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兄弟们都盯着王思远大笑不止,夏芍药眼瞧着王思远脸上要挂不住了,忙捏了下儿子的小爪子,朝他使眼色:不许乱说话!
哪想得到小平安猜错了母亲的意图,还自作聪明长长的“噢——”了一声,恍然大悟:“原来娘亲也是这么想的啊!”
夏芍药抚额,恨不得没生过这小子。
——太丢脸了!
进了正厅,王家一帮表兄弟们还在嘻嘻哈哈大笑,夏芍药初次登门就差点被儿子给坑了,只能努力做出端庄模样,心里暗暗下定决心,等回家之后就要与这小家伙开始培养默契,不然往后再来这么一次,脸往哪搁。
夏景行带着妻儿要行大礼,丫环忙拿了拜垫过来,夫妻俩带着孩子们齐齐跪倒在王老先生与王老太太面前磕头。
外孙媳妇与重外孙是初次见面,两位老人准备了厚厚的见面礼,给夏芍药母子三人。又有两位舅母也是初次相见,依次行过了礼,各有见面礼。倒是王家两位舅父还在翰林院与弘文馆,并未回来,不及见面。
小平安与绮姐儿与表叔表姑们行礼,又有小的表弟与表妹们来向夏芍药见礼,身后丫环依次送了表礼,乱哄哄厮见完毕,这才坐下叙话。
王老先生揽了小平安在身边问话,三句不离读书,考问他功课,小平安对答如流,一点也不怯场。且教他的喻先生便是怪才,很有些独到的见解,王老先生便不住口夸他,抬头瞧见王思远似乎牙疼一般瞧着小平安,还与身旁兄弟嘀咕:“这小家伙不会读成个小书呆吧?”被王老先生听到,直恨不得拿戒尺打他:“不读书何以明理?都似你一般只会胡搅蛮缠?”又勉励小平安:“平安底子扎实,又有读书的天份,此后更不可懈怠!”
平安点头受教,王思远缩头缩脑,偏管不住自己的嘴,“表哥是武将,平安日后从文从武还不一定呢。”今日简直仗着有客上门,吃了熊心豹子胆,敢跟王老先生叫板了。
王家一门都好读书,偏王思远认为人生在世,并非只有读书一途,只要做喜欢的事情,随心即可。在这一点上,古板的王老先生与孙子持不同意见,不知道从他小时候起,就大战过多少回合,偏偏谁也不能说服对方,到得最后王老先生以辈份生生压了孙儿一头,导致王思远不得不低头,这才成了如今的相处模式,做孙儿的远远瞧见祖父,恨不得贴着墙根溜了。
眼瞧着这祖孙俩又要开场,王老太太岔开了话题,“外孙媳妇跟平安绮姐儿初次上门,你们爱喝酒喝酒,爱说话说话,我要带着绮姐儿去后院了。”自绮姐儿见完礼,就被王老太太揽在怀里不松开,雪肤花貌的小姑娘,软软香香,声音清脆的跟黄鹂鸟儿似的,不时咯咯咯的笑起来,一点也不认生,真是要多稀罕就有多稀罕。
夏芍药跟着王老太太与两位舅母,以及表兄弟媳妇,还有未嫁的表妹一起回了后院。沿途王老太太还时不时讲几句王氏闺中之事,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你婆母若是活着,见到行哥儿夫妻和美,儿女双全,不知道得多高兴。”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恍惚觉得闺女活着,有时候半梦半醒还是她未嫁时候的笑模样,睡里梦里搂着她的胳膊撒娇,一声声唤娘。
“不瞒外祖母,我娘亲过世的早,听说婆婆也是性子极温柔和善的,若能得她教导也算有福。”她语带伤感安慰王老太太:“等哪天夫君有空,让他带了我们娘仨去婆母坟上祭拜,也好让她瞧一瞧孙儿孙女。”
王家两位舅母也从旁相劝:“妹妹就盼着行哥儿有出息,能得一门佳妇,如今咱们行哥儿可是有了大出息,长安城里但凡知道的谁不夸一句?!外甥媳妇也是能干的,俩孩子也养的好,母亲也不必再伤感了,妹妹知道了也只有高兴的份儿!”
王老太太这才拭了泪,“瞧瞧我老了老了倒糊涂了,大喜的日子还掉眼泪。”又吩咐王家大太太:“回头将你妹妹的嫁妆理一理,送到行哥儿府上去。”
当初王氏自缢而亡,王家人也曾闹过一场,还将王氏的嫁妆全拉了回来,锁到了库里去。读书人家原不注重钱财,只是王氏自小喜读书识字,出嫁之时,王老先生疼爱女儿,除了金玉古玩之外,还将好些珍稀孤本书籍,以及绝品书画传世之作都给女儿做了陪嫁。
夏芍药连忙推脱,“这个千万不能要的。”
王家大舅母便劝她:“你婆母的嫁妆自拉回来就一直封存在库里,只每年晒书的日子拿出来晒一晒,若是不交到行哥儿手上,你外祖父外祖母心里都不舒服。为着老人家能睡个好觉,你就收起来吧。”
“这事儿……我不敢擅专,还是回头跟夫君商量一下吧?”
“这有什么好商量的,就算是行哥儿也没有拒绝的道理,原就是留给他的东西。”王老太太打断了她的话,倒让夏芍药不知如何推脱。
她虽是商人,但夏家门风历来如此,只凭自己本事赚钱,不会接受自己能力之外的馈赠,又不贪心,做生意很有诚信。
王家一门读书人,最开始听得夏景行入赘了商户人家,两位老人不免要嘀咕,做生意的身上都有铜臭味儿,也不知是怎生势利贪得无厌的人家。还是后来听得夏家父女俩倾尽家产捐助燕云十六州驻军,自筹粮草奔赴前线,始有改观,才觉得夏家人胸怀大义,心系家国,实属难得。
纵左光熙再如何夸奖夏南天父女,到底未曾亲见。今日见过了夏芍药,只觉她娴静端雅,举手投足间气度沉稳,容貌又是一等一的,两个孩儿也乖巧伶俐,心里也极为满意,到得此刻见她一再推脱王氏的嫁妆,拒不肯收,更加喜欢。
商人追逐财富的同时,很多都会被钱财迷失了本心,以致重利轻义,贪婪势利,刻薄算计,听说夏家生意铺的极大,但从夏芍药身上却见不到这些毛病,王家婆媳心里都赞她大家子气度,胸怀开阔,不为一时之利所惑,夏景行这个媳妇儿可算是挑的极好。
一时里到得王老太太房里坐下,谈起当初二人成亲之事,王家人也只恍惚听说了一些,但详细的却并不知道。当初跟着齐帝前往洛阳的臣子们倒是有所耳闻,但口耳相传,难免失真,此刻当事人就在眼前,自然揪着问起来。
夏芍药想想,也觉缘份奇妙。当初她亦是被逼走投无路,这才豪赌了一把,哪曾想结果出人意料的好,也只能说是好人有好报了。
于是笑着讲起当初前往寺院求医未成,回来的路上救了倒卧路旁的夏景行,之后家中老父病重,将他丢在庄上养病,婚事受阻,前往庄上去巡视,问起他肯不肯入赘,他一口答应了下来。
王家两位舅母啧啧称奇,“这可见是有缘了,不然为何不是旁人救了行哥儿,偏是外甥媳妇救了行哥儿。”两位表兄弟媳妇还互相递个眼色,暗道:这可不就是传奇话本里的救命之恩以身相许罢!
虽然如今夏景行贵为朝廷重臣,深受齐帝倚重,但想当年他落魄之极,性命垂危,实同街边的乞丐无异,而夏芍药家中富贵,竟然也能不计较门第背景,实属难得,合该她有如今夫荣妻贵的日子。
王老太太眼中又差点滴下泪来,抓着她的手连呼庆幸:“万幸当初是你救了行哥儿,不然……”不然他们母子可不就是要往泉下去团聚了。
再聊得一时,府里便摆了团圆宴,女眷们都在后院花厅里,王老先生带着孙儿辈的在前厅里入席,王家两位舅父也从翰林院与弘文馆赶了回来,丫环前来带了小平安与绮姐儿去前面行礼。稍后又将绮姐儿送了回来,只小平安被留在了前厅。
一场团圆宴直吃到府里掌灯,夏家夫妻俩才带着儿女告辞。王老太太舍得绮姐儿,王老先生听得小平安最近闲在家里,还未找到名师,还问起夏景行:“我身边还缺一个书童,不知道你舍不舍得让平安跟着我去国子监做书童?”
他这是想将小平安带在身边,亲自教导的意思了。
只不过小平安年纪尚小,不到入国子监的年纪,便先带在身边教导,不然以夏景行如今的品级,小平安也可以恩荫入国子监读书了。
夏景行当即笑起来:“孙儿一向不能在外祖父身边敬孝,只要您不嫌弃平安淘气就好。改明儿我就让他娘收拾好了,将他送到府上来,往后平安就劳烦外祖父了!”
王家两位舅父顿时笑了起来,“父亲这几年都不曾亲自教过学生了,这可是好事儿!”
唯独王思远暗暗同情小平安。
等回到家中,夏景行提起这一段,夏芍药也觉这是好事,“给旁人当书童不行,但给外祖父当书童可是福气。”果然收拾了穿戴学习之物,以前在燕王府上课的奢华衣物都收了起来,另做了几套朴素得体的衣服给平安,将他打扮成个小书僮,由夏芍药亲自送到了王家去。
王老先生还怕夏景行夫妇舍不得孩子吃苦,待见得小平安衣着朴素,果真是要去当书僮的打扮,不由拈须微笑:“你们也太听话了。”书僮只不过是个幌子,哪里就真让这孩子做些书僮的事情了,打扮的这般朴素,倒是他未想到的。
果然此后小平安就暂且住在王家,次日就跟着王老先生去国子监了。
作者有话要说:
☆、第127章
第一百二十七章
王老先生在国子监祭酒的位子上几十年,又博学多才,极得监生爱戴。只近年来他年已垂暮,不再亲自授课,也算得国子监一大憾事,还有好学的监生有疑难往他面前去求教的,老先生最喜年轻人一心向学,自然耐心解答。
前些年他还担任过太子太傅一职,正逢夏景行从洛阳离家前往幽州从军之时,教导东宫数年,后来见太子与二皇子在朝中结党,已成党争之势,王老先生便以年老精力不济为由,推脱了此职。
太子原也着意招揽王老先生,想着他门下弟子遍布朝野,若得老先生鼎力支持,在士林间自然呼声极高。奈何王家自来不慕权势,尤其党争之害,王老先生熟读史书,不思自明,着力拒绝,又有齐帝心有介怀,窥得太子机心,到底准了王老先生所求,才使得他从东宫脱身,仍回国子监供职。
等到夏景行青云直上,战功赫赫,太子又后悔当初轻易放走了王老先生,不然他是夏景行外祖父,听说夏景行回京之后又有来往走动,这祖孙俩一文一武,都是得力臂膀。
奈何一招错失,到底失了良机,再后悔也无用。
王老先生大半辈子教书育人,比起宫中龙子凤孙,还是外间学子更有向学之心。今日他才带着个七*八岁的小书童进了国子监,迎面遇上傅司业,乃是他的副手,才打了声招呼,一低头就瞧见个稚子,顿时纳罕不已:“大人这是从哪里拐了个小郎君回来?您老往日身边的童儿瞧着可没这么机灵的。能借下官用一会不?”手已经摸到了小平安脑袋上。
小平安往日在夏家园子里跟着夏南天,南来北往的人见多了,又有燕王府里先生教着,跟着世子淘气,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识过的,这孩子瞧着就是一脸机灵样儿,又不怯场,全然不似缩头耷脑的下人仆妇教养出来的孩子,被傅司业摸着脑袋,还朝他露出个笑模样,“伯伯好。”
傅司业年逾四旬,颔下一副美髯,听得他脆声叫伯伯,又将他仔细打量,这才发现他身上衣衫颜色虽素净,但仔细瞧就会发现细节处也极妥帖,绝非寻常下人僮儿该有的样子,立刻追着问王老先生:“这小郎君莫不是大人家中孙辈?怎的我却没见过?”年头节下,他往王家去的次数也多,却没见过小平安。
王老先生被他追问不休,傅司业做了他十几年副手,倒不必瞒着他,拈须笑道:“教你给猜着了,这是老夫的重孙子。”
傅司业还当他是王老先生在外任职的长孙家中孩儿,才待要夸两句,已听得他似漫不经心加了一句:“这孩子才从幽州到长安没多少日子,老夫带他来国子监玩玩。”
小平安大眼睛眨巴眨巴望着王老先生:“……”这与说好的不一样!
害他白白紧张了好几日,怕国子监里全是学识渊博之辈,自己这点学问完全拿不出手,还私下将往日功课又重新温习了好几遍,就怕到时候丢脸。
既然是玩玩……他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傅司业却跟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将小平安揪到了自己面前,上下左右打量了一遍,指着他道:“这是怀化大将军家的儿子?”生的着实俊秀,实不似武将家里出来的,倒似个清贵读书人家里出来的。
从幽州到长安来的,又是王老先生的重孙辈,自然只有怀化大将军家里的孩子了。
王老先生就好似出来炫宝的小孩子,明明就为着旁人的一句夸奖,真夸了还要露出骄矜的神色,淡淡“嗯”一声,“他父亲在军中忙顾不上,这孩子一时没人教导,就送到了老夫府上。”他府上孙辈们读书的都进了国子监,重孙辈们开蒙的还在父母身边,跟着在外面任上,府里倒真没有小平安这么大读书的孩子。
傅司业熟知这老上司古板严谨的一面,倒从不曾见过他这般模样,顿时笑了起来,牵着小平安的手就走,“既是大人重孙子,那下官就借来用用,旬考完了卷子还未发,正需要个人跟我去发卷子。”拖着他直接走人了。
既不是下仆,还是怀化大将军家里的小公子,带他去教室里玩玩正好。
小平安回头向王老先生求助:老太爷救命啊这个伯伯我不认识他!
王老先生笑着招招手,放他去感受一下国子监旬考之后的课堂盛景。
国子监每年除了年末大考,还有每旬一考,常有考生在发成绩之时痛不欲生,胆战心惊,也有手到擒来之辈,各种状态不一而足。
小平安跟着傅司业先去拿了厚厚一沓卷子,到得律算教室,傅司业站在讲台之上,小平安便站在他身侧,好奇的往下面去瞧。但见下面学子各个如临大敌,偶有一两位露出从容之态,也算得异类。
他不由想起自己在幽州读书之时,每到喻先生要开考,康成荫那紧张的小模样,倒与眼下堂上不少学子相类,心里暗暗失笑。
傅司业先讲几句此次旬考大致情况,这才开始发卷子,他瞄一眼考卷,念一声名字,那学子应一声,便将卷子交到小平安手里,小平安便接过卷子往堂上学子手中送过去。
见到成绩好的,他便微微一笑,递了过去,逢成绩差考砸的,他递了卷子,还要站在旁边欣赏一会监生痛不欲生的表情,完全无视人家的伤心痛苦。
一圈试卷发下来,有不少学子都认识了这个在他们伤口上撒盐默默旁观欣赏的童儿,心中暗叹他可恨,等傅司业训完了话,带着小平安走了之后,教室里的学子们都炸了锅。
有人哀叹有人焉头耷脑,还有人磨牙:“方才那个站在旁边嘲笑我的小子是哪冒出来的?”
虽然生的小模样挺可爱,可是笑的实在太欠揍了,活似在嘲笑他成绩太差。
堂上学子还有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小平安,纷纷议论他的来历。寻常先生身边跟着的僮儿哪有这般大胆的?
小平安在国子监才去了几日,王老先生有空就教导他读书写字,忙起来就将他丢给旁人,他渐渐也习惯了时不时换个人跟着。
由傅司业的功劳,这些人知道了他的身份,自然不会怠慢他,又加之他学问在同年龄的孩子里来说,着实不错,也甚得先生喜欢,一时之间竟然在国子监过的如鱼得水。只除了偶尔被监生堵在路上吓唬,人家才威胁两句,还未举手,他已经扯开了嗓子嚎:“哥哥我错了别打我……”
那举手原只是打算吓唬吓唬他的监生立刻引来了其余同窗围观,见不少人都瞧了过来,小平安更是扯开了嗓子假哭:“哥哥你别打我,下次你考砸了我再不盯着你瞧……”
监生:“……”
有人瞧不下去,过来将小平安拉到了身后,“自己成绩不好,拿小孩子出什么气?就算他是书僮,那也是祭酒的书僮,有什么过错,你何不往祭酒处去讲,想来他定然不会包庇僮儿的。”
小平安在国子监流窜了小半个月之后,学子们总算是搞清楚了他的身份,原来是王老先生的书僮,只是这个僮儿甚是活泼,似乎很得其余几位先生的喜爱,时不时就带在身边。
监生原本就没想着要揍人,这下跳到黄河都洗不清了。只能尴尬的弯腰向小平安赔礼:“小哥别怕,我方才是逗你玩的!”
小平安揉两下眼睛,将眼眶揉的红红的,倒浑似哭过了一般,扁着嘴道:“我才不信呢,你方才明明就是要打我!这叫迁怒!迁怒!先生说了,凡自己有不是之处,也不能混赖到旁人身上,理应日日三省吾身,哥哥考砸了,也不是我的错啊!”
那护着他的监生顿时笑出声来,还揉揉他的脑袋:“小家伙倒是懂的不少!”同窗被他笑的面红耳赤,再不敢跟个小孩子计较。眼睁睁看着小平安被同窗牵着小手去食堂吃点心,莫可奈何。
小平安吃过了点心,还谢过了人家,改日回家的时候磨着夏芍药讨要礼物,夏芍药听说他居然在国子监交了朋友,对儿子的“朋友”她自然极为重视,特意从库房里挑了一方龙尾砚。
隔日他再回国子监,寻到护他的监生郁丛之,“那日多谢哥哥伸出援手,平安回家挑了礼物,哥哥一定要收下。”
郁丛之想着,小孩子送的礼物,许是小玩意儿,难得他一片赤诚之心,还郑重的来送,便收了盒子,回到宿舍打开,旁边同宿舍友伸头一瞧,顿时赞一声:“哟,你这是从哪里淘来的龙尾砚,这可不便宜吧?!”
他自己从盒子里拿出来仔细瞧,正着反着都瞧遍了,确认无误这是一方龙尾砚,想到小平安只是祭酒家的书僮,面色不禁沉了下来,当即又装回了盒子,重新去寻平安,将砚往他怀里一塞,语声颇为严厉:“小小年纪怎么不学好?你虽谢我,但若是偷拿了主人家的砚台,可就不好了!趁着没人发现,赶快还回去,以后万不可如此了!”想着他小小年纪,心志不坚,恐其堕入歧途,还要好生教育一番。
小平安打开瞧了一眼,见是自己送出去的砚台,这才放下心来:“我没有偷拿别人家的砚啊,这是我娘从库房里特意选出来给郁哥哥的。”
郁丛之傻眼了,难道不是平安有问题,而是平安他娘……管着主家库房?
“你娘……是做什么的?”
长这么大,还真没人问过他这个问题,小平安扳着指头数:“我娘做买卖啊,做很大很大的买卖,有韩叔叔从波斯大食运来的货,还有赵叔叔从江南运来的茶,都在我们家铺子里卖。我娘还卖胭脂香料……布料绣品……很多很多……”舔舔嘴唇,有点馋了:“我家茶楼里的水晶糕最好吃了,可惜吃不到。”真是想念的很。
郁丛之恍惚觉得自己发臆症了,哪有小小书僮家里有这么大产业的?再或者就是小平安发臆症了,“小孩子可不许撒谎啊!”
小平安听得新交的大哥哥居然质疑他说的话,顿时涨红了小脸分辩:“我才没有说慌呢!我家在幽州有很多很多的铺子,你不信……你不信下次我让世子哥哥来跟你说!”说完了忽想起夏芍药的叮嘱,在长安不能再叫世子哥哥了,立刻拿小手捂住了嘴巴,大眼睛骨碌碌转,只盼着方才郁丛之没听到他的话。
郁丛之听得他提起幽州,还有世子哥哥,才待要再问,他已经一溜烟跑了。留下郁丛之拿着个砚台满脑子胡思乱想。回到宿舍之后,还在想小平安的来历,忽听得同窗争执,提起最近风头正盛的怀化大将军,说是此人才回京数月,就将原来的京郊大营掌军大帅徐克诚给撸了下来,不但原来的位子没保住,就连眼前的尊荣也没了。
齐帝一经查证清楚,徐克诚及手下心腹爱将桩桩件件皆属实,立刻雷霆手段进行制裁,半点不肯宽宥。
徐克诚跟手下一干心腹爱将天南海北被流放,家产没入国库,女眷没入教坊司,朝局都为之震荡。
“……分明是徐将军自己行事有误,这才会被怀化大将军查出来,他若干净,何至于连家眷部将也牵连其中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