了眼面前,也难解她的愁容,只摸着孙子的小脸掉泪:“也不知道你们祖父在牢里如何了?”到底崔连浩年纪不轻了,身子骨不比年轻壮实的儿子耐熬。
她有心去求东宫,可惜太子妃的宴会并未请她,又出去了几趟往相熟的人家里跑,央了别人往东宫递帖子求见太子妃,都未得到太子妃请见,这时候才想起宁景兰来。
宁景兰的好处在洛阳城似乎显不大出来,但到了长安城,凭借着她娘家的身份,宫中除夕年宴,以及太子妃宫里的宴会,都能进得去。甚至晋王也能替崔连浩说得上话。
崔夫人心中后悔万分,早知如此,当初就不应该同意了镇北侯的要求,笼络住了宁景兰,如今也能往牢房里去探望丈夫儿子,好歹探听消息不愁没门路。
也不知道燕王心中作何感想,早在崔家父子被收押之后便严令不许人探监,刑部的官员对这位帝宠正盛的亲王不敢得罪,暂时还未曾放人探监。
太子在年前就听说了有人状告崔家父子,其中还牵扯到了失马案,他立刻联想到了自己收到的崔连浩的孝敬,当初还以为这些骏马来路正当,便毫不犹豫的收下了。到得燕王主理此案,才知道内有隐情。
他在东宫大怒,若非崔连浩被羁押在案,早将他提溜到东宫来出气了。只是如今光想着出气还不行,恐怕还要想办法将此事抹去,免得被崔连浩牵累。
这时候再想办法,已经晚了。
整个长安城的文武重臣勋贵权爵就无有人不知,太子在数月以前大方赐下许多骏马,粗粗统计,也与崔连浩的案子爆出来的数目大致相符。
案子还未开审,已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长安城中许多官员都在观望,想看看燕王肯不肯冒着得罪太子的风险,将此案查明,替何渭追回赃物。更有甚者,与已身利益无关的,譬如二皇子一派的,还暗中赌了盘口,只看燕王如何断案。
宫中除夕夜宴,燕王妃带着世子跟小郡主往宫里去,皇后还提点燕王妃:“你夫君与太子自来兄弟情深,互相扶持,才走到了今天,本宫只盼着往后他们兄弟仍旧能够和睦相处下去,才好呢。”
燕王妃便知皇后话中之意,还是因为崔连浩的案子,生怕牵累了东宫。
她心里不屑,暗道皇后如今不想着教导太子往君父面前去请罪,至多是个失察,谈不上多大罪名。她却不肯,非要拐着弯儿从燕王这里下手,大约是想让燕王将此事抹平。
可何家失踪的都是良驹,按市价算那也价值不菲,就算是寻常富贵人家也一时凑不齐这么多现银,更何况东宫似乎也没想过补偿何家的损失。盖因东宫得的良驹是从崔连浩手里拿来的,对于皇后来说,太子乃未来的天下之主,天子富有四海,治下子民生杀大权都在未来天子手中,何况是财物。
东宫不想着安抚住了失主何渭,只想着掩盖东宫收受赃物的事实,还想让燕王滥用职权,哪里能行得通?
但当着皇后的面儿,燕王妃还是乖顺道:“王爷向来敬重太子殿下。”但若是兄长做出了不法行为,那就另当别论了。
皇后还不知道燕王妃话中未尽之意,到底露出了个笑脸:“你明白就好。”还笑着对太子妃道:“你们妯娌也应该亲近亲近。”
太子妃自来被命妇女眷捧惯了,最讨厌燕王妃这种冷冷清清的性子,但为着太子被牵连进了失马案,到底还是露出个浅笑来,与燕王妃寒喧两句。
大过年的,太子与燕王在宴席上相见,中间隔着二皇子,他左右环顾这一兄一弟,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来。
燕王向两位兄长问好,倒仍如旧时一般守礼恭敬,面上丝毫看不出盛宠的迹象。
外人都道圣人将燕王从边陲之地召回,又日日随侍身边,不免都在猜测齐帝用心,是否对太子之位另有打算。朝中不少官员做观望之态,就连太子起先也会猜测。只时日久了,见齐帝并不曾派差使给燕王,纯粹只让他随侍身边,倒果真是个思念儿子的慈父之态,倒也稍微放下心来。
这才多少日子,燕王就得了一桩差使,明着是调查官员不法之事,暗中矛头却直指太子,使得太子一派官员心下不免惴惴。
此事却是二皇子乐见其成,巴不得太子栽个大跟头,失了君父信任,到时候他正好可收渔翁之利。
因此,除夕夜宴二皇子倒是怡然自得,一时里向太子敬酒,一时里又与燕王低头私语浅笑,引的席中官员侧目不已。
齐帝清静了一段日子,除夕夜宴上再见到几位言官,见他们颜色黎黑,显然在营中吃了不少苦头,只是不及过去聒噪,齐帝大是满意,还问及几位言官,京郊大营所见所闻如何,怀化大将军治军如何。
几位言官互相对视一眼,倒真学会了谨言慎行,有心想要在齐帝面前告状,倾诉一下他们在军营里所受的“非人待遇”,但是想到夏景行也与营中将士同甘共苦,日日勤练不辍,没准被齐帝认为他们吃不得苦,平生只好享乐,只能暗压下心中不平,还要在大过节的应景夸几句“大将军治军有方”之语。
宫中除夕年宴,宴上尽皆花团锦簇的吉祥话,就算平日立场不同的政敌,此刻也不好攻讦对方,总要给君王营造一种和谐的节日氛围,哪怕平日在朝堂上斗的跟乌鸡眼似的,今日也得夸对方两句。
齐帝心中满意言官们的改变,心里思量这招倒灵,此后但凡言官有捕风捉影网织罪名之事,若太过离谱,倒可以将他们送到下面去体验生活。
宴饮完毕,才到了宫门口,夏景行便拦住了几位言官:“营里将士们还等着诸位大人回去一起过年,咱们走吧?”
几位言官原来还想着,宫中夜宴完毕,倒好趁此良机往家里走一趟,在家里享受享受温香玉软,与家人过个团圆年,哪知道才出了宫门口就被拦住了。
其中一位言官苦口婆心的劝夏景行:“大将军也辛苦了一阵子,不如回家陪陪家人吧。”
夏景行高风亮节,“诸位大人说哪里话,家人平日也可相陪,营中将士们一年到头都难见亲人一面,为将者焉能为了自己与家人团聚而妄顾袍泽兄弟之情?!诸位大人请吧!”
几位言官心中郁闷,席间圣人都勉励他们“在京郊大营好生体察体察”,他们只能含恨与夏景行同返。
当晚营中将士欢聚一堂,除了值守的将士之外,其余将士都有荤素热菜酒水饭食,营中将士们自来豪放,几番敬酒下来,倒将几位言官灌的烂醉,睡到年初一日上三竿才起。
往夏景行帐中去拜年之时,听得他身边亲卫队长吴忠请示:“将军,夫人与哥儿姐儿年后从幽州出发,路上走一个多月,到京里就到了二月中旬,府里是不是要添些东西?将军还是抽空回去瞧瞧吧?”
几人差点气个倒仰!
——感情夏大将军家眷还未从幽州过来,不怪他要往营里来过年。偏还要拉上他们,姓夏的真是焉坏!
*****************************************
过完了元宵节,各处开衙,崔家前院里体面的长随管家全都被刑部的官兵带走,倒是后院里女眷未被打扰。纵如此,崔夫人也心惊胆颤,日夜寝食难安。
经过连番拷问,由于崔连浩的案子案发现场在洛阳,燕王便向圣人请旨,想要带人亲自往案发地查探一番,锁拿相关人等。想来这么一桩大案,单凭崔家父子以及崔府里下人,极难成事。
燕王前脚带着刑部的官员前往洛阳,后脚崔夫人就求到了镇北侯府。
崔家出事的消息年前就传了出来,原本还埋怨宁谦不应该让女儿和离回家,等崔二郎下了狱,宁谦便得意洋洋在女儿面前夸口:“还是为父有先见之明,若是听从了你母亲之言,如今你可还在崔府里受苦呢。”
宁景兰回娘家之后,虽侯府里依旧有不少烦心事,兄长好赌,南平郡主多年生活磨砺,性格愈加怪癖,越来越难以相处,到底之比崔家要自在许多。侯府里无论下人主子,都无人故意刁难她,日子倒好过许多。
听得门上来报,崔夫人求见,南平郡主眉毛一挑,恨不得一口唾到她面上去。
她与女儿言语之间有了龌龊,但到底是亲生母女,过得几日气消了,宁景兰再往她面前去多求几回,推心置腹说得些别后之情,再撒几回娇,到底令南平郡主心软了下来,母女关系渐渐和缓。直到听得崔家出了事儿,南平郡主才与女儿和好如初,又庆幸宁谦平日不靠谱,唯独在女儿的婚事上倒破例聪明了一回。
“我倒是要听听她怎么说?”
如果不是毫无办法,崔夫人也不会厚着脸皮求到镇北侯府上来。
她在长安城求了一圈,从年前求到了年后,好话说了几十筐,连崔连浩的面儿都未见,家中下人倒被抓进去不少,都是跟着崔连浩在外面做过隐秘事情的,眼瞧着崔连浩这次栽的彻底,长子又在外地任职,未得诏令不得擅回,魏氏在婆母面前是个面团一般的人物,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崔夫人急的直如热灶上的蚂蚁一般团团乱转。
人到了绝境,总能生出别样的勇气,比起大厦将倾,自尊又算得了什么。
侯府下人引了崔夫人往内院去了,到得二门上小厮退下,换了婆子引到内院,又换了丫环领着进了南平郡主的院子,正房门口站着郡主的贴身大丫头,上下打量她一眼,冷冷道:“站那等着,奴婢去回禀郡主。”
前几日连着下了四五日的厚雪,此刻到处都还是堆雪砌冰,呵一口气出来也泛着白雾,冷的人直缩脖子。南平郡主的院子里积雪虽然扫尽,但是气温极低,一路从侯府侧门走过来,到得内院就已经手脚俱寒,灌了满腔子冷气,整个人都有点缩头缩脑了。站在院子里听得里面主人家声音,但未得请见,她却只能站在院子里,若非怕遭府下人耻笑,她都冷的恨不得跺脚取暖。
身边跟着的丫环屏声静气,感觉自己冷的都快冻成了一截冰柱子,暗恼今日轮到自己上值,跟着崔夫人出门。
崔夫人忽记起当年与镇北侯府结亲,那时候南平郡主待她甚为客气,她来侯府作客,南平郡主身为郡主之尊,为着女儿婚事,也肯往二门上去迎客。事隔六年,今非昔比,她如今求上门来,忍气吞声,为着丈夫儿子,这口气也只能忍下去。
忽听得院门口喧哗,守在院门口的丫环道:“大姑娘过来了?郡主才说了天冷,让大姑娘穿暖和了过来,省得冻出病来。地上有雪,大姑娘扶着奴婢。”
熟悉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哪里有那样冷了?母亲在做什么?”
崔夫人扭头去瞧,恰与才进了院门的宁景兰视线撞个正着。那一瞬间,崔夫人一张老脸涨的通红,狼狈的扭过头去,却忽又想起自己今日前来,不就是想求宁景兰瞧在往日夫妻情份上,搭一把手。
宁景兰大约未想到崔夫人能出现在南平郡主的院子里,面上惊愕之意无消,声音却轻快了起来,到底二人身份如今不同旧时,她不再是颐指气使的婆母,而她也不是洛阳城里孤立无援的儿媳妇。
“崔夫人怎么在这里?”
宁景兰问出这句话,心里其实已经想到了崔夫人的来意,只是问出口又自不同。
崔夫人红了脸往她面前走了过来,张了张口,才挤出一句话:“大姑娘……这一向可好?”
宁景兰轻笑:“挺好。崔夫人这一向可好?”
崔夫人也不知她这话是有意无意,若说无意,她不信崔家出事了,宁景兰会不知道消息。若说有意……有意她也不能拿对方怎么样。
——她如今又能怎么样呢?
作者有话要说:
☆、第124章
第一百二十四章
对于崔夫人来说,再次踏进镇北侯府,更多的是屈辱。宁景兰还罢了,曾经的婆媳相见,气氛虽冷,倒也不至于故意刁难崔夫人。
她既知崔家出事,如今唯有庆幸自己脱身及时,至于落井下石……当年在崔家后院里日子不舒心的时候确曾不止一次的想过,总有一日要崔家人好看。可是如今再见如丧家之犬的崔夫人,忽然之间就意兴阑珊了。
不用她背后的权势,不用南平郡主去求晋王出手,时间已经给了崔家人最好的报复。
崔连浩有多恋权势,如今在刑部大牢里恐怕就有多痛苦,而崔二郎受父株连,往后的日子恐怕也不会好过。如果文姨娘与崔二郎真能够恩爱不移的过个几十年,她倒真会赞一声“有情人”。
想当年她的父母也是恩爱甜蜜的夫妻,到底还是抵不过世间琐碎平常事,到如今面目狰狞,几成陌路,不能不令人心生感慨。
丫环见是她来,打起帘子让她进去,宁景兰还回头道一声:“崔夫人既然是来求见母亲的,不如随我一道入内吧。”以南平郡主的个性,断然没有出手相助的可能,宁景兰既知结果,也不介意让崔夫人及早认清事实,早点死心。
崔夫人一愣,万没想到她不刁难自己也就算了,竟然还请她入内,心中不禁一阵狂喜,暗自思量是不是宁景兰对自家儿子余情未消,她这态度毫无怨恨之意,简直称得上平和,说不定今日还真是来对了。
想到此,她愁苦的面容之上,透出一点希望的光来,跟着宁景兰进去向南平郡主见礼。
南平郡主原本就是想晾晾崔夫人,好不容易逮着机会,崔家人求上门来,自然是想为女儿出一口恶气的。万没想到宁景兰竟然将人给带了进来。
她坐在上首,眉眼都未抬,等着崔夫人行了大礼,这才抬头瞧一眼,似才知道她来了一般,万分惊讶道:“崔夫人怎么有空过来了?”
崔夫人求助般的将目光投向宁景兰,却发现她事不关己的模样,已经落了座,丫环端了蜜枣茶过来,她接过来饮了一口,低垂着头完全瞧不清神色。
她硬着头皮重新跪在了南平郡主面前,声音里带了哽咽之意:“求郡主救救家夫犬子,瞧在……瞧在过去的情份上!”
南平郡主愕然瞧向她,倒好似从不曾听过有关崔家的消息,“崔夫人这话说的,崔大人与令公子出什么事了?竟然让崔夫人求到我侯府门上来了。”
崔夫人明知南平郡主不可能没听过崔家之事,但如今要求着她办事,只能含羞忍辱,将何渭状告崔连浩之事讲了一遍,重点描述:“这件案子虽然当时是我家老爷即将卸任之时发生的,但我家老爷卸任之时,也向其后上任的洛阳知府交接过,哪知道姓何的怀恨在心,竟然跑到长安来告御状。我家老爷是冤枉的。我四处求告无门,想求郡主瞧在往日情份上,帮我家一把!郡主大恩,老妇没齿难忘!”
南平郡主轻笑:“崔夫人这话说的。燕王虽然长年在幽州,但他为人公允,若是令夫与令郎并未做出盗马的行径,他定然能给令夫君与令郎洗脱罪名,还他们清白的。反之……那也不必四处再求了,恐怕燕王也不是恂私枉法的人。崔夫人还是回家乖乖等着吧,这事儿我还真帮不了夫人!”
她全是想破口将崔夫人大骂一顿,只是见闺女极为沉得住气,竟然将她心里一点戾气给压了下去,难得摆出仪态万方的姿态来,客气而疏离。
崔夫人没想到南平郡主拒绝的极为干脆,一下子就慌了。她是聪明人,知道问题的症结在哪儿,此刻跪在地上,立刻膝行到宁景兰面前,向她磕了个头,“往日是我有眼无珠,薄待了府上大姑娘,还请大姑娘瞧在你与二郎夫妻一场的份上,替他在郡主面前求求情。”
宁景兰放下茶盏,立起身来,也不去扶崔夫人,而是往旁边挪了两步,避开了崔夫人的大礼,嘴里的话不带半点温度:“崔夫人这是做什么?崔二郎与我已成陌路,我倒是以什么立场为他求情,又以何立场求母亲出手帮他呢?更想不明白崔夫人何必要跑到侯府里来自取其辱呢?!”
崔夫人倘若还有一点办法,也不至于会求到镇北侯府门上。来之前就知道希望渺茫,可是还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来了,如今心内苦涩难言,已经放弃了自尊求上门来,索性就厚着脸皮再求上一求。
她跪在那里,掩面痛哭,将自己的脆弱彷徨无助都展开在南平郡主母女面前,只求能为夫子求得一线生机,“我也知道过去是自己过份了,做了婆婆总想着要在儿媳妇面前立威,让大姑娘过的不痛快了,还不肯约束二郎,可到底他与你夫妻一场,如今我知道错了,只求郡主跟大姑娘给我个赎罪的机会……”
南平郡主听的眉头都皱了起来,到底忍不住了,打断了她的哭哭啼啼:“崔夫人这话说的,敢情你求上门来,我们家就得出手相帮?说起旧情,本郡主倒不知道侯府还与崔府有何旧情。当日闹的鸡飞狗跳,你们家既瞧不上我家女儿,娶回去还要作践,任凭妾室骑在我家阿兰头上,倒诚如夫人所说,有这等旧情,崔家出事了,我倒是应该进宫求求皇伯父,遇上崔大人这等官员,务必要重判,才好平民怨,警示后来者!”
崔夫人听出南平郡主话里的怒意,立刻朝着她坐的方向磕了几个头,十分干脆道:“文氏不敬府上大姑娘,我这就回去打发了她出去。只她生下的磊哥儿却是崔家子孙,当日也还要叫大姑娘一声母亲,他又小小年纪,不如流落在外,还请郡主开恩!”
事关崔连浩与崔二郎,文姨娘的生死存留并不重要,哪怕她是磊哥儿亲娘。崔夫人疼亲孙子,可是对于生了亲孙子的女人来说,却并无疼爱怜惜之情。
宁景兰唇边露出一抹讽刺的笑意来,果然崔家人爱权势,毫无人情味。文姨娘与崔二郎你侬我侬的时候,大概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被崔夫人舍弃的一天。
同样作为曾被崔家人舍弃过的一员,这一刻她心里冷到了极致,愈加瞧不起崔府为人,不用南平郡主开口,她先开口送客了:“崔夫人还请回吧,文氏不敬我,仗着谁的势,夫人应该比我清楚才对。如今又何必在此惺惺作态呢。侯府与崔府如今半点瓜葛也无,崔夫人日后也不必上门来求,求也无用!”
以南平郡主的气性,今日原本是准备将崔夫人羞辱一番,骂她个狗血淋头,让她终身记住这个教训的,可是瞧着女儿意兴阑珊的模样,竟然是放开过往,不想再回头与崔夫人不依不饶的纠缠下去的模样,不知为何,她忽想起上次母女二人的争吵,有些话如今想来,竟然是她发自肺腑。
南平郡主端茶送客,看着崔夫人呆若木鸡一般,被房里侍候的婆子扶了起来,状若游魂一般抬脚出去了。她带来的丫环未经通传,不敢擅自跟着她一起进来,在院子里静侯,见她这副失魂落魄的模样,一句多话都不敢问,上前来扶着她往外走。
宁景兰轻笑一声,也不知道是笑曾经在崔府里几成怨妇的自己浪费的光阴,还是笑如今被崔夫人很随意就抛出来的文姨娘,喃喃轻语:“不过都一样。”
南平郡主见她神色惨然,还当她心里果真还牵挂着崔二郎,张了张口却不知如何安慰。她与宁谦绑在了一起纠缠半世,眼看着是不死不休的架势,其中多少不甘心酸只有己知。夫妻年头越久,越不甘心放手,总觉得当初的极力坚持与如今渐成陌路都像是笑话一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