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毫无相关的两件事,但郁丛之心中正在纠结处,这方龙尾砚来历不明,他收着也不心安,还又还不回去,再还瞧着小平安那模样似要哭出来一般,总要探听明白才好。无意之中听见怀化大将军之事,忽想起这位大将军就是从幽州回京的,而小平安又是跟着王老先生来国子监的,对外只说是他的书僮,可是瞧国子监许多先生待他的态度,却又全然不似待下仆的态度,倒浑似待故交子侄一般。
还有他提起的“世子哥哥”,如果他所记没错的话,恍惚记得怀化大将军乃是燕王伴读,而燕王世子去年才从幽州回京。
不思量还不觉得,越思量却觉得细节处越多破绽,他心中已经有了个大胆的猜测,只是还未亲证。
改日在路上遇上小平安,见他似受惊的兔子撒腿就要跑,郁丛之迈开长腿拦住了他,还向他道歉:“那日是郁哥哥说错话了,郁哥哥相信你说的都是真的。”
小平安露出欣喜的表情,“真的?”
“真的!”郁丛之道:“平安是姓夏吗?”
小平安大睁了眼睛:“郁哥哥怎么知道?”他从来不曾告诉过别人姓氏呢。
郁丛之的猜测一经证实,反觉得小平安能拿了龙尾砚出来送人,也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了。摸摸他的小脑袋:“我猜的!”牵了他手道:“跟郁哥哥去食堂里吃点心。”此后再看到真当小平安当书僮的监生,暗暗嘲笑同窗傻,若有人为难他,就出头维护。
旁人见郁丛之维护小平安,都觉他一介贵公子却维护个小小书僮,就算是祭酒的书僮,也未免有巴结之嫌。到底身份不同,阶级有别,何必着意结交。
郁丛之乃大理寺卿郁飞亮的儿子,名副其实的官宦之后,与小平安的书僮身份可是天差地别。
***********************************************
到了三月中,燕王带着一干刑部办案人员回京,随行还提溜了一串犯人,乃是洛阳盗马案的从犯,直接投进了刑部。
没过多少日子,崔连浩的罪名就定了下来,不但小儿子被革除功名,就连已经在外任职的长子也受到了牵连,被罢了官。
崔连浩为官期间不但贪渎,还滥用私权假充匪类,强夺民产,家产被判赔付何家损失之外,他与直接参与过盗马案的崔二郎都被判流刑,其余从犯也皆处罚。
齐帝法外开恩,未曾牵累女眷。与之前的徐克诚贪污渎职案略有不同。
在齐帝心中,地方官员贪污滥权,比之天子脚下掌军重臣危害亦有轻重之分。
崔连浩鱼肉百姓,幸喜未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可徐克诚身处要职,却不思报君,也就如今太平年景,若真有紧急军情,就凭京郊大营的战力以及军械储备,后果简直不可想象。每每想至此处,齐帝都要惊出一身冷汗,也就愈加恨徐克诚所犯之罪。
前有徐克诚之事,有了对比,崔家的女眷便免去一劫。
崔夫人听得判案结果,几近晕倒。
文姨娘抱着磊哥儿哭的肝肠寸断,才以为过上了好日子,将正室主母给挤走了,自己虽是妾室,也与正头妻子无差了,既有儿子又得老夫人喜爱,与郎君恩爱甚笃,哪知道出了这桩事。
她从头至尾不知情,此事干系重大,崔二郎倒不曾告诉过她。
反倒是魏氏心中微有喜意,夫妻分别多年,此次倒有机会团聚了。只面上不敢表露出来,若是被崔夫人瞧出端倪,恐怕又要生出许多事端。
崔家父子定了流放的日子,官兵上门抄家,就连这座宅子也保不住了,下人亦算得崔家财产,一起被带走发卖,只崔夫人带着魏氏及文氏,以及俩孙儿离开了崔府,另寻落脚之处。
崔家原来不过寻常家境,还是崔连浩读书取中功名,这才接连发迹,他又擅钻营,几十年间至如今地步,却又忽的败落,起落间几十年岁月倏忽而逝,更令人感叹人世无常。
消息传到镇北侯府,南平郡主到底露出一丝笑容:“这才是报应呢!”她近些日子听闻夏景行回京掌军,被齐帝重用,青云之势已成,心头发沉,还往晋王府去打听消息。
夏景行得齐帝重用,就连太子也无法插手,更何况是晋王。
晋王心灰意冷,连带着南平郡主的心情也不好,在府里瞧谁都不顺眼,儿女俱是自己生的,丈夫又连个影子都抓不住,压根不往她面前凑,只能逮着儿媳妇请安的时候找茬出气,刁难了闫幼梅好几次,还是宁景兰从中周旋。
闫幼梅倒很是诧异,万没料到小姑子还会替自己出头。她嫁入镇北侯府这些年,日子过的磕磕巴巴,早非当年天真的小姑娘,对婆媳夫妻关系不抱任何期望,只守好嫁妆捱日子,与小姑子原也没什么深情厚意,还是宁景兰与她一同从南平郡主房里出来,吐了一句话:“母亲心情不好,嫂子不必介意,做人儿媳妇的,都是这么过来的,委屈嫂子了。”
宁景世又不成材,简直是京中纨绔里面败家的楷模,镇北侯自己尚且不着家,哪里还会狠心去管教儿子。宁景兰每思侯府将来,都觉得心头发慌,不知将来如何。
她自己尚且能择夫再嫁,但闫幼梅却要深陷其中,她亦是官家女儿,自小家人捧在手心养大,嫁了宁景世才跌到了泥坑里,竟是再无出头之日了。
宁景兰想想也觉得同情她。
许是自身原因,她如今终于开始学着体谅他人。
崔家的事情告一段落,流放的流放,抄家的抄家,就连崔家家眷也不知道流落到了哪里,南平郡主拍手称快,宁景兰却提起,要往如意庵里去住一阵子。
如意庵乃是京中富贵人家女眷们修行的地方,有未嫁女,有常年受冷落的大妇,亦有守寡不想再嫁的妇人,生了烦恼之心,便往如意庵中去清修,寄求心安。只因庵中还有背景身份不凡的,或官眷或宗室,平生总有不如意处,因此如意庵环境清幽,在京中也算得女子清修之所。
南平郡主原还想着,趁崔家事了,再替宁景兰择一门亲事,哪想得到她竟起了清修的心思,苦劝数日,也未令她改了主意。
“娘不必再劝我,我只是心中烦乱,想寻个清静地方去住几日,等想明白了就回来。”
“家里不清静吗?也无人烦扰,你想做什么尽可去做,又何必往城外跑呢?”
自母女俩上次有了分歧,宁景兰就知道许多事情她们母女是说不到一处去的。她心中尚有茫然之处,只南平郡主却不是能解答疑团之人,只能往方外去寻。
收拾了两日,宁景兰带着贴身的丫环坐着马车去了如意庵,往庵堂里捐了些香油钱,主持派庵中女尼收拾了一处小院落,她便住了进去,早晚往前殿去跪经。
作者有话要说:
☆、第128章
第一百二十八章
才入了春,城中郊外都泛起绿意,独东宫似还滞留在寒冬腊月,宫人行走轻抬了脚,生怕弄出动静来,招主子烦,被拖出去暴打。
自太子被禁足读书,崔家的案子都结了,一干人犯都被制裁,就连何家的损失都由崔家的家产补足了,太子还未解禁,被圣人召过去严训:“天下百姓谁不盼着未来天子贤明?只失察你都犯了不止一回,如今还未坐到这位子上,就已经识人不明了,若是真坐到这位子上,不知道得办下多少糊涂事来?!先闭门读书吧,等多读些圣贤之书,甚个时候想明白了再说。”
郑贵妃听得太子被训,心中不知有多高兴,特意召了二皇子进宫奉承圣人,只盼着齐帝能多记着些自己儿子的优点。
二皇子虽觉得燕王如今势盛,可到底他身后并无母族支持,自己母妃得齐帝宠爱,皇后虽养了他,但太子每次出事,最后都与燕王脱不了干系,皇后心中恐怕恨死了他,不使绊子就已经是慈悲了。如今算起来,兄弟几个竟然是他比较有优势,朝中又有一干支持者,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这也算是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了。
果然二皇子所料不错,皇后知道太子此次禁足之事,竟然又与燕王脱不了干系,清查案子是燕王出手,他若有心相助,自然能够将太子之责一笔抹掉,可他却大张旗鼓的去查,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这就居心叵测了。她却不想太子大张旗鼓往各处送马,此事就算是捂也捂不住的,长安城中文武重臣谁人不知太子大手笔。
等到燕王进宫来请安,皇后胸中怒气未消,便将他训斥一顿,一顶不孝的帽子扣下来,燕王跪在她宫里请罪,足足跪了一个时辰。
“本宫自小到大,待你与太子并无一致,拿你当亲生的相待,怎么每次你大皇兄出了事,都有你一力从中作梗?”
“母后冤枉儿臣了,儿臣并未针对大皇兄。”只是那些人行事不正,却又喜欢投在太子门下。
这话要真说出来,恐怕皇后更恼怒了。燕王只能闭口不言。
皇后已经先入为主的认为他专揭太子的短处,就算他再多辩解也无用,只会被认为是砌词狡辩,但在燕王看来,有如今的局面,却是太子持身不正之故。
也亏得他边关战场上打熬过来的,跪一个时辰也算不得什么,只消息传到齐帝耳朵里,他先怒了。
“自己教的好儿子,骄矜短视,倒怨到了恪儿头上。若是太子行事有恪儿一半谨慎,何至于出这种事儿。”
此前他病重,太子大肆笼络朝臣,大手笔往文武重臣府中送骏马,分明盼着他早死,作为君父,其实已经触到了他的逆鳞,犯了大忌讳。只后来燕王回来,悉心侍奉左右,这个儿子又是心胸宽广之辈,竟然教他渐渐的调养了过来。
等到燕王出宫回府,御前太监大总管朱高便带着圣人的赏赐亲往燕王府。
皇后前脚斥责了燕王,圣人后脚便加意抚慰,就连前去燕王府宣旨的也是轻易不出宫的御前内监第一人,从内宫到前朝,无有不知帝后对燕王态度不一,值得深究。
有那心思多的臣子已经私下讨论此事了,就连二皇子与其心腹聚会之时,也觉此事对自己颇为有力。
长安城中容易出头的三位皇子,太子被禁足,燕王深得皇后厌恶,何况还被扣了一顶不孝的大帽子,独有自己如今顺风顺水。
二皇子高兴了没多久,圣人往郑贵妃宫里去了,席间偶然提起:“不如让老二就藩?!”听着是商量的口气,但金口玉言,岂能作得了假,分明是圣人心中主意已定。
也亏得郑贵妃服侍了齐帝几十年,对这个男人的心思也能揣测一二,当即梨花带雨拭起泪来,“臣妾膝下只得这一个儿子,总想着能让他在眼前尽孝。圣人让他就藩,可是他哪里让圣人不高兴了,也好明示臣妾,臣妾等他进宫,好生教训他!”
齐帝焉能不知贵妃与二皇子心中所想,只不过想破了当前乱局。他自己对胞弟晋王厚爱多少年,虽然晋王处理家务事上手瘸,时不时就要做出些越格的事情,但他与晋王的兄弟情在长安城中也算得一段佳话,谁不说圣人疼爱幼弟,简直是皇家手足情深的楷模。
怎么偏到了儿子们身上,想要看到手足情深就这么难呢?
几个儿子并非同母所出,最亲近者乃是太子与燕王,但这几年太子逐渐显示出的蠢钝,不但彰显了燕王的能干,也同时让太子对这个自小一起长大的弟弟心怀忌惮,数次明里暗里下绊子,齐帝想要看到的兄弟情深是无论如何也没可能了。
他一边哀叹朝中乌烟障气的党争,一面又盼望着自己死后,能够保住这些儿子们的命。
太子已与二皇子斗成了乌鸡眼,更是容不下能干的燕王,其余下面皇子倒还未长成足以威胁到他的地步,目前总能保持几分面儿情。
既为君父,身上担子自然不轻。
齐帝闲来总要多想几回,还问过朱高:“你瞧着哪个儿子宜继承大统?”
朱高吓的立刻跪倒在地,他在齐帝身边多年,谨言慎行,从不肯越矩,“奴才哪里懂这些。”
齐帝颇为烦恼,此事原不该跟一个宦官讨论,应该在政事堂提出来,让文武重臣们来参详参详。但朝中官员已经在暗中站队,要么投了太子要么顺了二皇子,各有支持的,加之皇后与郑贵妃身后娘家也在摇旗呐喊,想起来就颇为心烦。
他这里烦心事还不止一桩,才将御书房案上摞着的山一样高的奏折批了一多半,就听得皇孙们在学堂上打架,顿时头都大了。
儿子长大了,翅膀硬了只会添乱不说,就连孙子们都不肯闲着。
一排参差不齐的孙儿被提溜了来,并排跪在齐帝面前,这些小子还是战斗状态,发冠被扯掉的,头发散下来的,正手忙脚乱收拾头发,还有腰带被扯开的,身上还有几个污七八糟的脚印子,各个衣冠不整。齐帝气的肝疼,朝着皇长孙喝一句:“你来说是怎么回事?”
皇长孙萧铄乃是东宫太子妃所出,狼狈不堪,得着机会立刻告状:“皇祖父,阿烨以下犯上打孙儿!”
以下犯上这个词,很微妙。譬如太子与诸位弟弟们,若是弟弟们口出不逊,自然也可以算作以下犯上。齐帝确立太子地位的时候,当然希望太子在众儿子们之中脱颖而出,让其余皇子们感受到储君地位的高不可攀性,提前预习一下君臣兄弟的模式,也好为以后的相处打下基础。
但是当太子权威日盛,无形之中侵犯了他的地位,齐帝就不太高兴了。
原本最近他就对太子略有微词,现在听到萧铄公然用了以下犯上这个词,瞬间就联想到了他父亲身上。
萧烨今日也是实实忍不得了。燕王在皇后宫里被训斥,这是宫里人尽皆知的事情。燕王选择忍下了这口气,但萧烨年少气盛,以他的价值观,认为燕王并未做错,却被无故责难,心下未免替父亲不平。就算府中得了齐帝厚赏,也抹不去这种屈辱感。
这几日在宫学里读书,萧铄却每日阴阳怪调上前挑衅,暗讽燕王乃是忘恩负义的小人,指桑骂槐,为太子出气。
萧烨为自己父亲不平,萧铄自然也为太子不平。
他生来便是皇孙里面头一份,又是太子妃嫡出,自己的父亲将来是天下之主,那么这江山最终会交到自己手里。因此在孙儿辈里便自视甚高。
二皇子的长子萧瑢是个性子圆滑的,从来不会明着跟萧铄对着干,只会暗底里下绊子,偏明面上亲亲热热,倒好似他与萧铄同穿一条裤子一般。
两府相斗,皇孙们耳濡目染,自然不会真拿对方当亲兄弟。
今日一大早太子就在东宫发脾气,萧铄被太子莫名其妙教训了一顿,到得宫学里见到萧烨,难免迁怒于他,总觉得现如今东宫气氛沉郁,都是燕王之故,因此明嘲暗讽比平时还厉害十倍,萧烨一怒之下就动了手。
萧铄巴不得应战,他要比萧烨大着三岁,又高了他半个头,身高上占了优势,当即不客气的还击。其余皇孙们有煽风点火有,也有表面上劝架,暗底里朝着萧铄下手的。平日被萧铄仗着东宫所出压了一头,心里早有一团恶气,趁此良机怎么也要掺和几脚,但嘴里还喊着:“别打了别打了!”
也有抱萧铄大腿的,比如四皇子的儿子,年纪还小,还有几分天真,当真维护萧铄。宫室里又有宗室子弟,譬如晋王府里的孙子,或者别的宗室别枝的子弟,各个立场不同,有观战的有动手的,任凭先生在堂上喊的声嘶力竭也不顶用,一帮半大小子打的如火如荼。
此刻皇孙们在御前排排跪好,宗室子孙无此待遇,便在殿外跪着。
萧烨悲愤不已,狠狠瞪着萧铄:“你辱及我父王!”
他这个理由足够强大,小小少年满腔愤怒,胸脯一起一伏,“皇祖父,大堂兄天天在学堂里明里暗里辱及孙儿父亲,说我父王是忘恩负义之人,孙儿不能苟同!何谓家何谓国?倘若连我父王都不能恪守国法恂私,其余人有样学样,这天下岂不大乱?”
萧铄瞠目结舌,没想到萧烨居然真将这理由摆到了台面上,他犹有几分心虚,口里已经打起了磕巴:“哪……哪有的事儿?孙儿没有辱及三王叔!”
齐帝何等老辣,这帮毛头小子心里如何作想,他一眼即明,心里微微叹气,难得萧烨小小年纪,居然懂得这番大道理,且以父亲为荣。
自皇后在后宫训斥燕王,骂他不孝,忘恩负义,此话传到他耳里,只能叹皇后狭隘,贵为国母只顾自己儿子的利益,却不管天下大道。
纵燕王身负骂名,却也有自己的坚持。他欣喜的在萧烨身上见到一二分燕王风骨,几名皇子之中总算有人尚能记得先有国而后有家。
但一帮皇孙打架,也着实令人头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